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膳食結構
食物種類繁多,成份各異,要合理搭配才能發揮其養生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膳食結構提倡食物來源多樣化,具有廣雜性、主從性和匹配性,形成了以穀物、豆類為主;進食足量蔬菜;以動物食物作為補充;兼食水果的傳統膳食結構。
這種膳食結構適合人類消化道的生理結構和人體全面的營養需求,保證了飲食的均衡,有關傳統膳食結構有如下精闢論述:
●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
●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
●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
●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
●氣味合則服,尤當忌偏獨;
●飲食貴有節,切切勿使過。
葷素均衡
從現代研究資料來看,穀類食品含有糖類和一定數量的蛋白質;肉類食品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故需合理搭配。
在菜餚的配伍上,應注意葷素結合,葷食(魚、肉、禽、蛋等)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大量熱能,但過量則會損害人體。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膽石症、肥胖等,均與高脂肪飲食有關。
素食中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還能疏通腸胃,促進消化。素食中的纖維素,遇水後會膨脹,形成緻密的網路,能在腸腔內吸附無機鹽和有機酸,並進一步吸附水分,進而調整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因而多食有纖維素的食物,如豆類、玉米及蔬菜中的芹菜、捲心菜、大白菜等,可以預防腸炎和腸癌的發生。
葷素搭配,最好蔬菜的總量超過葷菜的一倍或一倍以上。現代營養學家認為,平衡組合,才能保證五臟之氣平衡。五味過偏則五臟失衡,產生疾病。
性味均衡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中醫歷來強調“藥食同源”,“藥療不如食療”。
食物的效能與中藥一樣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即酸、苦、甘、辛、鹹。不同性質的食物,可以不同程度地起到類似中藥的治療效果,如:
●梨子味甘,性涼,是清補脾胃,止咳化痰,養陰潤燥之佳品;
●西瓜性寒,味甘,功用解暑熱,除煩渴;
●綠豆性寒,無毒,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大棗性溫,味甘,為補脾益胃,養血安神之常用藥,也是常吃之佳果;
●羊肉甘,溫,大熱,補虛祛寒,效同人參;
●大蒜性溫,味辛,是常用調味品,但有良好的解毒殺菌作用,能治療腹瀉、咳嗽等症,有天然的廣譜抗生素之稱;
●生薑性微溫,味辛,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溫中止嘔之效用。
因此食物同中藥一樣,必須平衡組合,才能保證五臟之氣平衡。五味過偏則五臟失衡,產生疾病。
寒熱均衡
在日常膳食中偏食溫類食物,或偏食寒涼類食物,都會對人體的體質與性格產生影響。
常見的溫性食物有大棗、酒麴、黑豆、辣椒、橘子、李子、桃、羊肉、鯉魚、蝦等,這些具有補虛勞、祛寒冷,益氣血,暖腰膝等作用。
常見的寒性食物有小米、綠豆、蘑菇、白菜、番茄、冬瓜、西瓜、蓮藕、馬蹄、梨、螃蟹等,具有清熱解毒、消煩止渴、滋陰涼血的作用。
小兒飲食
醫師指出,飲食調配還應根據人的體質和年齡差異不同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如小兒處於生長髮育階段,必須有充足的營養以保證其健康成長,食品的營養價值既要“高”又要“精”,以利於吸收、消化,但不能過多,以免損害脾胃或造成營養過剩,特別是零食不能過多過雜,魚肉雞鴨不宜過量,否則造成欲速不達。故應掌握好營養的全面、均衡、適量原則。
老年人飲食
老年人由於處於氣虛血瘀、臟腑功能減弱、消化能力有限的狀態,因此在飲食上儘量做到三為主、三少吃:
●清淡為主,少吃厚味;
●溫熱為主,少吃生冷;
●熟軟為主,少吃粘硬。
婦女飲食
婦女經產期,其生理特點為氣血虧損,身體虛弱,故飲食上宜多吃一些補氣養血的食品,如:大棗、小米、雞鴨、蛋類、魚肉、紅糖、龍眼等以保證經產期的營養供應。
不同體質的飲食
另一方面,不同體質的人飲食也應有差異。
體胖者多痰溼,飲食上宜多吃清淡和含纖維素較多的食品如青菜、瓜果、韭菜、芹菜、粗糧等,少吃肉類食物,以健脾,利溼,減肥。
體瘦者多陰虛,津少,易生內熱,飲食宜多吃甘潤生津之品如粥、奶、蛋類及水果等,也可吃海參、銀耳之類補養。
陽盛體質者,體內熱氣較盛,有喜涼惡熱的特點,飲食上宜多吃清熱養陰,清淡之品如蔬菜、水果、綠豆粥、荷葉粥等,少吃辣椒、姜、蔥、蒜、羊肉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