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談了孟良崮戰役時整編第74師具體的兵力數量。大體的結論是:
整編第74師原有兵力30978人,在孟良崮戰役前的歷次戰鬥中損耗步兵極多,缺額10909人。後來國軍補充該師兵員14990人,但其中只有7697人到位,另外7293人應當是該部預備擴編3個新兵團的兵力數。
所以孟良崮戰役時,整編第74師的全部實力數為27000多人,其中除少部分留守分隊外,全部參戰。
孟良崮戰役中殲敵32000餘人,其實是包含了打援、鉗制方向在內的戰果,涉及國軍整編第25師、整編第83師、整編第11師、整編第48師、第5軍、第7軍等多支部隊。
兵力問題基本談清楚後,有種觀點認為整編第74師當時的彈藥打光了,故而不支而敗,但這種說法與華東野戰軍戰後的繳獲數量不相符。
據華野的戰果統計,孟良崮戰役共計繳獲各種子彈2082580發、炮彈7202發,這個繳獲量顯然不是個小數字(注:打阻擊一般沒多少繳獲,上述繳獲大部來自孟良崮主戰場,即圍殲整編第74師所得)。
有網友可能會說了,整編第74師的彈藥都在垛莊的輸送團那裡了,被華野繳獲後自然佔了大頭。但實際上,要是分析下國軍當時的彈藥攜帶情況,就知道這種說法比較片面了。
首先,國軍整編師的糧彈並非全部儲存在師屬輸送團那裡,整編旅、戰鬥團各級都有輜重單位。
按照國軍整編師的編制,師屬有人力輸送團和獸力輸送營,國軍戰史亦稱整編第74師有該兩部。
但按照整編第74師輸送團團長黃政的說法,當時該團1營為馱馬、2營為輜重車、3營為人力,在5月14日中午時,其得到情報稱解放軍向垛莊東南方向運動,他判斷垛莊有被圍攻的風險,因此下令團附率車馬撤回臨沂,情況有所好轉後,再趕回來。
而在遭到解放軍進攻後,該部沒有破壞彈藥,所餘兵力撤上孟良崮充當58旅預備隊了。
這個操作乍一看其實是很迷的,因為既然已經察覺到了危險,第一,為何不向戰鬥部隊抓緊輸送彈藥?第二,為何不請求戰鬥部隊接應,反倒是能提前撤走車馬?第三,撤走前不破壞彈藥,為何就帶著幾百號步槍兵上了孟良崮?
因為在5月14日,國軍認為整編第74師的態勢尚不嚴重,反倒是覺得有利戰機來了。張靈甫在14日上午9時上報該部的計劃是轉移部隊到孟良崮附近,然後與整編第25師夾擊中間的解放軍部隊。
到5月14日中午,當黃政輸送團得到解放軍向垛莊運動的訊息後,整編第74師自己的計劃也是主力佔領孟良崮後,再佔領垛莊及附近要點,然後向西夾擊與整編第25師取得聯絡。
國軍第1兵團回電稱,這是消滅解放軍難得的時機,“貴師為全域性之樞紐,務希激勵全體將士,堅強沉毅,固守孟良崮,並以一部佔領垛莊,協同友軍予以痛擊,以受預期之偉大戰績”。
由此可見在5月14日,國軍方面的計劃是整編第74師佔領孟良崮以及垛莊,打通跟整編第25師的聯絡,然後固守。同時國軍其餘主力星夜兼程奔赴戰場,與我軍打一場主力決戰。
但很顯然,在當天其戰鬥部隊距離垛莊尚遠,而垛莊又是其預期佔領的要地,故而輸送團採取了避免損失(提前撤走車馬)而且沒有損壞彈藥的措施,期待戰鬥部隊抵達後,奪回垛莊,如此既能避免損失,又不至於影響戰鬥。
因此黃政率部撤上孟良崮後,張靈甫還連誇黃政處置很好。
結合其他資料來看,無論是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還是師屬輸送團團長黃政,都認為輜重車馬的損失是不能接受的。
在這一前提下,黃政怕輜重騾馬受損率先將其撤回臨沂,就少了一部分損失,因此張靈甫認為黃政的處置很對。
張靈甫害怕輜重受損的另一個明證是,後來整編第25師師長黃百韜跟張靈甫通話時,希望該部向整25師靠攏突圍,張則回應道:我的部隊騾馬車輛重武器多,打出去損失太大了,你能負責嗎?黃百韜一個雜牌出身的將領,自然不敢負這個責任,只能說道:那就由你自己決定吧!
