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15年年初,網路上一篇名為《一些易被忽略的近現代人物言論》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文章的作者網名叫“順流耶逆流矣”,他聲稱:自己在圖書館中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有關近現代人物言論的資料,這些資料很難找,而且之前從未出現過,於是他將這些資料整理成了本章。
文章中有一段開國上將陳錫聯的“原話摘錄”,從這段“原話”看,似乎是陳錫聯將軍認為許世友將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指揮表現不盡人意。
文中,這段“原話摘錄”可謂言辭極為犀利,簡直可以說是“怒懟”,並且有認為許將軍應該被“直接火線槍斃”這樣的過激言辭。
不少對於那段歷史不甚瞭解或者對許世友將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表現不太清楚的網友,對於文章內容信以為真。
但是對那段歷史稍作了解,便能發現文章中這段“原話摘錄”其實漏洞百出,完全站不住腳,純屬蓄意捏造。
文章中那段“原話摘錄”是怎麼寫的?從哪能看出那段話純屬造謠呢?許世友將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指揮表現到底怎麼樣呢?
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一、謠言的產生和傳播
《一些易被忽略的近現代人物言論》文章內容主要涉及從北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之後40年的軍、政領域中的名人,內容新奇,前所未見,言辭尖銳犀利,頗能博人眼球。
作者還煞有介事地為文章中每段話註明了引用來源,並且提供了參考書目的圖書館檢索碼。
很快,這篇文章在網上瘋狂傳播,獲得了廣泛關注。一些不明就裡或者對文章所寫歷史不甚瞭解的網友,對文章內容信以為真。
甚至有網友將文章中的一些內容作為確鑿證據引用,以證明一些自以為是的錯誤觀點。
文章中關於“陳錫聯怒批許世友”的那段原文如下:
“但做戰例總結,咱們必須實事求是,不能為尊者諱,也不要為死者諱。
就拿東線(指1979年中越邊境反擊戰的東線戰場)來說,現在說許瘋子(指許世友)是胡鬧,是昏頭,有沒有同志反對?三個軍,十幾個師,六成機械化行軍,大縱深突破,連人家一個完整的防區集團軍都沒兜住,最後搞了個交叉火力線(指東線停戰時,雙方火力接觸區的情況),讓人家打了幾個反擊。這打的什麼仗?
爛仗、蠢仗、糊塗仗!說句不好聽的,當年和印度人也這麼打,直接火線槍斃,也沒人去喊冤!許瘋子人沒了,咱們不是揪住不放。只是拿來做個比方,讓同志們知道,黨內軍內要民主,要實事求是,不要搞虛的。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該怎麼罵就怎麼罵。不讓說,不讓罵,都成了悶嘴葫蘆,將來打起仗來,是要吃苦頭的!
——陳錫聯,原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原瀋陽軍區司令員,原北京軍區司令員,原國務院副總理,1988年1月《黨內要讓人說話,說真話》”
這段話多少有些迷惑性,如果對那段歷史不瞭解,對陳錫聯將軍的性格、為人不瞭解,乍一看,還真容易被迷惑。
畢竟這段話寫得有鼻子有眼,還註明了引用出處。更何況,那些從戰爭中摸爬滾打過來的開國將領們,多有心直口快、性格剛烈、脾氣暴躁者。
因此這段言辭過激的怒批似乎比較合理且可信,這也是很多網友被這篇文章迷惑的原因。
在此之前,關於許世友將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表現,就有一些不太瞭解情況的人提出這樣那樣的議論。
對越自衛反擊戰分為東、西兩線作戰,東線是廣西方向,西線是雲南方向。東線由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掛帥指揮,西線則由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的楊得志指揮。
單從傷亡人數上看,我軍在東線的傷亡人數確實比西線多,是西線的1.97倍。
一些人以此為依據,片面地認為許世友將軍的表現沒有楊得志將軍好。為了證明這個結論,一些人還拿對越自衛反擊戰後,中央對二人的任用做對比:
“戰後,1980年年初,許世友將軍和楊得志將軍都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常委(該職務現已不復存在),但楊得志將軍此後先後擔任了國防部副部長、總參謀長和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職務,而許世友將軍則逐漸淡出軍中重要位置。”
這些人自以為是地認為“這是許將軍因為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表現不佳而受到‘冷落’的一個證明”。
之前一直存在的這種議論,也是陳錫聯那段“原話摘錄”被很多網友相信並得以迅速傳播的一個原因。
二、為什麼說此事純屬謠言?
