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劇中,炮樓是一個出鏡率極高的建築。
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日本鬼子從炮樓內架著機槍向外掃射的場景,不過炮樓比起碉堡來說還是要潦草不少,它的防禦能力一般,承擔著“火力點”的任務。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中方軍隊的武器裝備相對落後,想要摧毀炮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日軍修建了多處炮樓,企圖限制中方部隊行動。
如今,抗日戰爭結束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可在山東,竟然還有人住在炮樓之中。
一座神奇的建築
青島市李滄區永安路39號樓的構造非常奇怪,周圍的居民樓都方方正正的,可就這一幢和別人都不太相同,呈現出圓柱體和長方體拼接而成的感覺。
從下向上望去,最為奇怪的當屬建築物的頂層,竟然還開著六個小窗戶,它的外牆已經被水泥整體覆蓋住了,依然能展現出炮樓的模樣。
而它,也正是一個炮樓,是當年侵華日軍留下的,周圍的人們早已見怪不怪,它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
由於當年附近有一個變電站,在戰時屬於有重要軍事意義的,所以日本人就在門口建起了這樣的炮樓,由於種種原因,炮樓在建國後並沒有被拆除。
那段血淚史,也成為了所有國人無法忘記的痛。
大部分的炮樓由兩塔槍分射對角,一般將裝備放置在一樓,而二樓則為地面出口,主控在二樓以上。
不使用重型武器的情況下,堅固的炮樓能夠抵擋住大量子彈,頂多在外牆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彈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軍隊能夠調動的重型武器並不多,所以不少炮樓並沒有被徹底剷除。
按理來說,炮樓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可沒想到,這裡竟然會成為孫從孝老人的家。
原來,周邊的樓房連同著炮樓被分給了當地的電力部門,建國之初的時候,附近絕大多數建築都變成了職工宿舍,炮樓也被劃為宿舍的一部分。
最初炮樓是沒有第三層的,不知道當年因為什麼原因加蓋了一層,最終成為現在的模樣,1961年,單位將炮樓當作宿舍分給了孫從孝家。
孫從孝一家12口人搬入這處炮樓,他們進來後才發現,炮樓內還保留著日本人留下的鐵窗和鐵門,一樓放槍的“壁櫥”依舊清晰可見,那是在石頭牆上摳出來的一個斜面。
由於是“炮樓”,所以牆壁的平均厚度都能達到60釐米,其中最厚的地方都能夠達到72釐米。
想把炮樓改造成住宅,還是要耗費不少努力的。
孫家人一起動手,將地陷給填了起來,隨後又將礙事的鐵窗給卸掉,全家人就住在樓頂上,那是一片僅僅只有8平米的瞭望臺,被他們用一塊鐵板隔成了上下兩層。
而樓下的位置,則被改造成了廚房,生了一口爐子用來做飯,那會條件也非常艱苦。
十餘年的時間過去,經濟條件也漸漸好了起來,當地也開始了房屋改造工作,孫家也在自己家中建了衛生間和有隔板的廚房。
三樓的小閣樓是六個密集的設計口改造成的窗戶,原本是有十個的,最終孫家人還是將其中的四個口堵死了。
不過,住在炮樓裡,難事還是非常多。
孫從孝面對鏡頭回憶道:“自從住進這個房子以後,就感覺到冬天格外寒冷,由於牆體太厚,根本就沒有辦法打眼,夏天最熱的時候,這裡就像蒸籠一般。”
同理,電線和水管同樣是難題,不過聰明的孫家人還是從彈孔的密集處找到了辦法,除了暖氣外,電線和水管都是從拿出槍眼穿過去的。
所以,孫從孝一家人在炮樓中居住得並不舒服,日子一長也算是習慣了,到了夏天,一家人們便來到外面的大樹下乘涼,冬天的時候也僅僅只能依靠一個火爐,一家老小全都擠在火爐旁邊取暖,這樣的居住環境也讓大家的關係更加緊密了。
後來,家中的幾個兄弟姐妹因為結婚工作的原因陸陸續續搬了出去,可孫從孝和她的妻子卻始終沒有搬,很長時間一直居住在炮樓當中。
社會越來越發達,周圍的居民都陸陸續續裝上了暖氣,可孫家的牆壁厚度都能達到72釐米,還非常堅固,想要安裝暖氣通道無疑是一件極為困難度的事情,可孫從孝沒有放棄,他始終在為自家的暖氣問題想辦法。
他找遍了整棟樓,最後才勉強找到一處槍眼,可暖氣管道比水管和電線粗多了,一直沒有辦法安裝,到了冬天,一家人還是隻能圍在爐火旁邊取暖。
