1994年,電視劇《天路》播出,片頭曲《青藏高原》幾乎震撼了所有的國人,那時的人們還從未聽過這樣風格的歌曲。《青藏高原》幾乎將高原深處的雪域全然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刻畫出了濃郁的藏族風情,將一首本來屬於通俗的歌曲唱得蕩氣迴腸,大氣高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也成為了一首傳唱的不朽經典。
而高大遼闊的青藏高原,也成為了不少人追夢的方向,其中世界的最高點——8848.86米的珠穆朗瑪峰也是無數冒險者都試圖跨越的高峰。在我們的認知裡,高原地區通常來說都是降水稀少,乾旱荒蕪,但是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卻越來越大,這是為什麼呢?
青藏高原湖泊面積的變化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東西長度大概是2800公里,南北為300到1500公里,一般海拔為3000公里到5000公里,面積達到了250萬平方公里左右。
雖然是高原地形,但具有許多的湖泊,比如青海湖就是位於青藏高原,更是包括東亞、東南亞與南亞地區不少河流的源頭。
青藏高原的氣候按照地形、氣候帶等等原因的不同,可以被分成10個氣候區,總體可以說是日照充足,輻射強烈,但是氣溫較低,夏季多雨、多冰雹,冬季乾冷少雨。
因為青藏高原的數重高山阻斷了來自海洋的溼暖風,所以北部的降水比較少,年降水量能從2000毫米下降到低於50毫米,崑崙山中西段乾旱區域的年降水量甚至只有20到100毫米左右。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為外流區和內流區,前者主要是在降水比較充足的青藏高原東南部和東部,比如形成了中國的母親之河——黃河與長江等等。
內流水系則是位於降水比較少的青藏高原西北部,高山的阻攔使得暖溼風很難到達,年降水量非常低,同時由於光照強烈,水的蒸發量也比較大,多是以冰川融雪作為水源補給,因此季節性明顯,大多為鹹水湖泊和鹽湖。
根據中國發展門戶網的資料統計,青藏高原共有1500多個湖泊,超過1平方千米的湖泊都能有1171個,加起來的面積達到了46 500 平方千米,達到了青藏高原土地面積的1.8%,更是超出了全球湖泊面積的一半。
一般而言,我們都是擔心湖泊的面積減小,從而造成水源不足,但是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全球氣候不斷上升,世界範圍的冰川、凍土融化速度直線增加。
而青藏高原本身就十分脆弱,高處的冰川位於低緯度的高海拔區域,它們對於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更加敏感,也使得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速度更加迅速,自1982年起,一直到2012年,青藏高原的平均氣溫上升幅度甚至是全球的2倍,達到了1.9攝氏度。
從1984年起,截止2014年,在短短30年時間裡,青藏高原以及周圍區域的冰川面積直線下降,縮小了足足15%,從5.3萬平方千米變成了4.5萬平方千米。
冰川加速融化也無疑增加了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和數量,早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青藏高原的湖泊還只有1080個,雖然1995年減少到了930個湖泊數量,湖泊總面積也下降了大概5.6%。
但是在2000年的資料顯示,青藏高原的湖泊數量的增長已經遠超70年代,達到了1174個,到了2018年,青藏高原的湖泊更是有1424個。
透過科學家們的長期觀察和研究,2010年期間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超出1970年所得的資料34%,從1976年到2013年,高原的湖泊水量甚至增加了1026億立方米。
比如青海湖,它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海,然而隨著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它從2004年到2016年就擴大了大概170平方公里的大小,甚至能夠填滿25.5個西湖。
還有色林錯,“錯”在藏語中就是湖的意思,它在1976年面積測量為1666.96平方公里,然而到了2017年就擴增到了2300平方公里,增加了43%左右,如今已經是西藏的第一大湖,和中國第二大內陸海。
或許有人會認為,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增加,說明當地的水源更多了,周圍的植被、動物也能獲得更加充足的水源,這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嗎?事實恰好相反。