其實對那段話稍作推敲,便可發現其漏洞百出,完全站不住腳。
首先,從字面上看。
文中的“交叉火力線”一詞並非專業詞彙,在軍事用語中只有“交叉火力”這樣的詞,而沒有“交叉火力線”一詞,打了一輩子仗的陳錫聯上將不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不會說出這麼不專業的詞語;
許世友將軍的外號有“許和尚”,因為他在參加革命前曾經在少林寺學過武術,但是“許瘋子”這個稱呼是頭一次出現,這難道是陳錫聯對許世友的單獨稱呼?可能性很小。
其次,從內容上看,這段話就顯得更不專業了,甚至是對那段歷史都不瞭解。
我軍在東線戰場投入的兵力是6個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共19個師,而不是那段話中的3個軍,十幾個師;
文中的“六成機械化行軍”事實上也並非如此,當時我軍東線參戰部隊全部是騾馬化甲種陸軍師, 整個作戰期間,我軍只有42軍124師進行過一次摩托化行軍,根本談不上“六成機械化行軍”;
文中“連人家一個完整的防區集團軍都沒兜住”這句話也有問題,越南陸軍的最高建制級別為軍,從來沒有所謂的“集團軍”編制,這暴露了作者對於歷史、軍事知識的無知;
文中的“讓人家打了幾個反擊”也存在問題,在整個作戰過程中,無論是在我軍進攻還是撤退階段,並不存在越軍實施反擊的情況,“讓人家打了幾個反擊”這種說法明顯是不瞭解情況,憑想象寫出來的。
最後,從陳錫聯的性格、為人以及他和許世友將軍的關係上看,這段話也不會是出自陳錫聯之口。
陳錫聯將軍在黨內有“雙面狐”的外號,這是因為他情商高、會做人、比較圓滑,不是前文提到的心直口快、脾氣暴躁的形象;
李先念曾對陳錫聯評價說:
“能團結意見相同的人,也能團結意見不同的人。組織觀念極強,一切以大局為重,個人委屈個人消化之。”
陳錫聯身邊瞭解他的戰友對他的評價是:
“指揮作戰,膽大心細,處理人際關係,小心謹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陳錫聯和許世友是老相識,二人都是紅四軍出身,許曾是陳的老上級,二人是有戰友之間的生死情誼的;
另外,文中“直接火線槍斃”這樣帶著情緒、“潑婦罵街”般的過激的言辭,也十分不符合陳錫聯將軍的人設。
這段“原話摘錄”,措辭上非常不專業,內容上存在很多硬傷,人設上也與陳錫聯不相符,這段話真是出自陳錫聯將軍之口?顯然不是。
除此之外,還有能證明這篇文章是作者蓄意捏造的證據。
在這篇文章瘋傳開來的時候,一個網名叫“welcomee”的網友發了一個帖子 :
“剛回來,報告一下情況,用作者提供的CA000037找不到查詢結果,單獨查每段話的引用來源均無結果。另外作者給的這個編碼也不符合中國圖書分類法。”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還有一個文中提到的某個歷史人物的後代,也出來澄清:
“涉及其他人的,我無法 一一核實出處,但涉及我家人的那條,完全不是事實。炸館的時候他正在國內休假,何談緊急動員……他也晚報上看的好嗎。雖不敢說帖子全假,但顯然杜撰為 主。”
從種種方面來看,文中“陳錫聯怒批許世友”一事純屬造謠,完全是作者無中生有、蓄意捏造的。
由於這篇文章罔顧歷史,編造謠言,文章發出不久後,各大網站、平臺都對其紛紛進行了下架、撤回、“和諧”處理。
不知作者只是為了博人眼球、譁眾取寵、賺取流量,還是蓄意抹黑我黨我軍的高階將領、歷史人物。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他這種歪曲歷史、製造謠言的做法都是可氣、可恨,不可取的。
好在,網路也並非法外之地,這些為了吸引眼球毫無底線,打著“言論自由”、“還原歷史”的旗號,對革命先烈進行惡搞、調侃、甚至侮辱等行為,不僅要遭受道德層面的譴責,還會受到法律的懲治。
比如,2018年,葉挺烈士之子葉正光及孫輩發起的被稱為“烈士後代起訴侵權第一案”的案例。
法院判決被告方,在三家國家級媒體上連續五天公開發布賠禮道歉公告,同時,於判決生效之日起三日內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共計10萬元。
再比如,2015年,邱少華向大興法院提起的訴訟,大興法院判決二被告於判決生效之日起三日內公開發布賠禮道歉公告,向原告邱少華賠禮道歉,消除影響;二被告連帶賠償原告邱少華精神損害撫慰金。
這些被告人是罪有應得,他們受到了法律的懲治,真是大快人心。
下面我們談一下許世友將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指揮表現到底如何,以及戰後中央對楊得志、許世友兩位將軍的任用為什麼會有所不同。
三、許世友將軍的表現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由許世友將軍掛帥指揮的東線作戰主要有三個方向,即高平方向、諒山方向和祿平方向。
在諒山方向和祿平方向的作戰,進行得相對順利,軍史愛好者普遍認為我軍打得不錯。
在諒山方向,55軍攻克同登、諒山,創造了所有參戰軍中殲敵數量最多的紀錄;在祿平方向,43軍進展迅速,有力地配合了55軍攻取諒山的作戰行動。
讓許世友將軍遭受誤解和非議的是在高平方向的作戰。
我軍在高平方向進展不太順利、戰鬥打得很艱苦,傷亡也比較大。原計劃投入7個師,在3至5天內全殲該地區的越軍346師及地方部隊。但實際上,我軍投入了11個師,打了28天也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而且,50軍150師448團在回撤時,在那嘎以北地區損失一個營,成為這場戰爭中我軍最大的損失。