而回到5月14日到5月15日的早些時候,張靈甫之所以還不太著急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認為戰鬥部隊可以輕易奪回垛莊。
那拿什麼奪呢?起碼說明當時整編第74師手中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彈藥。因為戰鬥部隊所攜帶的彈藥,並不全都由師屬輸送團攜帶。
按照國軍正規戰史及整編師的編制,黃政所率的是人力輸送團,雖然據黃政所說該部有車馬,但是師屬的獸力輸送營應當也是存在的,這個營可能就跟戰鬥部隊在一起。
而在國軍的整編旅一級,都編制了一個輸送營,其中人力和獸力各兩個連;3個整編旅就是3個輸送營,有6個人力輸送連和6個獸力輸送連。這是負責整編旅本級彈藥糧食補給的單位,當時都跟戰鬥部隊在一起,光是旅級的輸送單位加起來就相當於一個輸送團了。
在整編旅之下的步兵團中,每個團也有個輸送連,主要是人力,也有部分獸力,全連兵力在200人到300人之間,這個連負責全團的彈藥糧草補給。
此外在整編第74師被圍前,該師處於戰鬥進攻狀態,一線戰鬥兵手中也發放有足量的彈藥。
所以即便是垛莊被端了,那失去的也只有師一級儲存的部分彈藥,師儲備的另一部分彈藥,3個整編旅、6個戰鬥團及一線戰鬥人員手中的彈藥是並未受損的。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我軍繳獲整編第74師的騾馬就有1397匹。因為師屬輸送團的騾馬事先送回了臨沂,那麼這部分被繳獲的騾馬便是整74師其他部隊所帶,而且這還是除掉激烈戰鬥中斃傷之後的數量,可見整74被包圍時本身攜帶的騾馬輜重數量就不少。
從國軍空軍的支援情況來看,14日這一天的任務只有轟炸掩護,空投彈藥是15日才開始的,至少說明14日時,74師認為本部彈藥無虞。
那麼又是出了什麼情況,導致15日後整編第74師的彈藥出現危機,並連連要求空投補給呢?
因為張靈甫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低估瞭解放軍的進攻強度,對戰區兵要地誌也極不熟悉,掌握不住部隊,導致出現了混亂局面。
戰前張靈甫的狂妄其實是人盡皆知,甚至還說整74師的每個旅都可以對付解放軍的一兩個縱隊,解放軍在沂蒙山區最多不過五六個縱隊,是不敢來正面作戰的。
在向坦埠進攻時,張靈甫更進一步認為這個地區的解放軍最多不過兩三個縱隊,即使有五六個縱隊,以他一個師來打,也是沒有問題的。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整編第74師的團級軍官甚至也是這麼認為的,可見全師中高階軍官普遍存在驕傲自大的問題。
自古以來,驕兵必敗,尤其是張靈甫時期的整編第74師,該部當時的成分和戰鬥力已經較之前發生了很大變化,還如此驕狂,其實不敗也難。
實際上整編第74師在之前跟解放軍的數次交手中,所佔的便宜並不大,可以說互有勝敗。在數次苦戰後,該部的步兵損耗已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步兵連老兵比例已經下降到了不到40%。
如果王耀武還在的話,肯定能察覺到這個情況是很危險的。甚至是李天霞,也有這個戰場嗅覺。李天霞在網上的形象不佳,一些部下對其印象也不好,但是這個人的軍事指揮能力,其實還是有的,他的很多情況恐怕跟大家平時的印象也不一樣。
李天霞比張靈甫要小4歲,但卻是黃埔三期的,跟王耀武同期(冷知識:王耀武其實也比張靈甫小一歲)。抗戰時期李天霞的戰功比張靈甫大,長期也是張的上級。
1947年初,王耀武致電老蔣稱“查整編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勇敢善戰,卓著勳勞”,建議以整編軍長擢用。俞濟時則明確提到:竊以整83D最好與整74D整編為軍,即以李天霞為軍長,整83D內多整74D之老幹部,如能合編,必更能協同適切,發揚威力。當否,乞核。老蔣批覆:待魯中戰役告一段落即可編軍也。
