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他是炊事班長,為救戰友砸了延安的中央機關監獄,卻為何反而被主席誇獎:“砸得好”?
2、全國解放,他拒絕留在北京或者到天津做副廠長,堅決要求回鄉。
3、回到家鄉後,地委任命他為副縣長,他為何再次拒絕,非要回到農村工作?
4、時隔數年,他回到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主席親切地說:“我們的老班長又回來了。”
為救戰友,怒砸中央監獄
1938年的一天,陳雲剛剛起床,就聽到窯洞外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便隔著窗戶招呼來者進屋說話。陳雲看到來者是中央機關特灶班的班長李開文,就連忙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
李開文進屋之後不顧得給陳雲客套,就氣呼呼地說:“你是中央組織部長,你告訴我,我們革命是為了什麼?”
陳雲有些詫異地問李開文:“老班長,這個問題從何說起?”
對於李開文,陳雲還是比較瞭解的,因此才會對他的問題感到詫異。李開文是1929年“六霍起義”後加入的紅軍,參加過長征,革命立場一向很堅定。陳雲猜到李開文肯定有什麼事向自己反映,就對李開文說:“老班長,慢慢說,不要急。”
李開文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他的同鄉、老戰友殷道山就因為和某個首長的秘書在打飯的時候起了爭執,就被保衛部門的人抓進了看守所。他去給殷道山送飯的時候氣不過,就把看守所的大門給砸了。
圖為李開文老人
陳雲靜靜地聽他說完,當場對他說,請你給我點時間,我瞭解一下,一定處理好這件事。隨後,陳雲經過調查,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原來是這個秘書在打飯時認為殷道山給自己盛少了,就讓殷道山多盛點,但殷道山由於正在忙著沒有聽到,就被首長秘書認為是“擺架子”。
一個伙伕敢和自己擺架子,秘書當場就罵了起來,罵完之後還不解氣,又對保衛部門的人說殷道山是“反革命”,把殷道山抓了起來,關在後山的看守所(監獄)裡。
李開文和殷道山是大別山老鄉,兩人一同參加過長征,李開文根本不相信殷道山會是“反革命”,就不顧炊事班的戰友勸阻,執意要去給殷道山送飯。到了看守所後,李開文看著被關在裡面的殷道山,就想起了當年張國燾在鄂豫皖蘇區“肅反”時整的一些冤假錯案,一時間怒上心頭,就把看守所的大門給砸了。
但是,殷道山不敢出來,李開文只好又來找首長們。他本來是想直接去找毛主席,但毛主席前一天晚上和李富春商討事情忙到很晚才休息,他就來找陳雲反映這件事情。
陳雲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後,立即派人將殷道山放了出來,還令這個秘書在中央機關全體大會上公開做檢討,向殷道山道歉。
幾天後,李開文去給毛主席送夜餐,主席見是他來了就問道:“老李你好大的膽子啊,敢砸中央的大獄。”李開文沒想到主席也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支支吾吾的說:“我是個粗人,文化水平低,遇事不會動腦子,只會用蠻。”
李開文字以為主席會責怪他,沒想到主席卻說:“蠻的好!你砸了中央的監獄,砸的好!延安的官僚主義剛一抬頭,就被你砸回去了,我感覺你砸的好。”
李開文是安徽金寨人,老紅軍,“六霍起義”後參加的革命,從軍之初在紅四方面軍工作,歷任班長、擔架隊長等職務。長征期間,他由於受戰傷導致雙耳失聰,後來經過調養雖有所改善但聽力仍然嚴重受損。紅軍三大主力在延安會師後,李開文被調到紅一方面軍工作,剛開始在中央組織部炊事班,後來又調到中央特灶炊事班工作,負責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首長的飲食。他出身於農家,但卻燒的一手好菜,特別是紅燒肉更是堪稱一絕,連毛主席都說他的紅燒肉正宗。
他為人忠厚老實,由於他年齡較大(參加紅軍時就已經30多歲),中央機關的首長、幹部們多稱呼其為“老李班長”。他雖然在中央特灶擔任炊事班長,但從未以“首長身邊的人”的身份向別人炫耀,反而異常低調,且平易近人。
有一年冬天,他去給毛主席送夜餐,毛主席看到他衣著單薄,就把自己的羊皮背心送給了他穿。沒想到,李開文穿著羊皮背心剛回到宿舍,就看到站崗的小戰士穿的更單薄,就隨手把羊皮背心給了小戰士。
有戰友問李開文,那是毛主席送的羊皮背心,你怎麼能隨便給別人呢?李開文卻只是說,那個小戰士穿的更單薄,而且還在外面站崗。
如果說李開文為了救戰友而砸了中央監獄是一時衝動,那麼全國解放後發生的幾件事,則能讓我們清晰的看到一個高風亮節、不圖名利的老革命家。
李維漢通知他到天津糖廠做副廠長或者留在北京,他卻執意要返回老家
1949年3月,中央機關從西柏坡搬到北平後,為了解決當時的幹部缺口問題,辦了幾個文化學校,選拔優秀的幹部、戰士前去學習,結業後分配到新解放區工作,李開文也被選拔進入了中央機關幹部文化學校學習。
從學校畢業後,李開文暫時到中央群工部幫助工作,等待組織的分配。7月的一天,他見到了時任中央群工部部長的李維漢,兩人早就相識,就聊了一會。聊天期間,李維漢對李開文說,組織已經決定了,準備派你到天津糖廠做副廠長,你感覺怎麼樣?
