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理論中,有著名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論。
一進入冬天,很多人就開啟了養生進補模式,肉類食物自然成為了大家進補時的首選。特別是雞肉,從小吃到大,很多人也都認為喝雞湯、吃雞肉的好處多多。但雞肉雖好,卻並非是人人適宜的。
雞有什麼功效?
中醫認為雞味甘,性微溫,能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補腎益精。適用於老年體弱、面色不華、產後或病後睏倦乏力、頭暈心悸、食慾不振、睡眠欠佳等人群。
《神農本草經》記載:丹雄雞: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止血,防毒。黑雌雞:主風寒溼痺,安胎。
《名醫別錄》載:“丹雄雞:主久傷乏瘡。白雄雞:主下氣,療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黃雌雞:主傷中,消渴,小便數不禁,腸澼洩利,補益五臟,續絕傷,療勞,益氣力。烏雄雞:主補中止痛。”
公雞和母雞的不同,以致在功效上也有所區分,其中公雞屬陽,溫補作用較強,更善於助陽補氣。
而母雞屬陰,更善於補血,且性平和、不易上火,所以產婦、身體虛弱的人常常選用老母雞燉湯來補身體。
並且著名的婦科聖藥烏雞白鳳丸,就是以烏骨雞為主要原料,配伍其他補虛藥材,達到補氣養血,調經止帶的作用。
食用人群
雞肉可以說是在食療和藥療方面,有很強的功效,但它也並不是人人皆宜的。
雞肉中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對尿毒症患者來說,他們的腎臟功能下降,體內無法正常代謝,酸鹼失衡。過量獲取蛋白質,會導致身體無法及時吸收,利用,會增加負擔,進而加速疾病發展。
雞肉性溫,具有一定的助熱作用,對於高燒的患者或者胃熱的患者來說,也是不宜食用的。
中醫有個觀點,即陰靜陽燥。老祖宗們把可以吃的自然界,分為不同的寒熱性質。動得很厲害、跑得比較快的動物,就是陽熱之性,比如:羊肉、雞肉、狗肉、兔肉、鹿肉、牛肉等,都是地上跑的,肉質屬於熱性。
而且跑得越快的,熱性就越大。這些熱性食物一旦食用過多,便內熱叢生、灼傷津液,使肺熱、灼津為痰。
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說法,多食肉易生痰。對於體胖,有脂肪肝、或嚴重面板病的患者也應該少食雞肉。
雞肉和雞湯的營養價值
俗話說:“飯前先喝湯,減肥又健康。”也有人認為“吃肉不如喝湯”,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管是雞肉還是其他的肉在經過燉煮後,只有一些可溶性物質從肉裡面出來。
而主要的營養物質蛋白質,很難進入湯裡。所以最有營養的部分還是在肉裡面,想要多補充點營養,還是老老實實多吃肉吧!
雞的養生做法
推薦一道出自《飲膳正要》的雞肉食療方:地黃蒸烏雞
【材料】
生地黃,烏骨雞1只,麥芽糖
【做法】
先將烏骨雞宰殺,去毛、內臟及爪尖,入開水中汆去血水,洗淨。將生地黃浸泡至軟,洗淨,取出切成薄片,放入麥芽糖內拌勻。
將雞置於盤內,放入蒸籠(高壓鍋也可)內,鍋內加水適量,蒸90分鐘(或高壓鍋蓋閥後,微火煮30分鐘)即可,食用時無須放任何調料。分頓食肉喝湯。
生地黃有消瘀通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對於陰虛舌紅、口乾、發熱、咽燥及各種陰虛內熱所致的出血症有很好的療效。
烏骨雞是一味傳統中藥材,被譽為“婦科聖藥”。味甘,性平。入肝、腎、肺經。有補肝腎,益氣血,退虛熱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白帶過多、痛經,以及血虛引起的頭痛、頭暈。
這個食療方是補虛損,益氣血,生津安神的妙方。對於氣血虛損、陰虛津傷所導致的熱燥、午後低熱、失眠多夢、盜汗等症,均有很好的療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本膳時,最好不要加入蔥白、蘿蔔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