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年,德國不僅與俄羅斯交戰,還與美國、英國和法國交戰,因此戰爭在西歐和東歐的形成兩條戰線上打響。隨著美國於 1917 年加入三國協約,德國不得不設法儘早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除了軍隊之外,德國最高統帥部還指望布林什維克結束與俄羅斯的戰爭。
俄軍損失慘重
隨著糧食短缺和軍事失敗的加劇,大多數俄羅斯民眾呼籲與德國和平相處。而到 1917 年,俄國人要求沙皇退位,連心懷不滿的軍隊開始加入抗議活動,作為軍隊的總司令,尼古拉二世也失去了士兵的支援,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退位,至此俄羅斯的君主制遭到廢除。
彼得格勒的反戰抗議
布林什維克(俄羅斯共產黨)在二月革命之前流亡於國外,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瑞士的列寧。君主制滅亡後,在計劃選舉之前,由克倫斯基擔任領導人,克倫斯基的態度是繼續支援前線與德國的戰爭。而列寧的戰爭政策恰恰相反,他明確表示,他和布林什維克檔不支援歐洲戰爭。因此,德國最高統帥部可以透過列寧與俄羅斯進行磋商。
德國的軍事領導人不是共產主義者,也不是任何型別的左翼分子,但贏得歐洲戰爭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如果俄羅斯有一個政黨願意與德國人開始和平談判,那麼他們就有可能在一條戰線上結束戰爭並加強他們在另一條戰線軍隊的力量。以列寧為領袖的布林什維克政黨正是德國的選擇。
此後,德國最高司令部開始與布林什維克討論流亡在外的俄羅斯共產黨人回國的問題。德國人同意了列寧用自己的馬車和軍隊透過鐵路路線並穿越德國,列寧和他的黨內其他成員也得以達到斯堪的納維亞的海軍港口,在這裡他們登上一艘將他們帶到瑞典的船,然後列寧從那裡返回俄羅斯。
列寧於 1917 年 4 月抵達彼得格勒的芬蘭車站。當布林什維克會見彼得格勒蘇維埃成員時,人群歡呼,不久俄羅斯革命正式開始,這正是德國軍事頂到人所希望的。而且列寧承諾儘快使俄羅斯退出戰爭。
將列寧帶到俄羅斯的火車
除了火車,1917 年德國的最高統帥部還資助了布林什維克黨,一直為他們提供資金,直到被俄羅斯當局發現,列寧也因此被認為是“德國間諜”。
當布林什維克於 10 月佔領冬宮時,列寧建立了共產主義政權。此後,俄羅斯開始與德國和談,托洛茨基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見了德國代表。1918 年,布林什維克不情願地接受了《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因為該條約實際上將俄羅斯在東歐的大部分領土交給了德國:俄羅斯的波蘭、烏克蘭的部分地區和波羅的海地區割讓給德國。
結論
列寧兌現了他對俄羅斯和德國軍隊最高統帥部的承諾,與德國停戰。德國也為 1918 年春季攻勢加強了其西方軍隊。但這裡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德國人沒有支援布林什維克,俄國十月革命可能就不會發生,就可能不會有共產主義,正是德國自己播下“種子”,長成了蘇聯這棵 “大樹”,並崛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反而在某種程度對德國最終戰敗起到了比較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