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以國民黨為首的反動派軍隊,以及各地方軍閥曾經進行過無數次激烈戰鬥。在這些戰鬥中,有一些敵軍將領頑固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視我黨我軍為不共戴天之仇敵。
但在敵軍陣營中也有一部分將領雖然與我軍激烈交戰,但不失愛國之心,不泯心中良知,雖為戰場敵手,但也贏得了我軍的尊重。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故事,就是圍繞一個大家並不熟悉,但卻得到我軍高階將領普遍尊重的一個對手。此人就是川軍名將,郭勳祺!
郭勳祺是四川軍閥劉湘手下的將領,因作戰勇猛,戰功卓著得到劉湘的器重。由於他打起仗來特別勇猛,常常身先士卒,手持大刀衝入敵陣,猛砍猛殺,因此川軍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莽娃”。
當時在外國人的炒作之下,四川大熊貓揚名天下,成了人們在街頭巷尾議論的熱門話題。而郭勳祺此人身材略胖,又是一張圓臉,生得一對濃眉,眼睛又圓又黑,所以他又得了一個綽號“大熊貓”!
川軍士兵敢給他起熊貓這樣一個可愛的外號,也反映出這位將軍作戰時勇猛莽撞,但平時卻是平易近人,喜歡和士卒打成一片。
郭勳祺雖然在川軍中表現不錯,但早先經歷的戰鬥都是在四川內部進行一些區域性戰鬥,名氣並不大。真正讓郭勳祺一戰揚名的,是在紅軍長征史上那場著名的惡戰,土城戰役。
郭勳祺絕對想不到,他這一次竟然和一大批紅軍頂級將領同時交手,而且這些人後來都成了開國元勳,戰史名將。
土城戰役
在歷史上,遵義會議佔有重要地位,是我軍在長征史上的轉折點。但那畢竟只是一場內部會議,真正要扭轉局面,還是要在靠戰士們在戰場上真刀真槍地打出來。而這場變局之戰,就是接下來的土城之戰。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重新掌握軍事指揮權,那時紅軍的處境極為不利,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毛澤東認為,蔣介石已經知曉我們的計劃是去湘西與二、六兵團匯合,早就在我們前進的路上不下了天羅地網,等著我們去送死。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絕不能在按照原計劃去湘西,建議改道向川北方向前進,去那裡與四方面軍匯合,然後再繼續北上去陝甘寧。那裡蔣介石的勢力較弱,並且劉志丹等人已經建立了根據地。
毛澤東的建議得到了大部分紅軍高層的支援,紅軍於是改變轉移方向,調頭向北。
臨時改變方向就能夠躲開敵人在原路線上佈設的陷阱,但是追兵卻已尾隨而至,如何擺脫他們,成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當時貴州當地軍閥王家烈手下的部隊戰鬥力較差,與我軍交手從未得勝,儘管王家烈的部隊在我軍已經在我軍的必經之路土城佈下重兵,但對我軍形不成太大阻力。
最大的威脅來自從川南一帶快速趕來的川軍劉湘的部隊,川軍作戰頑強,雖然不是我軍對手,可一旦他們集結完畢,我軍就有可能被他們纏住。而後面薛嶽率領的中央軍主力兩個縱隊,8個主力師就能立即圍上來,到那時我軍危矣。
因此,毛澤東考慮,必須想辦法在途中把川軍打掉,然後快速北上渡過赤水,擺脫他們的追擊。
當部隊行進到習水縣土城鎮東側的青槓坡時,毛澤東發現這裡是一道狹長的谷地,兩側為高聳的山坡,谷底道路狹窄,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這時中革軍委二局情報處截獲了川軍潘文華髮給郭勳祺、潘佐兩部的電報,電報顯示,命令郭勳祺所部四個團,潘佐所部兩個團立即向土城方向追擊紅軍。
而青槓坡則是他們的必經之路,毛澤東分析川軍只要6個團數千人的兵力,以我們現有的兵力,完全可以在這裡打一場漂亮的殲滅戰。從而為先頭部隊爭取時間和空間。
於是毛澤東命令,彭德懷紅三團三個師,楊尚昆紅五團兩個師,合計共五個師的兵力分別佔領土城以東的南北兩側山地,設定伏擊陣地。同時抽調陳賡所率領的紅軍精銳幹部團作為預備隊,在白馬山設伏對後方追擊的川軍進行殲滅式打擊。
而毛澤東要伏擊的物件正是這位“熊貓將軍”郭勳祺。郭勳祺當時是川軍教導團三旅旅長,劉湘任命他為此次追擊的總指揮,除了他的教導第三旅,連同獨立第四旅,模範第三旅都歸他調遣。
參加這次戰鬥的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楊尚昆等都是四川人,劉伯承還曾是川軍副帥,對這位熊貓將軍也略有耳聞。總體來說,郭勳祺當時只是一個團旅級的基層將領,名不見經傳。
