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行為”存在嗎?
我們可以將正常健全的心智類比為一臺巧奪天工的機器,這部機器能夠產生無意識的感念(即潛意識),而潛意識並不會引發這部機器中“思維部件”運作。我們按照自身的偏好,選擇將思維傳輸至“行動部件”,或者阻止其傳輸至“行動部件”。當“思維部件”處於不活躍狀態時,潛意識會快速地越過“思維部件”直接轉化為行為,形成我們所謂的“下意識行為”或“無意識行為”。
記住上述包含的道理將有利於催眠術的研究,幫助我們理解催眠背後的道理。受術者通常是心智健全的健康個體,有能力自主思考及自發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指示行事,這點無人覺得稀奇。他同樣有能力抑制自己的行為,和其他人一樣,他也常常做出無意識舉動,受到腦中的潛意識驅使,將潛意識立即轉化為行為而無須經過思考。
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潛意識行為,來自自動化思維認知。沒有經過大腦的邏輯思考而做出的行為。
是什麼導致了人被催眠
施術者使用物體、聲音或動作引起受術者注意。引導受術者自願將其注意力集中,不出多久,由於思維高度集中,他會很難再將思想置於其他事物之上,因此他的精神進入被動、不活躍狀態,對其他事物表現出反應上的真空。
當受術者的精神進入這樣的不活躍狀態時,施術者快速而劇烈地發出一條暗示。這個暗示迅速作用於受術者的思維中,受術者來不及反應就轉化為他的身體行為,使該暗示如同下意識的行為一樣得到執行。這與兒童不加思考,將手迅速抽回發燙的火爐是一個原理。
受術者可能會徹底沉湎於自己的思想之中,而停滯一切身體行為,這樣施術者則有機會突然對其施與暗示,使他之前的所有思想活動完全中斷,隨之而來的,就是深度的催眠狀態。
在所有催眠展示中,受術者只需簡單扮演正常健全人的角色,執行其最為自然的行為即可,過程對他沒有任何損害。當他將思想集中於施術者的影響時,其精神狀態也在同樣的影響中轉換為被動狀態,就像人在獨處時將自己的思想放空一樣。
施術者所給出的暗示被受術者接受,並轉化為身體行為,就像人對疼痛、快樂或者悲傷等感知所做出的反應一樣,無須經過計劃和思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舉個例子,就相當於我們口中的“他不覺流下了眼淚”、“他高興得跳了起來”、“他疼得打滾”等是一個道理。這些作用於精神上的暗示是突然和沒有預料的,相應結果也就自然隨之出現。
施術者的暗示也與此相似,而受術者的行動也自然產生。所以我們需要時刻牢記,為了實現“催眠”,必須透過一些技巧,來使受術者的精神進入最為被動的狀態。這是催眠的第一要素,絕對不可忽視。
接下來,果斷而銳利地發出指導性暗示,如同得到“必須立即執行”的命令一樣。只有第一個暗示瞬間成功地轉化為受術者的身體動作,之後的施術者才能用稍和緩的方式給出其他指示。
以上文案是催眠師的催眠原理,由此原理推論。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可能遇到被催眠的情況。因為人本身就有從眾心理,就是集體無意識。當你遇到事關緊要的事情和情緒的時候,有人甚至很多人來給你出主意,你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這個問題上的時候,對於事情本質的邏輯思考屬於真空狀態。基本上可以說判斷一定是錯誤的,或者說沒有判斷,有可能是完全按照別人的指示引導做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