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大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民間,最讓老百姓津津樂道的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的故事,花木蘭、穆桂英、樊梨花等英雄,她們美麗無雙,武藝最高,沙場揮戈,天下無敵,成為中國通俗文學、各個民間劇種中的精華人物,她們的故事與典型形象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
在新中國的建立過程中,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巾幗英雄,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便是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的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1955年全軍大授銜的開國將軍中,在眾多叱吒風雲的將帥之中,唯一的一位女少將李貞成為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李貞少將,湖南瀏陽人,家境貧困的她早期加入組織,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瀏東遊擊隊士兵委員會委員長,平江、吉安軍事部部長,紅六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婦女學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政治部秘書長、西北野戰軍政治部秘書長,後任政治部秘書長,可以說,她的一位從點火中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高階將領,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實至名歸。
由於種種原因,十年後的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這段時期,除了李貞之外,沒有再誕生女將軍。後來,由於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時隔33年後,我軍恢復軍銜制,1988年,正式恢復了軍銜,在授銜儀式上,有五位女軍人被授予少將軍銜,這些女將軍都是誰?他們是哪裡人,有何經歷、突出貢獻,後來發展如何呢?
這五位女將軍,分別是時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兼秘書長的聶力少將、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廖文海少將、洛陽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鬍斐佩少將、第3軍醫大學副校長李希楷少將、第1軍醫大學副校長吳曉恆少將。全軍恢復軍銜後的五位女少將,被人尊敬地稱為“五朵金花”。
作為和平建設年代誕辰的女將軍,自然是沒有像開國少將李貞那樣經歷過戰火的考驗,在戰場上立下功勳。那麼,這五位女將軍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聶力,祖籍重慶江津,1930年9月出生上海,她的父親為聶榮臻元帥,母親張瑞華。儘管她是人稱的“帥府千金”,但她歷經了苦難的童年和艱辛的少年時代。在她3歲的時候,父親前往中央蘇區工作,她與母親張瑞華受到牢獄之災,幼年就坐牢。出獄後母親也前往蘇區,把她寄養在一個老鄉的家中。小小年紀的聶力跟父母分開了。
由於她寄養的老鄉家庭生活非常貧困,為了生活,她不得不出去當童工,幫人家洗衣、做飯、鋤草、放牛、餵豬、種地、割麥、插秧、紡棉線,什麼活都幹過。主要是為了餬口。有時在幹活受傷後用泥巴堵住了傷口,後來因為沒錢治療,所以導致傷口潰爛留下了傷疤。12歲的那一年,她開始在紗廠工作,由於年紀小經常被人欺負,只要犯一點錯誤就會被工頭打罵。
這樣一晃就是十幾年,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聶力在晉察冀司令部,見到了自己思念了多年的父母親,一家人終於團聚了,此後聶力就開始上學,那個時候的她已經16歲了她是班裡最大的孩子,在同學們眼中像個“灰姑娘”,寒冷的冬天,她一身灰色的布棉襖、布棉褲、布棉鞋,棉襖外面還系一根皮帶,很像電影裡的小八路裝束。由於童年時期遭遇坎坷,生活拮据,聶力比其他同齡人的年級都要低一些,因此,她不得不勤奮學習,踏實努力,奮發圖強補上各門功課,天賦過人的她很快就完成了高中的學習,還去留了學。
回國後她分配到研究院,參加了導彈控制系統自動駕駛儀研製,作為下廠工作組成員參加了生產自動駕駛儀等具體技術工作。她從實習員、技術員幹起,一步一個腳印幹到研究室主任,直至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她參加了導彈控制系統自動駕駛儀、“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等大型國防科研工程的研製和組織工作。鑑於她為國防事業做出的貢獻,她授為少將,後又晉升為中將,這也是建國後第一位獲得中將軍銜的女將軍。
廖文海,祖籍四川成都,她的父親供職於上海一家商行,1934年5月6日出生於上海,然而,不幸的是就在她5歲的那一年,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回到父親家鄉四川成都,並以頑強的毅力支撐起母女三人的生活,還堅持讓廖文海和妹妹一起上學受教育。
全國解放的第一年,正在成都上學16歲的廖文海報名參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由於她表現出色,隨後,部隊把她送進瀋陽醫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重慶第七軍醫大學任內科軍醫,任第7軍醫大學2院軍醫、助教、主治軍醫。後來提升為總醫院副院長。
廖文海不管在那個職位上,都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對病人的愛和對事業的投入,使她很快冒尖,後來提拔為醫院副院長,儘管她當了領導,但她嚴格要求自己,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時時刻刻把自己看成普普通通的軍隊醫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努力奉獻著,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她的勤勉認真是全院公認的,其無私奉獻精神,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和讚揚,。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因病於2009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