1月27日夜間,郭勳祺部先頭部隊行進到土城以東,陸續進入我紅三、五軍團伏擊圈。1月28日凌晨,天氣非常寒冷,天空中又下起了小雨,紅戰士們冒著嚴寒冰雨,潛伏在山坡之上,一動不動。
郭勳祺也意識到這裡兩側高,中間低,且道路狹長,他們連夜趕路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於是命令部隊加快速度,儘快走出這段峽谷。
彭德懷、楊尚昆確定敵人已完全進入伏擊圈,凌晨時分,三顆紅色訊號彈突然升旗,在細雨之中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郭勳祺猛然抬頭,大喊一聲:“不好!有埋伏,全體散開,準備戰鬥……”話音未落,只見兩側山坡上,無數火舌開始發射憤怒的子彈,馬克沁重機槍,捷克式輕機槍,漢陽造,以及各種各樣型號、口徑的槍械一起開火。
位於低處的川軍立時陷入混亂之中,但此處是峽谷地帶,川軍無處可逃,只能胡亂朝兩側開槍還擊。
經過短暫的混亂,郭勳祺逐漸清醒了過來,他發現雖然這裡兩邊高中間低,但也有開闊地帶,於是立即強行命令部隊向開闊地帶集結,形成防禦陣型,同時佔領有利地形發起反擊。
郭勳祺雖然沒有指揮過大規模戰鬥,但是戰場經驗非常豐富,現在被人壓著打,頓時把他的牛脾氣給激發了出來,他親自操控重機槍,向兩側山坡上發起猛烈反擊。
雙方的戰鬥隨即進入了焦灼狀態,廝殺得非常激烈。隨著戰鬥的進行,郭勳祺發現包圍他的紅軍兵力並不算太多,至少短期內還不足以把他吃掉。
紅軍方面也發現不對勁,情報顯示川軍只有六個團,並且這只是先頭部隊兩個團,按說也就幾千人,但伏擊圈裡的川軍遠不止這些人。
很快紅軍抓獲了一部分俘虜,經過審問,彭德懷得知軍委二局破譯的電文有誤。原來出川軍部隊不是六個團,而是六個旅,這支先頭部隊是兩個旅,一萬餘人,而且火力配備很強。這種情況大大超出了紅軍的預料,彭德懷立即將這個情況報告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得到訊息,大驚失色,郭勳祺帶來的不是六個團而是六個旅,總兵力相差過大。如果事先知道川軍有這麼多的部隊,那這場伏擊戰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打的,但現在雙方已經糾纏在了一起,想撤也撤不出來了。
並且,敵人的後續部隊再有一天的路程就能跟上來,到那時紅三、紅五軍團就危險了。毛澤東再次致電前線,詢問彭德懷、楊尚昆是否有把握在短時間內殲滅郭勳祺部。
彭、楊立即回電,透過交手發現郭勳祺非一般戰將,此人指揮冷靜、理智,雖處不利地勢且遭突襲,但臨危不亂,從容鎮定。並且此人作戰極為勇猛,多次親自率兵衝殺,將我軍的衝鋒擊退。由於川軍人數眾多,火力強大,預計短時間內難以將其殲滅,若要速勝須有大部援軍不可。
毛澤東現在已經後悔在土城佈置這次伏擊戰,但後悔是沒有用的,必須想辦法儘快解決到郭勳祺。關鍵時刻,毛澤東當機立斷,發急電命令紅一軍團紅二師立即調頭回援。
紅二師此時距離土城不遠,並且這支部隊也是林彪手下的主力精銳,編制較全。如果紅二師能火速回援,我們就能趕在後續川軍到達之前結束戰鬥。
紅二師接到命令之後,立即調頭向青槓坡火速馳援。而此時郭勳祺靠著一股蠻力,竟然對紅軍發起了反衝擊,一時之間扭轉了戰場局勢,我軍處於了不利地位,陣地不斷被郭勳祺搶佔。
在南北兩側山坡各陣地上指揮作戰的紅軍多位指揮官,都被眼前一幕震驚了,雖然我軍兵力不足以吃掉這兩個旅,但也不至於被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川軍給反制住。看來這個郭勳祺不是一般人物啊。
不過,郭勳祺的表演才剛剛開始,他沒有滿足在不利地區站穩陣腳,而是要靠自己手上僅有的兩個旅對紅軍主力部隊發起反擊。
郭勳祺佔據了很多重要陣地,然後把自己的指揮部設定在了永安寺,開始全盤指揮戰鬥。他發現在大埂東南方向的一處高地前紅軍部署重兵,但並未參加戰鬥,此處視野極為開闊,且非常隱蔽,當地人稱這裡叫做“漏風埡”。
郭勳祺判斷這裡應該就是紅軍的指揮所,不然不會派重兵守衛,於是命令先鋒部隊向漏風埡發起強力衝鋒。
郭勳祺判斷得沒錯,這裡正是中革軍委的指揮部前沿陣地,毛澤東、朱德都在這裡坐鎮指揮。
郭勳祺部隨即對漏風埡發起衝鋒,與守衛部隊展開激戰,指揮部危急。一旦軍委指揮部受到威脅,整個戰場形勢都有可能徹底逆轉,關鍵時刻,毛澤東命令陳賡、宋任窮率領幹部團向郭勳祺部發起衝擊。
幹部團是從全軍基層幹部中抽調的精兵強將,個個勇猛無比,身手不凡,而且革命意志堅定,是紅軍軍委的直屬縱隊,主力中的主力,精銳中的精銳,不是一般的部隊所能比擬的。
陳賡、宋任窮接到任務之後,立即進行戰鬥總動員,他告訴幹部團的戰士們:“不到萬分危急的時刻,是不會讓我們幹部團上的,只要我們幹部團上了,就沒有打不勝的仗!”
