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綏軍是國軍各路地方軍中的一支,其最早可追溯到清末的山西新軍,後來閻錫山掌握山西大權後所部通常被外界稱之為晉軍。到閻錫山勢力拓展到綏遠後,則一般稱為晉綏軍。再之後綏遠由晉綏軍中分出去的傅作義掌控,綏軍自成一系後,晉綏軍便名不副實了,不過習慣上依然還是這麼叫。
在網路上晉綏軍的知名度是比較高的,尤其是戰爭劇《亮劍》的反覆熱播使得楚雲飛的晉綏軍358團,幾乎可以說是人人皆知。
在小說和電視劇中,晉綏軍的這個358團是經過刻意強化了的,以適應劇情的發展。不過在實際的晉綏軍中,這樣的“超級團”卻並不存在。
有不少朋友是小說或電視劇的粉絲,經常以虛構的劇情去論證歷史,認為晉綏軍真的如何如何,其實從出發點上就錯了。畢竟真實的歷史不是由小說或電視劇去決定的,反倒後者是建立在歷史基礎之上的改編和發展。分不清二者之間的區別,自然就是本末倒置了。
以晉綏軍的實際情況來說,在全面抗戰初期損失巨大,之後閻錫山實際掌控的地盤有限,所以晉綏軍的兵力擴充一直很困難。直到搞“兵工合一”之後,晉綏軍的實有兵力才恢復到12到13萬人。
請大家注意,晉綏軍當時不缺番號只缺兵,它光是集團軍的番號就有4個,軍的番號也有8個,此外還有若干縱隊和政衛師、炮兵團等直屬部隊。
編制大而兵少的直接後果就是晉綏軍部隊的實編兵力較少,一個師往往就三四千人,一個軍往往也就萬把人。
當然了,閻老西何等精明,其跟老蔣報編制的時候,都是按照每個軍兩萬來人去上報的。
比如在1945年初,史澤波的第19軍上報兵力數為19294人,許鴻林的第23軍上報兵力數為20307人,孫福麟的第83軍上報兵力數為20303人。按照這個編制數,晉綏軍的每個師倒也有六千多號兵力,但實際上則遠達不到。
以抗戰勝利後不久就開打的上黨戰役為例,史澤波率第19軍的兩個師,外加配屬的一個師,另外還有2個挺進縱隊、2個保安團、2個地方支隊,總計只有14000餘人。加上當地收編的雜偽武裝,總兵力才17000餘人。
大家想想,這編制得多虛空啊?一個師實際出動的兵力能有3000人,都算不錯了。而晉綏軍援軍兵力的情況也充實不到哪裡去,甚至說還要更虛一點。
第23軍和83軍除留兩個步兵團外,其餘部隊全部參戰,另外還帶了兩個炮兵團(實際實力為營);其中第23軍部隊外加一個炮兵團,參戰兵力有8000多人;第83軍部隊外加一個炮兵團,參戰兵力只有7000多人。
在這兩個軍之外,還有偽軍改編的省防軍第3軍第8師和省防軍第2軍第5師第13團,這一路共計有5000人左右。由此可見晉綏軍第23軍和83軍的步兵師,有的可能連3000人的實力數都到不了。
這可是抗戰剛勝利一個多月時的情況,在抗戰後期的晉綏軍中,其實也就是這個樣子。再加上些留守老家和傷病的人員(一般而言,外出野戰的兵力要少於實際編制數,都會有些後方留守人員和傷病員),晉綏軍即便在編制表上,每個師的實有兵員估計也超不過4000人。
大家不禁要問,閻老西這是幹什麼,這樣空的編制能打仗嗎?
其實閻老西的精明是一回事,採用這樣的編制,倒也不是一拍腦袋就能出來的,而是從晉綏軍中原大戰前的擴軍實踐中演變而來的。
當時閻老西一口氣可是搞出了15個軍和17個炮兵團出來,其中步兵軍採用三三制編制,每個師的兵力不足5000人,每個團的兵力則只有1500餘人。
請注意,這種步兵團的步兵營之下是轄4個連,即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炮連。抗戰中後期的晉綏軍已經玩不起營屬機炮連了,而只有個團屬機炮連。加之當時晉綏軍兵員緊張,每個團均有缺額,所以一個步兵團的實有兵員也就千把人了。
這種千把人的步兵團大家也別太意外,早在全面抗戰前這種步兵團在我國各路軍隊中就廣泛存在,其下轄3個步兵營9個步兵連那是一個不少,每個連百十號人外加團屬機炮連,仍然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一個團千把人,一個師三千來人,一個軍萬把人又如何?反正打仗的時候,按照實際實力數打不就成了?之前的國內戰爭不都這麼打嘛,好像也沒多大問題。
但是,我們也會發現這樣的作戰構成,它基本都是戰鬥兵。甚至再進一步說,它基本都是戰鬥步兵。
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樣也挺好,省得養閒人了,畢竟像中央軍的一個師,標配也就2500支步槍,卻編了八九千人(實編大概六七千),那叫什麼事兒?