胡斐佩,上海市閘北人,她的父親是留美博士,所以她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哥倫布市。1934年,父母回到上海工作,4歲的胡斐佩跟隨父母回到祖國,胡斐佩也在上海讀書。當時胡斐佩的家庭條件是非常好的,因為她的父親是留美博士,收入較高,所以就把胡斐佩送入一所美國人辦的專供外國孩子讀書的學校。胡斐佩天資聰穎,學習成績非常好。
然而,抗戰全面爆發後,日軍侵佔上海,胡斐佩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她不得不跟著父母到處逃難,先後換了很多地方,小小年紀曆盡艱辛,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中國取得抗戰勝利後才重新回到上海,在上海開始了新的生活。由於胡斐佩學習優異,17歲的胡斐佩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在讀大學期間,胡斐佩接觸到進步思想,開始在我黨的帶領下參加進步學生運動,逐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9年,胡斐佩從復旦大學畢業,她響應組織的號召,北上入伍參軍,這一年,胡斐佩年僅19歲。
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後,她進入勞動大學外文訓練班,先在訓練班學習,不久後又成為訓練班的英語助教。胡斐佩出生於美國,對英語有天然的親和力,父母又是留美博士,因此她的英語非常熟練,而且胡斐佩也在學習中有意鍛鍊自己的英文能力,因此她很快就獨當一面,不久提升為英語二系第四教研室主任。她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成績突出,還榮獲軍隊院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為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為此,授予少將軍銜。
李希楷,祖籍江西武寧羅溪鎮,1932年出生於北京,她的曾祖父是晚清長江水師總督李全彪將軍,可以算是將門之後,不過到了她祖父李國珍的時候,只是清末一名舉人,只是獲得做官的資格,不過他厭倦清末腐敗官場的黑暗和汙濁,辭官不做,回到了老家居住,到了她的父親李沛芳一輩時,只是一個讀書人,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職業是修鐵路。
出身於書香門第之家的李希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他們的大家庭也隨之解散,舒適安穩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李希楷隨著父親過起了逃難的日子。六年的小學教育,李希楷轉了四個學校才唸完,先後就讀於江西永新、泰和、武寧等地,直到抗戰勝利之後,家裡搬到了南昌,才逐步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儘管那時動盪不安經常搬家,但李希楷的學習從沒有間斷,她一直是學校裡的優等生。儘管初、高中的學習異常緊張,但她對自己的業餘愛好也從未放棄,拉二胡、吹簫、唱歌、練書法、打排球,李希楷可說是個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她最喜歡最拿手的就是唱歌,有時唱一兩個小時也從不覺得累,她說,她最愛唱的就是“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這首歌曲。
全國解放後,李希楷以優異的成績,從南昌省立女中考入解放軍第六軍醫大學,走進了人民解放軍的行列她便是接受嚴格而枯燥的軍事訓練。政治學習,出操佇列,整理內務,執行勤務,她項項爭先,全面發展。新訓結束時,李希楷擔任了三班班長。畢業後她以全優成績畢業留校,成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軍隊醫務工作者。留校任內科醫生、助教、主治醫師、講師、內科副主任、內科教研室副主任兼迴圈系主任等職。
在數十年的行醫生涯中,李希楷既繼承了父親的敬業精神,又繼承了母親善良敦厚的天性。她不僅用高超的醫術解除病人的痛苦,更是將她博大的愛心無私奉獻給病人。在半個世紀,不論是當醫生還是做領導,都沒有離開過“治病救人”這個神聖崗位,併為之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後來晉升為第三軍醫大學第一任女副校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吳曉恆,1932年出生在湖北紅安八里鄉陡山村,陡山村臨近素有“佛宗道源,山水靈秀”之稱的“紅色聖山”天台山,選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村落包括兩個灣(壪),這裡是著名的將軍縣,八里鎮也有好幾位開國將軍,周純全上將就是這個鄉的。
吳曉恆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她的父親英年早逝,母親含辛茹苦拉扯她們五個孩子。日子雖然清貧,但一家人倒也其樂融融。她自幼喜歡音樂,對唱歌尤其是軍歌更是被迷得如醉如痴。全國剛解放的時候,滿18歲的她在湖北省立女子中學唸書,恰好哈爾濱醫科大學要招收女學員,吳曉恆二話不說就報名,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哈爾濱軍醫科大學,立志要用全部的激情來報效偉大的祖國,來接受戰火的洗禮,進入部隊不久,她就光榮地加入組織。
1956年,順利畢業的她,沒能實現上戰場救死扶傷的願望,被分配到齊齊哈爾醫學院擔任助教、軍醫,開始了一生的醫護生涯。後來,學校遷往廣東,吳曉恆也跟隨前去。擔任助教的期間她工作踏實認真,積極向上,業務能力也很強,很多老師都對她的工作很滿意。到了南方醫院之後,很快就從主治醫生晉升到了內科主任的職務。
此後,吳曉恆以突出的表現被領導賞識,從一個科主任一躍走上副校長的管理職位。主持了我國第一個面向海外華僑“惠僑樓”醫院的全面改革,連續兩年被廣州市評為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在她的帶領下,第一軍醫大學還榮獲7項國家級科技進步成果獎。第一軍醫大學還被後勤部樹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並榮獲二等功。1988年9月,吳曉恆被授予少將軍銜。
透過梳理,我國恢復軍銜時的五位女將軍,她們沒有一人是作戰部隊出身,都是在科研、教育或醫療戰線上作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代表,更是我國科技強軍之路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