隨後,陳、宋率幹部團從白馬山上下來,直接奔著攻擊漏風埡的川軍先鋒就衝了過來,沿途的川軍部隊根本就擋不住,一觸即潰。
川軍先鋒正在全力攻擊漏風埡,突然發現後面出現一支勁旅,來勢兇猛,勢不可擋。於是只能調過頭來對付他們,雙方一經交手,川軍就發現來者不善,這支紅軍隊伍雖然人數不多,但是裝備精良,火力強大,士兵也是訓練有素,打起仗來有板有眼,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這支川軍在幹部團和守衛部隊的兩面夾擊之下,很快就被打垮了,軍委指揮部危機解除。而此時,紅二師也緊急趕到,加入了激烈的戰鬥之中。
由於郭勳祺已經佔領了青槓坡大部分陣地,紅二師到達之後,毛澤東決定改變策略,將伏擊戰改為攻堅戰,命令紅三、紅五軍團協同紅二師,對青槓坡郭勳祺主力發起猛攻。
紅二師的攻擊重點就是青槓坡上的永安寺,也就是郭勳祺的指揮部。紅軍發起的攻勢非常猛,大大出乎郭勳祺的預料,他命令部隊堅決頂住,援軍片刻就到。
前方川軍拼死抵抗,紅二師發起決死衝鋒,兩支部隊立即糾纏在了一起,川軍此時已經殺紅了眼,紅軍也下定決心一定要拿下永安寺。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鏖戰,紅軍佯裝敗退,然後命尖刀部隊紅五團突然殺了一個回馬槍,直奔永安寺而來。
川軍反應不及,瞬間被衝散,郭勳祺匆忙撤出永安寺,紅軍佔得上風。
雖然郭勳祺的指揮部被端了,但是他手下的部隊並沒有亂,依舊憑藉著臨時工事與我軍展開激戰。郭勳祺則親臨陣地指揮,戰鬥一時之間難以結束。
就在這個時候,後續川軍四個旅已經加速趕至青槓坡伏擊陣地。
毛澤東分析了戰場形勢,立即召集紅軍最高領導開會,他認為此時川軍援兵已到,況且外圍國軍已經發現了我們由此渡江北上的計劃,肯定也會相應的做出調整,在我們的進軍路線上進行圍堵。
因此,毛澤東建議放棄由土城北渡長江的計劃,改為向西渡過赤水河,轉移到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然後再伺機向雲南扎西地區去。
這個建議得到中革軍委一致贊同,於是,紅軍趁敵人援軍尚未全部展開之機,立即撤出戰鬥,於土城、猿猴一帶西渡赤水,跳出敵人包圍圈。
如果從資料統計的角度去看的話,郭勳祺似乎創造了一個空前絕後的記錄,他以一人之力對陣我軍七位開國元帥,另有一百餘名開國將領,並且最終以我軍撤退告終。
這也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
對於土城戰役,歷史上有不同的評價,有人從戰鬥結果的角度來看,認為我軍在土城設伏是個錯誤,不僅損失慘重而且錯失了原來北渡長江的計劃。
而另外一個觀點是從戰略層面分析,此戰使我軍丟下了包袱,從此輕裝上陣,開始快速行軍。並且由此也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為紅軍接下來扭轉局面奠定了一個基礎。
總體來說,土城戰役是一個轉折點,是遵義會議之後扭轉戰局的一個轉折點。
土城一戰郭勳祺立下戰功,受到了蔣介石和劉湘的嘉獎。不過,郭勳祺只是奉命行事,當時他對中共並不瞭解,在他的眼裡這只不過是另外一支來搶地盤的部隊而已。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時局的瞭解,郭勳祺對中共的看法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土城戰役之後,蔣介石命令川軍對紅軍發起追擊。但是郭勳祺並沒有立即對紅軍展開迅速追擊。
一方面是劉湘早有吩咐,不能對紅軍趕盡殺絕,如果紅軍沒有了,薛嶽帶來的十幾萬中央軍主力接下來就該收拾咱們川軍了。
