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軍,有這樣一支他們所謂的“王牌部隊”——廓爾喀聯隊。他們之前雖然常常以僱傭兵的身份出現,卻因為悍不畏死頗有知名度。無論是英國殖民時期還是印度獨立以後,他們都是印度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利刃。無論是在歐洲、北非,還是在中東、東南亞、南亞等地的戰爭中,廓爾喀士兵都立下了許多戰功,因此深受印度高官的“青睞”。
而這支部隊最被國人熟知的,是他們幾乎人手一把的標誌性武器——廓爾喀彎刀。因為這種彎刀酷似狗腿,亦被人們稱為“狗腿刀”。危急時刻,廓爾喀士兵便會使用這種武器和敵軍進行白刃戰,用最原始血腥的方式給予敵人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打擊。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上曾經和廓爾喀兵進行過白刃戰的德國、義大利士兵們,再看到這閃著寒芒的廓爾喀狗腿刀無不膽戰心驚。
對於這樣的精銳部隊,無論是英國統治時期還是獨立之後的印度,對廓爾喀聯隊士兵的挑選標準都是很高的,只有17至22歲這個身體素質最好的年齡段的廓爾喀人,才能夠參與選拔。在選拔過程中,身高、體重、胸圍、體能等等方面的標準也是十分嚴格,而且在文化測試方面,想要進入廓爾喀聯隊也必須透過數學和英語等能力測試。
即便是挑選標準如此嚴苛,仍有大量的廓爾喀人趨之若鶩,這主要是因為印度官方對這支部隊傾注了極大的希望,也給予了較多的資源。只要進入這個聯隊,即使是普通士兵當年也能領到8500美元的年薪。這對於普遍貧窮的廓爾喀人來說,絕對是一個不菲的數字,足夠他身後的一家人衣食無憂了。
除了薪資,其他福利待遇和武器裝備水平,廓爾喀聯隊也是整個印軍中數一數二的,在充沛的物資供給下,這支部隊的戰鬥意志和忠誠度自然遠超其他印軍部隊。因此在印度獨立後,幾乎所有關鍵性的戰役上,我們都能看到廓爾喀聯隊的身影。
在1962年對印自衛還擊戰中,面對我軍發起的全面反擊,印軍兵敗如山倒,印軍第7旅的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終於動用了這支“王牌部隊”,他將第9廓爾喀聯隊的第一營部署在了章多地區。這是決定克節朗地區印軍生死存亡的要地,達爾維期望廓爾喀士兵能夠在危急時刻力挽狂瀾。
與此同時,我軍也把目光投向了章多地區。在前指張國華中將的部署下,157團避開敵軍正面防禦,從敵人側後方迂迴穿插而過,正直逼印軍後方的章多地區,雙方各自精銳部隊的一場大規模對決,已經是一觸即發。
說到157團,很多人可能不太瞭解這個番號。實際上,157團是我軍歷史上一支戰功彪炳的老部隊,抗戰時期就一直是主力團,前身系新四軍第4師水東獨立團,曾廣泛活躍在敵後戰場,多次給予日偽軍重大打擊,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的很多大仗惡仗,戰鬥力強悍。
對印自衛還擊戰開始前,157團又進行了整體加強,補充了一批從全軍調過來的精英骨幹,戰鬥力又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接受任務後,157團團長李德榮挑選了五個連組成尖刀部隊,展開了穿插行動。部隊頂風冒雪,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谷,又以強爬硬鑽以及跳、翻、滾等辦法,強行穿越陡峭危險的山地,和印軍看來不可能穿越的原始森林,終於按時抵達了章多地區的4300高地。
我軍宛若神兵天降,進攻部隊一直摸到距廓爾喀士兵陣地300米的地方才被發現。廓爾喀第一營士兵慌忙組織火力反擊,但我軍一邊正面尋找掩護,組織火力,一邊組織部隊側面迂迴,兩面夾擊,步步緊逼之下,迅速攻擊到了印軍前沿工事的位置,衝破敵軍外圍防禦不過是時間問題。
