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全球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發生動盪,這個大家最近看報道的話應該都瞭解不少了。
而在此次事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不僅僅是哈薩克本身,還有集安組織維和部隊的快速動員和部署能力。
1月6日,集安組織理事會主席、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表示,應哈薩克總統託卡耶夫請求,集安組織將向這個中亞成員國派遣維和部隊。
這個訊息公佈後,集安組織成員國快速反應部隊立即登機前往哈薩克,當天即有俄軍先頭部隊抵達。其他部隊在隨後不到兩天時間內就完成了主要兵力出動和要點部署,對於支援哈薩克平息騷亂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集安組織維和部隊中,俄軍佔到了大頭,戰略投送任務也主要由其承擔。據報道,到1月8日時俄羅斯共計調配了70多架伊爾76運輸機和5架安124運輸機,在短時間內即將數千名維和部隊及相應裝備投送到哈薩克,其中俄軍兵力約3000人,基本是一支旅級規模的混合部隊。
當然了,規模是旅級不代表投送的是整建制旅。從現有報道來看,俄軍動用的是空降兵部隊,但並非來自同一個旅團。其中包括第98空降師一部、第31空降突擊旅一部、第45特種旅一部,這些都是俄空降軍的精華分隊,快速反應能力和戰鬥力都十分強悍。
俄羅斯能在重兵集結烏克蘭方向的背景下,對於哈薩克的突發事件,還能在短時間內集中至少75架大型運輸機,迅速投送旅級規模且帶有重灌備部隊的能力,再次為人所矚目。
為什麼說是再次呢?因為在近年來的歷次戰爭/非戰爭軍事行動中,俄羅斯憑藉強大的戰略空運能力以及快準狠的決策能力,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戰略收益。
比如在2015年出兵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前,俄羅斯透過安124戰略運輸機輸送“人道主義物資”的名義,提前儲備物資裝備。在安124飛行時以數架戰鬥機與其組成密集編隊“暗度陳倉”,在短時間內即輸送了大量戰鬥部隊,延緩了外界的反應時間。
待俄羅斯正式對外宣佈干預敘利亞戰事時,俄軍駐敘空地部隊及軍用物資儲備已有相當規模,可以直接參與戰鬥,在初始空襲階段即重創了極端武裝,幫助敘利亞政府軍扭轉了不利局面。
隨後安124戰略運輸機直接參與輸送S300/400等大型武器裝備,使得俄在敘迅速組成了高階防空網,直接對敵對勢力的干涉起到了威懾作用。同時,俄高階防空網在敘利亞的建立,也直接威脅到了相關區域西方國家空軍的運作,形成俄戰略前出的重要據點。
由於俄羅斯力量在敘利亞的強勢存在,加之西方國家對土耳其戰略處置的不當,因此使得原本一度與俄軍發生衝突的土耳其轉頭向莫斯科傾斜,甚至與俄簽署鉅額軍火協議,採購俄製S400防空導彈。
作為北約的重要成員國,採購S400導彈成為了土耳其戰略轉向的標誌性事件,美歐向土耳其施壓迫使其取消交易,而土耳其顯然想要藉助俄的力量進行戰略平衡。但土耳其在事件中受到的壓力也很大,不僅到手的F35飛了,一大批軍工專案也被卡了脖子,付出代價極大。
為防土耳其左右搖擺,俄羅斯不僅在製造S400導彈時進度神速,還用戰略運輸機隊快速將成品武器輸送至土耳其。在其進一步動搖之前,便已將生米做成熟飯。如今S400導彈已在土軍中列編,在木已成舟的背景下,原本作為北約封堵俄羅斯重要一環的土耳其,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密不透風。
而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的戰略運輸機隊再次發揮了重大作用,因為如果沒有龐大的戰略運輸機隊,它即便是造好了S400導彈,也無法實現短時間內的快速輸送。一旦形勢有變,那後果可就完全不同了,這已經超過了武器本身的意義。
同樣地,在2020年3月的抗疫行動中,俄羅斯出動大型運輸機隊向義大利輸送物資,除了直接的幫助外,其實也有戰略上的意義。畢竟義大利可不是什麼東歐國家,而是南歐的核心,俄羅斯的高調舉動,其實能夠起到分化瓦解對方陣營的作用。
而在半年多後爆發的納卡戰爭中,俄羅斯戰略運輸機隊同樣發揮了極大作用。在雙方停火的極短時間內,便將約2000人的部隊及數百輛車輛和物資投送到位,及時隔絕了亞阿兩軍,既防止了亞軍的進一步潰敗,同時使得阿軍的進度受到限制。
畢竟亞阿兩國實力對比如果進一步失衡的話,對南高加索地區的態勢也是會發生不利影響的。
而納卡戰爭的收尾由俄軍進駐部隊來隔離,實際使得俄羅斯對亞阿兩國都有籌碼可用,也是符合其戰略利益的。
當然了,這一切要是沒有軍事實力的支撐都是妄談。要是沒有強大的戰略運輸機隊和快速反應部隊,那不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即便是機會擺到了面前,也無力抓住嗎?