另一方面,透過土城一戰,郭勳祺也見識了紅軍的厲害,這些沒有軍餉,沒有火炮的泥腿子,竟然這麼能打,作為一個軍人他也從心裡佩服紅軍這樣的對手。
並且他後來也得知紅軍是因為情報失誤才在這裡佈下埋伏,不然的話,他根本看不到紅軍的影子。
因此,郭勳祺後來就跟在紅軍的後面,紅軍快他就快,紅軍慢他就慢,當紅軍進入雲南之後,他們也就停止了跟進的腳步。
而實際上,郭勳祺和陳毅早就相識,1927年蔣介石曾指使劉湘發動三三一慘案,在重慶大肆抓捕共產黨人。當時郭勳祺就把陳毅藏到自己家裡,後來又幫他逃離重慶。
抗戰爆發後,川軍出川抗戰,郭勳祺升任軍長,後來在雲嶺地區和陳毅相會,雙方的聯絡又逐漸緊密起來。
此時的郭勳祺非常認同中共倡導的聯合抗日,並且國民黨內部的腐敗和黑暗也讓他非常的厭惡。
為了共同抗戰,郭勳祺不僅和新四軍密切來往,而且還暗中贈送給新四軍大批裝備,這些事情最終還是被特務告密,蔣介石對通共是絕不能容忍的,於是很快找藉口將其撤職。
郭勳祺一心想為抗戰做貢獻,可惜因為蔣介石的對中共的仇視而斷送,此後郭勳祺便授予閒職。
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一意孤行發動內戰,但是在戰場上國軍節節敗退,蔣介石又任人唯親,胡亂指揮,導致國民黨大局一片混亂。
1948年蔣介石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任命從來沒有打過仗的康澤擔任綏靖區總司令,守衛戰略重鎮襄樊。
蔣介石的思維方式很特殊,在襄樊危在旦夕的時候,他首先考慮到的不是一致對外,而是擔心手下不聽他的指揮,當然他的指揮水平也確實不高。
所以他寧可任命無能的康澤,也不願意讓那些有自己意見的人來擔任主官。不過,康澤確實不會打仗,無奈之下,蔣介石想起了當年在土城擊退紅軍的郭勳祺,任命他為綏靖區副總司令。
國民黨內部向來是明爭暗鬥,相互看不順眼,康澤雖然無能但自恃天子門生,也不把郭勳祺放在眼裡,郭勳祺本來就不想接這倒黴差事,所以乾脆就任由康澤胡來。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花大成本構建的相反防線,在短短半個月之內就被解放軍全線攻破。
襄陽城破,康澤和郭勳祺被中野王近山部擒獲,劉伯承親自電令將二人立即押往中原軍區司令部。
而在押解的途中,康澤大罵郭勳祺是通共的叛徒,因為這個時候康澤被關在囚車裡,而郭勳祺在大模大樣的騎著馬與解放軍談笑風生。
陳毅在司令部見到郭勳祺之後,二人相擁而泣,想起當年在重慶的遭遇以及後來在梅嶺地區的合作,再到今天被俘相見,只感嘆造化弄人。
解放軍勢如破竹,全國解放指日可待,令郭勳祺大為震撼,同時他也想為最終的解放做些貢獻。於是主動請纓希望批准他回四川,聯絡舊部老友,勸說他們儘早起義。最終中野黨委同意了他的請求。
郭勳祺在返回四川的途中曾經被國軍抓獲,遭到軟禁。南京解放前夕他得到釋放,隨即回到四川開始策反川軍將領。在他的聯絡和勸說之下,大批川軍將領紛紛起義投誠,郭勳祺為四川儘早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之後,黨和人民政府沒有忘記郭勳祺所做出的貢獻,曾讓他擔任過四川省政府多個職務。他也在新中國的建設中繼續為國家,為家鄉付出了巨大努力!
郭勳祺曾經感慨,自己國民黨打了那麼多年的仗,還曾經為蔣介石擊敗過紅軍,可就因為他想保家衛國反而遭到排擠。而共產黨非但不計前嫌,而且還給予他這麼多的機會為國家,為家鄉做貢獻。他很慶幸當年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不然肯定會抱憾終生!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