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其中,許多重要技術突破不僅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激發了美術工作者的創作靈感。一批表現科學家精神、科技成果、科研工作、科技點亮生活的美術作品,著力反映“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成為我國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記錄。
展現高新成果
中國空間站開啟“有人長期駐留”新階段,復興號高鐵列車風馳電掣在青藏高原,我國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挺進極地……一批高新科技成果展現了中國科技創新的堅實步伐。許多美術工作者用彰顯中華美學精神的繪畫語言——水墨丹青,勾勒出科技創新畫卷。
在墨色的濃淡虛實變化中,科技特有的美感得到更加生動的展現。譬如,王顧宇、王藝合作的中國畫《匠心築夢——建設中的天眼》,以淡墨勾勒畫面主體“天眼”,以濃墨渲染近景山峰,遠處縹緲的群峰與留白的天空,為讀者留下充滿詩意的想象空間。與其他運用油畫、版畫形式創作該題材的作品不同,畫作沒有著重還原“天眼”的具體細節,而是更強調錶現其磅礴的氣勢。“天眼”入畫,也使這幅作品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山水畫,體現了新時代美術工作者在中國畫領域的創新探索。林沛森中國畫《千年圓夢》,同樣以新畫法拓展了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空間。畫家以山水畫技法表現月球表面的凹凸質地,透過皴擦點染,使作品擁有了超越現實影象的美感。
工整細密、隨類賦彩的工筆畫,在近些年描繪科技成果的作品中表現突出。像毛珠明的《飛天攬月》,將航天員置於畫面中心,定格其在太空中行走的瞬間。作品以工筆重彩特有的厚塗技法為主,同時突出黑白對比,線條保留了工筆線描的張力和書寫性,營造出線與面巧妙融合的科技美感。徐亞慧的《中國智造,走向世界——復興號CR400》則以新視角表現了人們熟知的復興號列車。畫家並未選擇描繪列車飛馳的場景,而是捕捉到列車尚未出廠時的畫面。作品中,車頭正對畫面前方,佔據大面積畫幅,富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辨識度,展現出流動的中國背後堅實的科技基礎。
在一系列表現高新科技成果的作品中,傳統中國畫的筆墨語言不斷更新、題材內容更加豐富,生動體現了“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以中國畫的意蘊之美彰顯了科技成果的創新之美。
禮讚科研楷模
科技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艱辛付出。以五彩畫筆禮讚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家精神,是時代賦予廣大美術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一些美術工作者以群像描繪,展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矢志報國的壯闊畫卷。比如,董卓油畫《國家的脊樑》以錢學森、王淦昌、黃大年等10位為祖國無私奉獻的科技工作者為主體,以浩渺星空為背景,以藍色為主色調,既象徵科學的理性,亦呼應科學家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高尚品格。何紅舟、封治國、尹驊油畫《民族脊樑——共和國英模》組畫之三,則將科技工作者鄧稼先、袁隆平、蔣築英置於畫面中心位置,作品不僅在設色上頗為考究,在塑造與刻畫上也是一絲不苟,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與審美品格。
一些美術工作者以肖像塑造,表達對優秀科技工作者最深情的讚美。在焦小健油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禾下乘涼夢”得到藝術化詮釋。整體畫面色調柔和、氣氛寧靜,主人公與身後的稻田和諧相融。畫家著重描繪了袁隆平的面部和手部,粗獷的筆觸、樸實的色彩,恰當地表現出袁隆平既是科學家又是勞動者的雙重身份,堅毅的眼神彰顯了他鍥而不捨、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馮少協油畫《中國共產黨黨員——鍾南山》,同樣以細膩而有力的人物情態刻畫,展現出鍾南山的剛毅和柔情。在創作中,畫家反覆推敲,在細節表現上精益求精,不僅謳歌了英雄,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如今,以丹青傳頌楷模、弘揚精神,成為當代美術工作者踐行“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的重要舉措。在以畫筆為科技工作者立傳的同時,美術工作者的創作視野更加開闊,人文情懷更加深厚,表現手法更加多元,為現實題材美術創作開拓了新境界。
巧繪科技生活
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一代代美術工作者筆下,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成功實現大江截流、南水北調工程全面通水等,多項新中國成立以來與百姓生活相關的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形象生動的描繪。特別是在近兩屆全國美展中,表現科技點亮美好生活的作品不斷增多,形式更加多元。
一批表現鄉村新貌的作品,展現了科技助力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加速轉變的程序。如在沙永匯版畫《金秋時代》中,一群曾經的北大荒建設者正漫步於智慧農田,有的在細心觀察現代農業裝置,有的被天空中的無人機吸引,使作品產生敘事懸念,引人駐足。在表現手法上,創作者採用了北大荒版畫傳統的彩色套印技巧,層次鮮明的平面化造型語言、佈局得當的色塊與乾脆利落的木刻刀法形成一股合力,使作品有了生動的藝術氣息。在畫作中,觀者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廣大農民從“靠天吃飯”到“看天管理”的生產生活方式變遷。
一批反映城市新氣象的作品,體現了物聯網、5G、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產生的巨大影響。像王琨中國畫《智享新生活》聚焦當下移動支付的普及。作品表現了幾位顧客選購蔬果的場景,有的正開啟手機準備掃碼付款,有的正向菜商出示電子支付憑證,菜商身後印有“科技改變生活”字樣的遮陽傘更進一步明確了畫作主旨,傳遞出畫家的真實感受。曹巍油畫《科技創業的年輕人》則側重於展現科技為全社會帶來的發展潛力。作品中,排隊等待進入寫字樓的年輕創業者們或在愉快地聊天,或在瀏覽手機資訊,或正匆忙跑去寄快遞,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顯示出科技時代的蓬勃活力。
如今,我國科技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先進科技成果持續惠及百姓生活。期待美術工作者緊貼時代脈搏,不斷創新藝術語言,記錄更多科技點亮美好生活的瞬間,奏響美術與科技交融互促的樂章。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未來設計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