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抗戰及之後解放戰爭的烈度總體是越來越高的,而之前國內戰爭的烈度其實很低。一支軍隊作戰,它不可能全部都是戰鬥兵,輜重和支援單位總得有吧?
閻老西之前兵精糧足的時候,支援部隊都是臨時配屬,另外輜重力量不足的話就徵調民夫,實在不行的話就沿途抓丁來解決問題。
不過到抗戰後期,閻錫山軍隊中正經兵員尚且奇缺,要是有丁壯的話早就編到了軍隊中了,哪有徵調民夫可言?
所以它的輜重後勤,就主要依靠臨時抓丁來解決。在閻老西跟日軍的秘密談判中,由日軍提供丁壯或允許晉綏軍到日佔區招兵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目。
後來閻老西覺得這招可行性比較差,索性讓一些部隊直接投敵,掛靠到了日軍的旗下,來補充兵員和武器。這些偽軍跟閻錫山都有秘密聯絡,到抗戰勝利則搖身一變成為了山西的“省防軍”,上面我們提到那5000人的省防軍就是這麼一回事。
但是這個情況說清楚了之後,其實還是不能解決閻錫山軍隊作戰,尤其是野戰的難題。
比如上黨戰役,閻錫山的軍隊是深入到解放區搶地盤的,沿途根本沒多少丁壯可抓。在這種情況下,其軍隊的輜重就只能由戰鬥士兵來揹負了。
通常情況下單兵揹負的重量就是自己的武器裝備、彈藥和幾天的口糧,必要情況下也要幫助炮兵帶些零件或炮彈。另外在單兵負重之外,營、團、師、軍各級也應有自己的輜重力量。
晉綏軍的情況特殊,它的各級輜重力量基本虛空,所以糧、彈物資全壓在了戰鬥兵身上。而且晉綏軍作戰非常強調火力,它本身攜帶的彈藥量就比較大,這樣的話單兵負重往往是極大的。
晉綏軍的兵員都是透過“兵農合一”強徵來的,由於徵兵範圍小、強度大,實際兵員的素質不高。加之國軍任何部隊慣有剋扣士兵待遇的頑疾,因此士兵的身體素質一般也不高。
在士氣較低、身體素質較差的情況下,進行負重極大的徒步行軍,這對於晉綏軍部隊本身就是難以負擔的。
史澤波率第19軍部隊搶佔長治等城的時候,所部有計程車兵就因為子彈負重太大而把彈藥都給丟掉一部分的情況。
由於單兵給養也不足,這些晉綏軍的軍紀非常差,凡所過之處幾乎一掃而空。甚至為了取暖,還將老百姓的席子、門窗等都拆下來點火燒了,因此民怨極大。
而晉綏軍的援軍,自然負重比史澤波的部隊還要大。
因為史澤波在長治被圍後,整天向太原急電稱子彈不夠用。閻錫山則安撫史澤波:上黨必爭、潞安必守、援軍必到。
所以閻錫山迅速調集了兩個軍、兩個炮兵團外加省防軍的四個團南下救援,總兵力有2萬多人。為了給長治守軍多帶一份彈藥,步兵要揹負300發子彈,有的還要多帶炮彈、手榴彈等。
這樣的負重在正常狀態下都是不小的負擔,當時還恰逢秋雨連綿,道路難行。晉綏軍計程車兵穿著單衣,揹著負重,滾在泥濘的山路中,怨聲載道,士氣受到極大影響。
而且由於所過之處均是堅壁清野,晉綏軍慣用的走到哪裡吃到哪裡根本行不通,故而只能依靠本身攜帶的給養物資。
所以到老爺嶺、磨盤堖之戰時,這些晉綏軍一開始還能憑藉險要的地形和充足的子彈固守。但連著打了幾天後,給養基本消耗完,士兵非戰鬥減員劇增,自己就受不了。
我軍戰後俘虜的晉綏軍,很多都是面黃肌瘦,幾乎都不動路的地步了。
而更有意思的是由於晉綏軍的援軍單兵攜帶的子彈很多,我軍在與之對戰的時候都是透過撿拾晉綏軍被擊斃或俘虜士兵上的子彈來維持戰鬥。畢竟抓一個俘虜過來,身上可能就是二三百發子彈,而我軍當時步兵平均每個兵手裡才幾發子彈。
到後來晉綏軍的援軍終於崩潰後,光是陳錫聯的太行縱隊就繳獲到了一百幾十萬發子彈。陳錫聯跟陳賡通話時,說磨盤堖要是有20萬發子彈,早就打下來了。而陳賡則說,光是這一百幾十萬發子彈,就夠打兩個上黨戰役了。
晉綏軍的援軍灰飛煙滅後,死守長治的史澤波也不得不棄城而逃。畢竟我軍再回頭打他的話,那可真是兵精糧足了。只不過史澤波也沒能跑掉,畢竟比起鐵腳板來,晉綏軍更不是對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