2011年9月15日,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湖水暴漲發生決堤,湖水外洩,流至下游的湖泊,使得它們短暫地迅速增大,從原本的內流湖發展成了外流湖。
根據監測的資料顯示,卓乃湖的外流湖水量大概為50億立方米,並且使得下游的鹽湖水量暴漲,從原本的46.8平方千米增長到了122.1平方千米,2013年8月1日為止甚至達到了137.95平方千米。
這類鹽水湖泊的暴漲不僅僅會對周圍的生態造成破壞,影響植被正常發展,導致土壤鹽鹼化,還會腐蝕青藏高原的基礎設施,比如鐵路、公路、通訊光纜和石油管線等等。
而在2018年,可可西里的鹽湖更是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它的快速擴張嚇壞了不少人,不斷上升的水位甚至在當時距離分水嶺至低點僅僅只有4米,距離青藏高原的公路也就8千米的路程。
如此看來,湖泊的面積增長並非是一件好事情,反而會對附近造成破壞。更何況居住在湖泊周圍的生物在長期的進化發展中已經熟悉鹹水湖和鹽水湖的水體環境。
而短期湖泊的劇增,不僅會導致湖泊水量增加,也會使得湖水含鹽量減少,巨大的變化也會使得水域裡的魚類等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導致死亡。這樣下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態系統也會更加崩潰,生態平衡也會被打亂。
中印的世紀難題
實際上,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和湖泊增加已經是中國和印度未來都需要解決的世紀難題,雖然我國還未因此而造成嚴重的損失,但印度已經嚐到了“苦果”。印度本來就經常發生洪水災害,每年夏季的5月到9月就會因為西南季風的影響,從而降雨量加大,出現洪澇。
這是司空見慣的現象,當地的人們在夏季也都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可是由於青藏高原的湖泊和冰川影響,印度甚至就連2月和11月都發生了洪水。
這是因為青藏高原地勢較高,地表水分與大氣能夠進行“垂直交換”,湖泊的增加也就會導致水汽變得更多,當西風與東南季風發生水汽交換以後,也就會為當地帶去更加大量的降水。
早在2013年,因為降水遠超平時的3倍,再加上冰川湖無法接納突然爆發的冰川融水,這些使得曼達基尼河谷發生了重大洪水事件,造成當地5000多人遇難。
而剛剛過去的2021年無疑是多災多難的一年,2013年印度的“前車之鑑”也並未使得人們對此產生警惕,在這一年的2月7日,印度北阿肯德邦發生冰川斷裂,附近正在修建中的水電站被輕而易舉地擊潰,更引發了兩條河流的洪災,使得下游大量的房屋受損。截止2021年2月14日,該事件已經造成了46人死亡,158人失蹤。
好景不長,在同年4月24日,印度北阿肯德邦再次發生了自然災害,冰川的斷裂導致雪崩發生,到24日晚上10點,已經就有10人遇難,大概36人失蹤。
同年11月22日,原本是冬季的印度降水異常,卡納塔克邦21個地區的11月降水量甚至高出了平常時期的200%,這也導致安得拉邦南部爆發了洪水,導致34人死亡,10人失蹤。
我國雖然受到青藏高原的影響較小,但並非是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身份。比如在2016年7月17日,西藏就發生了罕見的冰崩現象,冰塊徑直衝入湖泊阿魯錯,造成了“湖泊海嘯”,巨浪席捲而來,周圍的一切都遭到了毀壞,如同電影中的世界末日一樣。根據後來的統計,當地居民共有9人遇難,幾百頭的犛牛因此而失蹤,附近原本還算富饒的草場都被毀壞殆盡。
科學家們根據衛星圖片分析得出,這可能是因為2015年9月開始出現了融雪現象,積雪不斷在冰川之下積累滲透,從而導致冰川的底部鬆動,但冰川的頂部卻又陷在了山谷中無法“逃脫”,長此以往,才在2016年發生了崩塌。
青藏高原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我國和印度都正在以及未來都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同時全球氣候變化也是全世界都急需解決的難題,這不是單單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聯盟的責任,而是關乎全人類全民族的問題。
科學家們表示,如果不想看到未來發生最壞的結果,那麼在2030年到來之前,全國的碳排放量需要再減少40%。當然,碳排放量的減少需要的是更加清潔綠色的能源,以及電動代替燃燒能源的動力模式等等,而不是少吃肉、少用竹筷就能夠解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