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比較有實力的幾個地方軍閥,是以張作霖為首的東北軍,以馮玉祥為首的西北軍,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處於一線軍閥行列。這也是蔣介石的主要競爭對手,對於二線軍閥,如四川劉文輝、劉湘叔侄,貴州王家烈,雲南龍雲等人,因其暫時沒有搶奪中原的想法,蔣介石多以拉攏、收買、分化為主。隨著日軍的入侵,東北軍、西北軍都失去了根據地,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並逐漸被分化瓦解掉了,只有桂系始終具備與蔣介石抗衡的能力。
桂系所生長的環境是廣西偏遠地帶,因此養成了民風彪悍的個性,即便是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廣西人也經常是悍勇的形象示人。新桂系的幾個大佬治軍是相當嚴格的,甚至高層也不允許抽鴉片,而在民國時期這根本不是個事,就像現在抽菸一樣普及。有劣跡的人參軍桂系是絕對不收的,白崇禧本人煙酒都不沾的,桂系常年在外地作戰很守紀律,這也為他們贏得一些聲望,有點類似紅軍的做派。尤其李宗仁的桂軍第七軍,軍紀嚴明有“鋼軍”的美譽,部隊都由同鄉、親戚構成,很講義氣,戰鬥力強。即使部隊潰敗了,也往往想的是抽刀去報仇,而不是逃竄。
所以7軍在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的時候幾乎從來沒有吃過敗仗。各種軍閥與之對壘,即使武器佔優也難以取勝。鋼7軍在長沙戰役僅用一個星期,就大敗吳佩孚的部隊,堅定了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決心。在桂唐戰爭中,素以彪悍著稱的湘軍十幾萬人被桂軍幾萬人打敗並被收編。桂系內部很少出現倒戈反水,這主要因為桂系將領都是同鄉和親戚等關係,彼此打斷骨頭連著筋。即便脫離桂系,也往往保持著藕斷絲連的關係,如二號人物黃紹竑在中原大戰後到南京任職,依然和李宗仁等人保持良好關係。
桂系軍閥曾經短暫控制上海,鼎盛時期桂系下轄16個軍,總兵力達到了30萬左右,佔據了湖南、湖北和廣東等地。桂系的勢力範圍也急速擴張,意圖拿下江山。桂系的想法很快被蔣介石打臉,在蔣介石的收買下,蔣幾乎“兵不血刃”地瓦解了來自新桂系的威脅。在各路大軍的圍剿下,桂系被迫退出除了本省以外的所有地盤。湘軍、滇軍、粵軍一共集結了近12萬兵力,企圖一舉拿下廣西。但是,桂系一路1萬多人先後擊敗了超過3萬人的滇 軍和近3萬粵軍,另一路也是1萬人,在桂林一帶戰勝了近6萬湘軍,中央政權的軍隊始終無法進入廣西。
別說這些軍閥打不進廣西,就是紅軍當年也沒能在廣西站住腳,整個土地革命時期,由於桂系在兩廣地區殘酷地掃蕩,紅軍幾乎很難立足在兩廣地區,只有紅七軍、紅八軍活動過,紅八軍被擊敗後,殘部編入紅七軍,紅七軍後來也離開了廣西,投奔中央紅軍。由於各方的實力不均勻,沒有外敵的時候,各路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在抗戰開始以後,各路軍閥都放下了恩恩怨怨。川軍、滇軍、桂軍都派遣軍隊增援前線戰場。桂系將7個最精銳的步兵師投入了淞滬會戰。幾乎派遣了全部主力,無奈因敵強我弱,桂系部隊傷亡大約為2萬餘人。
有人說桂系在抗戰中後期有意儲存實力,這個也有點冤枉他們了,早期參加抗戰的部隊中,第7軍、第48軍因為傷亡太慘重,早已經換過一輪,實力已經不如從前。從各省出兵可以看出,桂系並無保留。抗戰時期川軍出川抗戰人數最多,而排名第二的就是廣西,廣西在抗戰時期徵兵以及勞工450多萬人,夠可以的了,當然了這與廣西當時治理能力突出有關。到了解放戰爭中,蔣介石與解放軍的作戰,逐漸處於下風,桂系彷彿又看到了機會,有意保留實力還是比較明顯的,桂系部隊除了第46軍在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中覆滅外,其他部隊基本保持了完整建制,處於坐山觀虎鬥狀態。就是第46軍也在安徽迅速重建,桂系始終保持著3個整編師10萬人的規模。
隨著白崇禧調任華中“剿總”總司令,掌控著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省,指揮近15個軍40個師,約25萬人,這就為後來逼蔣下野奠定了基礎。並最終在1949年成功逼迫蔣介石第三次下野,由李宗仁任代總統。為什麼桂系逆潮流做出螳臂當車之舉,拒不接受和談條件。原因還是出現錯誤判斷,以為桂系可以重現蔣介石在抗戰時守住重慶的局面,他們對中原大戰,廣西一直沒被拿下深有印象。所以黃紹竑帶來和談成果時,李宗仁搖擺不定,白崇禧更是一口回絕。這樣的結局,白崇禧僅在青樹坪迴光返照一下,桂系最後的幾十萬人馬也被消滅了。白崇禧跟著國民黨跑去了臺灣,李宗仁孤身去了美國,黃紹竑則留在大陸,三個人在1966年前後相繼去世,新桂系從此也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