其實我們透過這一系列透過大型運輸機所進行的戰略投送就知道了,這種投送的目的可以是進行戰爭,當然也未必是應付戰爭。但是無論是戰爭行動還是非戰爭行動,快速投送力量到相應位置,它本身就能取得巨大的戰略收益,而自己所付出的代價卻不一定很大。
俄羅斯在近10多年的對外干預中吃到了不少戰略投送的甜頭,因此也在不遺餘力地強化自身的戰略投送和部署能力。
在2019年的俄戰略演習中,其曾一次性出動71架伊爾76運輸機,空投了第98空降師一個整建制團的作戰力量。我們知道俄軍的空降團是機械化團,它是有大量重灌備的,這次空投除了約2000人的作戰人員外,還有200多臺作戰車輛及相應物資。
大家可能覺得一個團沒什麼,可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空運,而是空投;它也不是像美軍那樣的輕裝空降兵,而是以空降戰車為核心的履帶式重灌機械化團。
這種重灌團自然比不得正牌的陸軍重灌部隊,可它畢竟是可以從天而降的履帶式機械化部隊,當下世界,美國空運、空投力量強於俄羅斯,但它沒有這樣的空降部隊。至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空降部隊,則沒有像俄羅斯這樣規模的戰略運輸機隊。
目前俄羅斯可用的安124運輸機有20多架,伊爾76運輸機的機隊規模說法不一,有說200架的,有說140架的,還有說100架出頭的。
之所以說法不一是不清楚俄軍伊爾76機隊的完好狀態,但從其可以一次性投入70多架伊爾76執行任務來看,它真正能用的伊爾76顯然要更多,少說也是100架出頭,多則估計要翻倍,不過200架的可能性不太大。
這個大型運輸機隊的規模其實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空軍,位居全球第二了。像這一次哈薩克出事之後,俄羅斯立即抽調75架大型運輸機執行任務,也反映了其戰略空運的能力和快速反應力。
當然有飛機是一回事,有沒有能立即出動的部隊又是另外一回事,這裡簡單提一下俄羅斯的空降軍。
在俄軍中,空降軍的地位特殊:它是獨立軍種,現有規模為4師6旅及2個旅級單位,約45000人。而且跟大家想象不同的是,它不僅僅承擔字面意義的任務,更是俄軍快速反應精銳部隊的代名詞。
在執行艱難險巨任務的時候,俄羅斯空降兵總是第一個上去的,其戰鬥力也是得到實戰所認可的。所以這一次執行部署哈薩克任務的主體,基本都是空降兵部隊。當然他們是空運過去的,而不是空投。
很顯然,這一次的快速部署再一次顯示了俄軍的戰略空運能力,其所能得到的戰略收益也將不斷顯現出來。
不過俄羅斯運輸機隊的主力機體老化已經比較嚴重,在俄新機生產能力不足的大背景下,其到底還能撐多久,倒是個未知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