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電商在資本的操控下,銷售業和製造業無一倖免的通通被帶入了內卷圈。可謂大家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看看現在的實體店,再看看今年各大電商平臺的財務報表就明白了。盈利的有幾個?
當電商背後的資本擴張到一定程度以後,如果資本沒有更好的出路必將要面臨上岸轉型,線上神話終將會破滅,回到理性經營線路上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電商初期“現金流”為王的紅利期已經不存在。也就是說平臺交易產生的大量現金流,資本不能把它用來很好的消化進行升值和轉化,平臺就會失去核心競爭力。
怎樣維護平臺的正常運轉?拿什麼來補貼商家和激勵消費者?如何來控制價格機制吸引消費者?電商平臺的優勢就蕩然無存,電商模式下賴以生存的底層邏輯就轟然倒塌。
所以平臺經濟能不能長遠發展取決於後臺資本。後臺資本能不能透過吸金造血來實現資本升值,第一離不開壟斷,第二需要操控金融和基金。
但是,國家在經濟戰略發展上肯定不希望有這樣的不良現象繼續發展下去,以免傷了根基,並不會給這些資本留過多的生路。
第一,屢屢打擊壟斷行為,許多電商平臺已經受到了經濟處罰,吃到了鉅額罰單。
第二,隨著數字人民幣的逐漸推行和運用,國家會讓平臺資本對金融的操控越來越邊緣化。
有人又說了,可以透過稅收調整來給電商資本一條生路,電商依然可以繼續狂奔可以繼續繁榮,既然這樣,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稅讓誰來承擔?
如果讓平臺資本承擔全部納稅義務,可是人家平臺的擦邊球打的好,人家會躲貓貓。看看那些電商公司的註冊地吧!如果強行徵稅將造成大量資本外流。
如果讓平臺商戶承擔,恐怕10個有9個都要退網,本來在電商平臺賣貨是靠以量取勝,利潤已經是捉襟見肘,除了承擔平臺的運營費用。根本沒有能力再承擔稅務。
這樣,國家除了對平臺資本開鉅額罰單以外。還沒有什麼其他的有效管控辦法,對平臺商戶也無可奈何。
因此按國家戰略需求不會任由其狂奔,靠收稅來放資本一條生路根本行不通。這樣平臺資本就很難找到一席之地,無法找到合適的出路。
隨著平臺的紅利逐漸消耗殆盡,當資本變得無用武之處時,就不得不臨轉型進入到實體領域發揮作用。
資本轉型後對實體經濟絕對是利好,也是對資本自己的放生,資本不能在空中飄要落地生根。給實體經濟帶來新鮮的血液,這樣也會給實體店帶來了很大的生機。
當電商背後的資本被剝離平臺工具國有化以後,實際上電商套路模式已經瓦解。平臺的供應鏈也要面臨轉身,回到實體戰線上來。
讓平臺工具國有化以後,平臺的屬性和功能也就隨著發生轉變。回到應有的功能上來,
遵循經濟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平臺媒介作用,給企業之間牽線搭橋。給消費者提供商品資訊資源,包括負責做實體店導購引流獲佣金,以純粹的第三方身份來服務,做你該做的事,賺你該賺的那部分錢。
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透過綁架平臺工具,割韭菜薅羊毛,惡意競爭搞傾銷,投機倒把搞資本亂象,破壞了經濟生態平衡,最後走投無路。
如此以來,銷售鏈背後變成是一條供應鏈,無論是實體店還是電商就都屬於一種純粹銷售方式,經營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做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消費者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來自由選擇。
對時間有要求又喜歡線下體驗就去實體店。喜歡多元化選擇且對時間沒有要求的可去線上消費。
這樣一來平臺銷售模式就會迴歸到一個理性狀態,沒有資本把持的平臺就不會有劣幣驅除良幣、惡意跑量、作弊刷單的現象。
這樣大家就可以讓來品質來取勝市場,以服務質量贏得消費,倒逼製造業出精品保證售後,社會經濟才會和諧發展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