俞濟時和王耀武在74軍中的地位自不必說,選擇李天霞當整編軍長,其實也不是瞎安排。但是由於張靈甫跟李天霞矛盾甚多,這個整編軍還沒有搞成,問題就出來了。
在山東作戰期間,張靈甫一度歸李天霞指揮,在向蒙陰界碑攻擊時,李天霞感覺情況不妙,便下令整編第74師當日後撤40餘里。後來李天霞發現撤錯了,又用汽車輸送整編第74師回界碑。
李天霞本意是怕74師吃虧,因為他本人就是74軍系拓展勢力外派出去的,將來自己當整編軍長,74師也是老部隊。結果張靈甫認為李天霞是在整他,直接向老蔣告狀,讓李天霞吃了瓜落,整編軍軍長的位置自然也沒影了。
整74師受黃百韜指揮時,張靈甫也看不起黃,覺得黃沒資格指揮他;在跟整28師配合作戰時,也看不起整28師,說打仗74師來打,28師接防就行,把整28師師長李良榮氣得夠嗆。
跟左右同僚關係不好就罷了,張靈甫對上級也瞧不上眼,受李延年指揮時,李要看74師的部署計劃,張靈甫直接在少校以上軍官會議上說道:什麼計劃?我們做好了送去,給他看一下就完了,大煙鬼,別理他!
對劉峙就更不客氣了,直接說:劉峙像一個豬一樣,吃飽就睡覺,啥事不動腦筋,迷迷糊糊。
這些話都是會被傳出去的,可想而知張靈甫在友軍和上級中是個什麼印象了。所以當時一般的國軍並不願意跟整74師合作,有的甚至也樂見於其吃虧。
其實整編第74師這支部隊,本來戰鬥力確實很強,但這不是張靈甫帶出來的,而是抗戰中由王耀武帶出來的,王耀武指揮作戰的能力就不說了,在為人方面送金派克筆和高階手錶那也是出了名的。
所以在國軍中王耀武協同各部關係做得很好,使得74軍在抗戰時有較好的友鄰關係,打出的戰績也很好看。
張靈甫在抗戰時從未指揮74軍全軍作戰過,其本人所率的58師還是74軍3個師中最弱的(俗稱打衝鋒五十一,搶便宜五十八,挨死打五十七)。到解放戰爭時期,要不是該部整體戰鬥力強,以損耗了上萬老兵為代價取得些戰果,張靈甫在一般部隊中早就給撤職了。
在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跟友鄰關係極差,對解放軍的判斷能力也極差,只有盲目自信。
以5月14日的情況來說,整編第74師輸送團能得到解放軍向垛莊運動的訊息,那張靈甫必然也知道。以後衛戰鬥部隊急行軍向垛莊開進,也不是不能做到,但是他顯然沒有這麼做。
因為他覺得憑藉整編第74師一個旅就能打一兩個縱隊的戰鬥力來說,就算解放軍佔領了垛莊,他也能奪回來。
結果在我軍佔領垛莊後,整編第74師部隊才姍姍來遲,前來攻擊,不僅未能佔領垛莊,還被反打了回去。
5月15日,整編第74師參謀長終於報告:要求空投糧彈,並謂未能佔領垛莊。
於是整編第74師原有的據守孟良崮、垛莊,與整編第25師夾擊我軍,同時外圍國軍一擁而上與我主力決戰的態勢就變成了,我軍於百萬軍中包圍整編第74師的態勢。
眼看戰局突變,第1兵團向整編第74師發報:
目前戰局,貴師處境最苦,而關係最重,本日空軍全力來助,黃李兩師並王凌雲師即向東出擊,只要貴軍站穩,即可收極大之戰果,亦即貴師極大之功績,無比轉告全體將士,一致堅毅奮鬥,以達成此偉大之任務。
當天下午2時,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嚴令整編第74師應固守孟良崮,並以一部向界碑出擊,與整編第25師夾擊我軍。
打到這一步後,張靈甫其實已經慌神了,作為一名軍級指揮官,其對戰區自然環境竟然一無所知,不知道孟良崮是石頭山、水少等情況,就全軍縮了過來,結果垛莊打不開,孟良崮山高坡陡無法立足,上萬人擠在一團,根本無法展開。
整編第74師本部各級本來仍儲存有大量彈藥,但在戰鬥中由於混亂,步兵、後勤兵和騾馬滿山跑,亂成了一鍋粥,多數輜重被拋棄在了山下。
這叫什麼?這可不是彈藥打光了,而是彈藥直接就給丟了,這叫兵敗如山倒啊!