很快,2連第一個衝入了廓爾喀士兵的核心陣地之中,用手中56式衝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的猛烈火力,壓制住了周圍的印軍,手裡還拿著二戰時期的“布倫”式輕機槍和“李·恩費爾德”式栓動步槍的廓爾喀士兵,此時被火力壓得根本抬不起頭來。
看到戰鬥才開打沒多久,自己手中陣地就已經快撐不住了,印軍一個連長急了眼,帶著手下的廓爾喀士兵掏出了狗腿刀,猛地發起了反衝鋒,企圖透過自己最擅長的白刃戰方式,將我軍趕出陣地。
但這些孤陋寡聞的印軍士兵顯然沒有想到,白刃戰才是157團最擅長的領域。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兇殘的日軍,157團的武器裝備太落後,經常靠近戰殺敵。活下來的157團指戰員,無一不是經過生死搏殺並最終取得勝利的白刃戰高手。
說到這,順嘴一提,其實廓爾喀士兵緬甸戰役中,曾經也和日軍進行過大規模的白刃戰,但最終的結果是廓爾喀彎刀拼不過日軍手中的三八大蓋刺刀。廓爾喀士兵戰鬥意志也不如日軍,最終被日軍打敗,付出慘重傷亡之後潰逃。
當廓爾喀士兵們揮舞著手中的彎刀衝過來的時候,我軍並沒有第一時間衝上去和對方展開白刃戰,而是先展開了一輪密集的射擊,許多廓爾喀士兵還沒靠近,就被打成了“篩子”。
157團顯然是把廓爾喀士兵當作日軍對付了,這也是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時期和日軍進行白刃戰中的經典打法之一。白刃戰前,雙方距離較近,此時開槍可以節省彈藥,並給敵方造成更多殺傷,削弱敵軍實力。
當然,對於這種戰術,日軍以及印度的廓爾喀士兵或許會不滿,認為這沒“武德”嘛!但對於這樣的侵略者,能夠對其造成殺傷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最大程度地保護自身,減少戰士傷亡,才能消滅更多敵人,早日將侵略者趕走,這才是真正的大義大德!
密集的槍聲過後,廓爾喀士兵立刻就倒了一大片,這時我軍戰士才齊刷刷地亮出了手中56式衝鋒槍和56式半自動步槍上的刺刀,和敵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
令人驚訝的是,雙方手中的兵刃一交鋒,就高下立判,戰鬥瞬間變成了我軍碾壓廓爾喀士兵的態勢。
首先,以56式槍身為依託的三稜刺刀,長度要比廓爾喀士兵手中的狗腿刀多出許多。在白刃戰中,“一寸長,一寸強”確實是一句至理名言。有實驗表明,面對裝備長槍的普通敵人,哪怕是一個劍術精湛的武術高手,也是基本難以戰勝的。而在4300高地的白刃戰也證明了這一點,我軍三稜刺刀攻擊距離長,完全可以先刺中對方,把敵人消滅在安全距離之外,極大地減少了我軍傷亡。
其次,廓爾喀刀雖然看起來十分唬人,似乎威力十足的樣子,其實弊端很多。在歐洲戰場上,這種彎刀確實在近戰中有一定威力,但那是因為歐洲現代軍隊已經很少使用冷兵器了,大部分使用軍用鐵鍬或者匕首。在白刃搏殺方面的冷兵器,明顯不如廓爾喀士兵手中的彎刀。然而在面對我軍三稜刺刀的時候,廓爾喀刀的劣勢就迅速暴露出來了。除了長度較短外,廓爾喀彎刀的反曲形狀,決定了其刺擊的力度不夠,廓爾喀士兵基本是透過揮砍的方式來攻擊的。但在實際戰鬥中,揮砍的攻擊動作範圍大,需要的時間也更多,遠不如三稜刺刀突刺的速度快。在戰場上,這毫釐間的差距,已經可以決定生死了。
此外,還有一點讓他們沒想到。在章多地區這樣的高寒地區,我軍戰士都穿著極厚的棉服軍大衣,廓爾喀士兵揮砍的動作其實很難一下就劃破厚實的棉服,而三稜刺刀卻可以瞬間捅穿衣服,直接將印軍捅個透心涼。
面對戰鬥力、戰術智慧、戰鬥意志、武器裝備等全方面的碾壓,廓爾喀士兵的心理徹底崩潰了。在經過約一個小時的鏖戰過後,這個發起反衝鋒的廓爾喀連幾乎全連覆沒,不是被當場消滅就是投降被俘,而我軍無一人犧牲。
擊敗駐守4300高地的印軍廓爾喀部隊後,我軍迅速控制了所有制高點和山口要道,整個章多地區的印軍頓時成了甕中之鱉。在後來的戰鬥中,我軍殲滅印軍第七旅,活捉旅長達爾維準。這場罕見的白刃戰,成為廓爾喀聯隊抹不去的恥辱。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