隨著子女們長大,也都漸漸離開了炮樓,在外買房定居,可孫從孝夫婦還是不願意搬出去,這裡面承載了他們太多的回憶,所以老夫妻倆還堅持“守炮樓”,順便完成一個心願:一定要為炮樓通上暖氣。
耗費了20年的時間,到了2002年元旦之前,政府找來專門的施工隊,他們發現牆壁太厚還是沒法打孔,最終在槍眼處為炮樓通上了暖氣,隨後,政府又為炮樓通上了天然氣,到了這個時候,生活才算漸漸方便了起來。
2004年的時候,單位及當地的房產部門為炮樓辦理了產權,孫從孝也順利拿到了房產證。
生活改善,孫從孝住上了新房
據孫從孝所述,單位還分了一間小房子,不過他始終沒有離開炮樓,後來,正好趕上了青島規劃拆遷,孫從孝也拿到了一筆拆遷款。
2015年,孫從孝和老伴用這筆拆遷款在當地買了一間房屋。
來到了新家,孫從孝的老伴高興地合不攏嘴,她對記者說:“來到了新家,我心裡真的非常高興,這間房子的廁所和廚房都在屋子裡,這種居住環境是炮樓沒辦法相比的。”
自從退休以後,孫從孝便加入了李滄區理論惠民宣講團,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做一些公益事業,生活也美滿幸福。
李滄區在這幾十年時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孫從孝都歷歷在目,他說:“以前,新房子這片都是低矮的民房,一到下雨就會澇,現在住進了新房子,還有電梯,也不怕腿腳不利索了。”
不過,那幢炮樓依舊是孫從孝老人心中永恆的“淨土”。
他感嘆道:“現在,我們都住進了高樓大廈,不過對於那幢古老的炮樓,我還是久久不能忘懷,那裡寄託著我成長的經歷,到現在,我們五代人都從炮樓中走出,炮樓也同樣見證了李滄區的變化。”
人老了,也比較害怕孤單,對於孫從孝而言,炮樓附近的朋友都已經相識多年,大家幾乎每天都會見面,泡一壺茶,聊聊天,就算搬到了新房子,他的心也在炮樓那邊。
所以,最近這兩年,孫大爺每天晚上會在新房睡覺,睡醒了之後就會返回炮樓之中,去弄上瓜子和糖果,將附近的老夥伴們叫來,大家還是像往常那樣常聚。
這件事經過媒體曝光以後,也吸引了當地居民的廣泛討論。
有些網友表示,當時在改造之前,炮樓上面的石頭都是裸露在外的,據老一代人說,炮樓上的材料都是日本鬼子逼迫民工抬上去的,耗費了很多的心血,當年配電所的電閘就位於炮樓的一樓,整個滄口的電力都由這裡控制,所以鬼子才加大防守力度。
只要是“老滄口”人,提到炮樓,大家都清楚,不過有些住戶說:“這裡是日軍侵華的一個標誌,應該恢復原樣,並作為一處歷史文物來儲存。”
還有人說:“國棉八廠經過拆遷後,留下了一些日本人建造的房子,那些房屋的歷史意義不如這個炮樓,只要把後來的材料拆除,那麼炮樓便可以恢復原樣,若能將一些歷史圖片擺放在此處,就能夠作為一個教育基地或者歷史博物館。”
不過,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這處炮樓依舊是孫從孝老人的,畢竟也有了房產證。
生活漸漸改善了以後,孫從孝也經常帶著老伴出門轉轉,他們也拍攝了很多照片,記錄生活的點滴。
2020年,《大眾網快快幫》欄目的記者來到了炮樓,他們發現由於這處房屋的年代實在過於久遠,每到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順著煙道滑落下來,而且漏了很多年了。
老兩口的工資有限,修繕也需要花大價錢,所以《大眾網快快幫》欄目向社會呼籲,希望有人能夠幫助老人修繕房屋。
老人的生活也比較平淡,除了返回新房睡覺,其他時間便會來到炮樓,或者是前往工作地點,讓他欣慰的是,炮樓一直都會有那種濃郁的家的味道。
2021年6月19日,孫從孝老人的女兒突然在社交平臺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父親的疾病讓從未長大的女兒突然長大了,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女兒好好的,我就一定能好”,父親,我向您承諾我一定能好,您也要遵守諾言,健健康康,一起加油!
不過,孫從孝的女兒並沒有透露父親得的是什麼病,只是陸陸續續拍攝了一些關於父親的照片和影片。
2021年12月26日,她再次釋出了一條影片,影片中的孫從孝老人精神好了不少,拍攝的地點是在新房子。
炮樓的面積雖然很小,也不適合居住,可是它卻見證了孫從孝一家5代人的變遷,是歷史的見證者,在他們眼中,這處炮樓的意義是無法取代的。
參考
1. 青島古怪住宅 原系日軍炮樓 參考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