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國軍除了最開始的約200萬正規軍外,在戰爭中也在不斷補充壯丁彌補戰損,同時擴編部隊。
據統計,抗日戰爭中國軍實際徵發壯丁超過1400萬人,其中補充到戰區1200餘萬人。除了在戰爭中傷亡的320餘萬人,以及在徵發壯丁過程中和在作戰部隊中的數百萬非戰鬥死亡、逃亡外,國軍部隊規模仍比戰前要擴充很多,兵額最高時曾達到650萬人。
1945年初,鑑於在豫湘桂戰役中的慘敗以及吃空餉造成的編制空額,國軍決定縮編整軍,壓縮部隊編制。
到1945年6月時,國軍陸軍統計野戰部隊編制尚有100餘個軍、310個師、18個獨立旅及131個兵種團,總兵額約320餘萬人。此外國軍尚有大量機關、院校、遊擊部隊、勤務部隊等在統計之外。
當時國軍也統計了這300多萬編制野戰軍的主要武器裝備,其中輕機槍有65196挺、重機槍有16309挺,輕重機槍合計裝備超過8萬挺,這個水平如何呢?
我們在看抗戰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機槍的出場,劇中非常典型的使用機槍的方式就是指揮員端著機槍射擊,這幾乎成了抗日劇最常見的鏡頭之一了。
這種使用方式雖然比較誇張,但是表現力十足,所以大家也就看個熱鬧而已。
實際上無論是輕機槍,還是重機槍,在抗戰時都是我國軍隊極為重要的武器裝備。因為當時論炮兵,日軍比我們強很多,在輕武器方面相對差距要小,尤其我們的機槍還相對好用些。實戰中,死於機槍之下的鬼子佔比是非常大的。
當然了,作為核心武器的機槍,可不能像電視劇中那麼使用,真要那麼打的話火力其實是持續不了多久的,而且也沒什麼準頭。
最開始我們跟日軍交戰的時候,機槍就給其造成了不小的殺傷。不過那時候我們缺乏對日作戰經驗,因此機槍陣地總是固定不變,然後日軍則使用步兵炮、擲彈筒等摧毀機槍陣地。到後來吸收經驗後,陣地轉換迅速,日軍就比較頭疼了。
在當時的對日作戰中,我軍武器主要靠繳獲,因此機槍的裝備量不大,而且彈藥問題不好解決。所以機槍手只能由最有經驗的射手擔任,只有在最重要的關頭才會使用機槍。因此日軍一般以我軍是否投入機槍作戰來判定是主力部隊還是游擊隊,而以機槍射擊的密集度來判斷到底是哪一級別的主力部隊。
而在國軍方面,實際上機槍的數量和子彈還是相對有保證的。
按照國軍在抗戰中正常的編制,一個步兵連要配備6挺輕機槍,一個步兵營要配6挺重機槍,一個步兵團的話基本就是54挺輕機槍和18挺重機槍。三團制步兵師如果不考慮直屬隊的話,即裝備162挺輕機槍和54挺重機槍。
我們看1945年6月時國軍的統計,其當時有310個師的部隊。如果按照上面的這個編制計算,輕機槍是50220挺、重機槍是16740挺,基本上是符合的。
當然了,由於國軍派系很多,裝備程度也不相同,哪支部隊裝備多少機槍其實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簡單來說就是有的裝備更多,有的則裝備更少。
比如當時的駐印軍編制,採用的是新標準,其每個步兵連裝備9挺輕機槍,每個步兵營裝備8挺重機槍,直屬隊中也多有裝備機槍。
1945年時,裝備最好的新1軍統計武器裝備,其一個軍(3個師)便裝備有重機槍279挺、輕機槍1113挺,合計大約裝備有1400挺機槍。
如果國軍當時的一個軍按照這種標準配備,那麼100個軍得需要14萬挺機槍才行。而我們也知道,像駐印軍這種配置的部隊在當時不可能太多。
不可能太多,那到底能有多少呢?
國軍當時搞新的編制,除了駐印軍的2個軍外,遠征軍系統和國內中央軍主力一共還有11個軍被編為美械軍。
所謂美械軍在輕重機槍標準上都是向駐印軍看齊的,當然實際裝備量略有下降,以第13軍來說全軍實際裝備輕重機槍1284挺;以第74軍來說全軍實際裝備輕重機槍1169挺。
其裝備機槍數量雖然不及駐印軍,但是每個軍實際裝備機槍數也都超過了1000挺。
有的軍裝備機槍多,那麼有的肯定是裝備得少了。比如國內沒有按照新編制整編的部隊,基本還是每個師裝備54挺重機槍、162挺輕機槍的編制。
但比如某支部隊是雜牌軍,人家根本不給你補齊裝備,很可能重機槍每個營就三四挺、輕機槍每個連也就三四挺,這裝備量不就下去了嗎?
以輕重機槍的裝備數量來說,當時國軍部隊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等:
第一:駐印軍和國內的美械軍,這樣的一個軍實際裝備機槍可達上千挺,是中央軍的嫡系部隊;
第二:中央軍的另外一些嫡系,如胡宗南的第1軍等,這些部隊可能是超標準配備(這裡的標準指的是每個師54挺重機槍和162挺輕機槍),但不及美械軍的水平;
第三:中央軍普通嫡系和部分地方軍的主力部隊,可能是按照標準配置的;
第四:中央軍內的一些雜牌和普通雜牌,基本是略低於標準配置;
第五:不入流的一些雜牌,基本是維持編制等著被裁撤的存在,機槍的配備自然就是最低的了。
所以說同樣是國軍,當時裝備最好的國軍跟最差的國軍相比,可以說是一個富得流油,一個窮得吃土,那裝備差距可以說是非常大的。
當然反應到戰鬥力上,其實也不一樣。一個美械軍直接就是上千挺機槍,跟一個雜牌軍二三百挺機槍,打起來根本也不是一個火力層次。
即便是跟1945年的日軍對決,國軍在機槍火力上其實也是不弱的。
我們前面說過,國軍野戰部隊當時有8萬多挺機槍,而日本投降後130多萬日軍總計才收繳到3萬多挺機槍。
可以說在當時機槍的平均配置上國軍跟日軍基本是同一檔次,但由於國軍兵力多於日軍,尤其是多於國軍當面的日軍,因此國軍的機槍火力反倒可以是當面日軍的數倍。
比如國軍第一戰區當面日軍只有43000餘人,收繳輕重機槍只有1000餘挺,而當時的第一戰區可是有數十萬軍隊,機槍數沒有上萬挺,也有大幾千挺了。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有疑問,國軍哪裡來的這麼多機槍啊?
一個是在全面抗戰前,國軍各部本來裝備的機槍數就不少,而且還有一定的儲備;一個是全面抗戰初期從歐洲和蘇聯得到了你不下2萬挺機槍。
另外就是輕重機槍這種武器,抗戰時國府兵工廠始終能夠製造,每年都能造幾千挺甚至上萬挺,補充力度還是比較大的。
最後是抗戰後期從美英渠道方面所得的機槍,僅僅是1945年的前四個月,從美援渠道就得到了2萬多挺機槍,補充力度可想而知。
大量機槍的供應使得國軍步兵在對日作戰中至少有一定的支援火力兵器,對堅持抗戰做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