對許世友將軍提出質疑的人還指出,雲南方向的進展比廣西方向順利,傷亡人數也少。
這雖然是事實,但只看傷亡人數,未免太片面了。
正如西線43軍褚軍長所說,西線的情況沒有東線那麼複雜,受到的考驗也沒有東線那麼嚴峻。
而且,我軍和越軍在東線投入的參戰兵力都比在西線投入的多,東線的作戰地域和作戰規模也都比西線大,東線的傷亡人數自然要多一些。
據統計,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共斃敵47000餘人,擊傷敵人7000餘人,俘虜敵人2000餘人,而我軍共犧牲6954人,負傷23000餘人。
我軍的傷亡人數確實不少,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迴避這個問題,包括高平方向的作戰進展不順利、傷亡人數多,這是事實。
我軍之所以傷亡較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長期沒有實戰,參戰士兵缺乏實戰經驗,甚至很多士兵此前,因承擔繁重的生產、建設任務,所以軍事訓練不足。
比如,參戰的128師,當時除了383團8連以外,全師因承擔繁重的生產、建設任務,已經兩年沒有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了。
而越軍幾十年裡,先後和法國、美國等國軍隊作戰,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山野叢林作戰經驗。
2、戰爭前期,我軍有些參戰部隊的武器裝備是比較差的。
比如,我軍當時一個9人制的步兵班,只裝備了3支56式衝鋒槍、4支56式半自動步槍和一挺56式班用輕機槍,火力明顯不足。
而越軍當時成建制裝備了蘇式突擊步槍和RPG火箭筒。越軍從蘇聯獲得了大量軍事裝備,這讓越南一度以“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自居。
3、當時很多參戰部隊,在北方作戰較多,在南方地區作戰很少,我軍對敵情、戰場地形、氣候環境等方面都不太熟悉。
許世友曾總結說:
“我們過去也都是在北方作戰,但南方作戰從我們到下邊的同志都是不熟悉的,沒有打過嘛!他那個地方10月份以後是旱季,5月份以後是雨季,我軍基本沒有在這種地區作戰的經驗。”
從這些原因來看,我軍傷亡人數較大是有一些客觀因素的,把傷亡人數大、作戰進展不順利,完全歸結於許世友將軍的指揮上來,顯然是不夠客觀的。
勝敗乃兵家常事,再厲害的指揮官也不能保證一場戰爭中的每一次戰役、每一場戰鬥都取得勝利,都打得很完美、很順利。
我認為,對許世友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指揮表現下面這種評價是比較客觀的:
“許世友是一員猛將,執行命令堅決,作戰勇敢,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許世友雖然沒有表現出讓人驚歎的戰役指揮藝術,但是也沒有明顯的錯誤,中規中矩,無可厚非。”
試圖藉此戰貶低、指責許世友將軍的指揮作戰能力都是不符合史實,不實事求是的。畢竟毛主席都曾評價許世友說:
“許世友是員戰將,陳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許世友。”
對於此戰到底打得如何,許世友將軍自己曾說:
“至於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軍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說法,下面有不同的認識,這不奇怪,還是讓廣大幹部去評說,讓廣大人民去評說,讓歷史,讓後人去評說吧!”
我軍總共用時28天,就取得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總體來說,我軍雖然付出了一定代價,但取得了重大戰果和歷史性的勝利。
我國憑藉此戰,打擊了越南當局不斷膨脹的盲目自信和狼子野心,維護了我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同時安定了東南亞局勢,促進了東南亞的和平局面。
戰後,中央對於許世友和楊得志的任用不同,原因並非像有些網友臆測的那樣。
1980年時,許世友已經74歲了。許將軍當時的身體狀況以及精力,承擔繁重的軍內要職工作已經比較吃力了,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將軍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離世。
而楊得志比許世友年紀小了五、六歲,身體狀況以及精力允許,當然可以繼續承擔一些繁重的軍事工作。
這應該是兩人在戰後安排不同的主要原因。
結語:
看待歷史應該客觀、實事求是,我們沒有必要回避問題、遮掩瑕疵,更不應該惡意貶低、歪曲事實、搬弄是非。
面對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資訊,我們也要學會甄別、區分和獨立思考,不要被輕易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