到15日,張靈甫自己也急了,要求空軍空投彈藥,可也不看看自己的陣地面積大小,結果空投大都落到了解放軍陣地上。由於人多缺水,水冷重機槍威力大減,步兵將攜帶彈藥損耗後,難以獲得補充——因為垛莊扔了一批,孟良崮山下又扔了一批,已經所剩無多了。
而這最後剩下的這部分彈藥在上山部隊中分配也不均衡,因為整74師守不住山腳,一直處於被追著打的過程中,它沒有機會整理部隊,重新分配彈藥。有的陣地上彈藥是真打光了,有的則是彈藥還有,人卻打不過了。
所以說孟良崮戰役結束後,我軍繳獲的子彈就超過了208萬發。而在整個孟良崮戰役中,我軍的彈藥消耗也不過199萬發,繳獲所得比消耗還要多。
這些繳獲的彈藥主要分為這麼幾部分:
第一:在垛莊繳獲的師屬輸送團儲存的彈藥;第二:在戰鬥中其餘輜重部隊直接遺棄的彈藥;第三:國軍空軍空投的彈藥;第四:在戰鬥過程中繳獲的彈藥。
因此嚴格來說,整編第74師的彈藥不是打光了,而是自己部署不力,戰鬥中又多次混亂損失掉的。
當然了,即便是在損失了這麼多彈藥後,整編第74師戰鬥部隊手中仍然還是有大量彈藥的,否則怎麼能給我軍造成相當的傷亡呢?
根據華東野戰軍統計,孟良崮戰役中我軍犧牲2043人、負傷9300人,其他減員846人,合計戰損是12189人。除去阻擊戰的戰損,在孟良崮主戰場的傷亡至少也有八九千人。
在孟良崮戰役中,我軍的炮火殺傷效率是高於國軍的,而整編74師想要給我軍造成如此傷亡,所耗子彈至少也在百萬發以上。
從這方面看,整編第74師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畢竟在之前的魯南戰役和萊蕪戰役中,華野傷亡到8000人級別,所殲滅的國軍數量可都是5萬多人。
所以戰後粟裕說道:這次戰鬥確實是個硬仗,參戰的各個縱隊都下了最大的決心,高度發揚了我華東部隊英勇頑強、連續戰鬥、積極主動配合作戰,堅決殲滅敵軍的光榮傳統作風。全戰役共斃傷俘敵三萬二千餘人,我軍傷亡一萬二千餘人(均含打援資料在內),敵我傷亡是三比一,這個傷亡代價是值得的。我們換取了在敵人重點進攻的高峰,在敵人密集的進攻隊形中,殲滅其一個主力師的巨大勝利,砍掉了敵人最強的一支骨幹力量。
老蔣對王牌部隊的快速被殲頗為不滿,戰後開會便這麼說道:
講到這裡,我要提出最近一次的教訓告訴大家,這就是第七十四師在孟良崮戰鬥的經過,七十四師這次在魯中攻擊,攻擊了兩天沒有攻下,發現敵人的主力已向他包圍,於是全師撤退到距蒙陰三十里的一個山地——孟良崮。
當時全師有六團兵力,如果師旅團長平時有高深的戰術修養,能夠選擇適當的地形,配置兵力,構成周密的火網,則不論敵人兵力如何雄厚,決不能在一天之內解決我們。但當時該師不守山口只守山頭,而山頭又是石山,又沒有飲水,因此敵人的炮火威力倍增,而我軍的傷亡更大!
所以,張馬謖的綽號從哪兒來的呢?其實由此也可見出處了。
最後再說一句:國軍沒有任何一支部隊是因為打光彈藥失敗的,因為不管戰後怎麼找補,解放軍的繳獲一欄中總有大量的彈藥。
對自己的補給單位不重視,戰鬥開始後混亂到隨意遺棄彈藥,這些本來就是戰鬥力的體現。這彈藥可不是打光了,而是自己扔了、丟了,這又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