在當時,糖是緊俏物資,能到糖廠工作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更何況是去當時少有的大城市天津做糖廠的副廠長。
沒想到,李開文卻說,天津糖廠幹部工人加起來一兩千人,比部隊的一個團的人還多,自己最高只做過炊事班長,指揮十幾個人,哪有本事去指揮一兩千人。便堅決的回絕了,並請李維漢幫忙給其他首長解釋。
李維漢見他不願意去做糖廠副廠長,就對他說,如果你不願意去天津,留在北京也可以,可以到中央機關、部委或者北京市裡。李開文卻再次拒絕了,堅決要求回到安徽老家。
他說,自己的家鄉已經解放了,自己離開家鄉快20年了,也該回去給家鄉做點事了。
作為一個長期在中央首長身邊工作的人,李開文不會不知道留在北京和回安徽老家之間的待遇區別會有多大,但在他的心目中,在北京中央首長身邊工作也好,在安徽老家工作也好,都是為了革命,雖然回到老家後各方面的條件都比不上北京,但自己在家鄉可以為鄉親們做更多的事情。
離京之前,李開文特意向毛主席辭別,就在雙清別墅見到了毛主席。毛主席一看到他就親切的詢問他為什麼不去天津糖廠做廠長?他說,自己雖然經過文化學校的學習認識了1000多個字,但還遠遠達不到做廠長的要求,回到家鄉後,找個能幹的了的活,為家鄉人民乾點事。
毛主席見他回鄉之意已決,就不再挽留,對他說:“回去也好,記得經常給我寫信,到哪裡都要記住了,你是中央出去的。”
如果說,李開文不願意去天津或留在北京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自己年齡大了(時年52週歲),想要落葉歸根。那麼,他回到家鄉之後,拒絕地委的任命出任副縣長,而是選擇回到農村,則真實的反映出他是真心想為家鄉人民做點事情。
拒絕出任副縣長,堅持回到農村工作
很快,中央群工部根據李開文的意願,將他的組織關係轉回皖北行署六安地委(當時的安徽省分為皖南行署區和皖北行署區,1952年重新合併為安徽省)。六安地委的領導在接到李開文的檔案後,認為李開文是老紅軍,革命立場堅定,鬥爭經驗豐富,又在文化學校學習過,就準備任命他為金寨縣副縣長。
前文講過,李開文是“六霍起義”後參加的紅軍,與他同時參加革命的,在新中國成立後,僅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就有16人,被授予大校、上校軍銜及擔任地師級領導幹部的更是多達幾百人。李開文在中央機關工作多年,工作能力是受到包括中央首長在內的眾多人一致肯定的,多年來,唯一的短板就是文化水平低,但經過培訓,處理日常工作也是夠用的了。
以李開文的資歷和能力,擔任師、地一級的領導幹部也是完全合適的(不然組織剛開始也不會決定任命他為天津糖廠副廠長),更不要說是副縣長了。
但李開文在得知準備任命自己為副縣長後,還是找到地委領導,請求收回任命,給自己安排個在農村具體幹活的崗位。六安地委的領導拗不過他,只好任命他為響山寺糧站的站長。
響山寺位於金寨縣中部,地處槐樹灣、雙石頭、古碑等鄉鎮交界處,是個中心糧站,下轄的四個糧庫分散在周邊幾十公里內。
可能有人會說,在當時糧站可是好工作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糧食系統在那時候確實是最吃香的工作。當時的糧食系統不僅僅包括收糧、儲糧、放糧,還有運輸公司、棉麻公司、麵粉廠、調料廠等一大堆附屬產業,李開文轉業到糧站做站長也不錯。
糧站類似於現在的糧管所、中儲糧的糧庫,主要負責儲備糧食,保護糧食的安全。在現在看來這是個很清閒的工作,但在當時這卻是個即辛苦又危險的工作。
看過建國後剿匪系列電影、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幾乎每一部剿匪劇裡都有土匪搶糧的劇情。那時的土匪在國民黨特務的挑唆之下,到處煽動群眾抗交公糧、到處搶劫糧庫,殺害糧庫工作人員。可以說,身負戰傷,又十多年遠離戰火的李開文,重新把自己放到了火線前。
糧庫的工作不僅僅是危險,還很辛苦。金寨地處大別山區,交通不便,糧庫也大都建在大山深處,相互之間的距離很遠。李開文幾乎隔不久就要到四個糧庫看一遍,通往糧庫的每一條小道上,幾乎都有李開文留下的足跡。
保護糧食的安全,不僅要防範土匪,還要防範老鼠、麻雀、黃鼠狼等。糧庫的日常工作很多時候就是堵老鼠洞、補黃鼠狼洞、趕麻雀,這這些工作上,李開文說是一個站長,其實更像一個苦力:漆黑的倉板下,別人不願意鑽,他去鑽;高高的糧倉頂,別人不願意爬,他去爬。
不僅任勞任怨,李開文還儘可能的為國家節省開支。閒暇時刻,李開文就到山上砍竹子,帶回來加工成掃把,小小的站長室簡直成了掃把加工廠。有人不解的問他,國家給糧庫發的有買掃把的經費,為什麼還要自己做?李開文答道,掃把自己都能做,何必用國家的錢去買,國家也很困難,省一些可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俗話說:“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我感覺這句話用在李開文身上再合適不過。不管是在中央機關還是在大山深處,他總能做出一番成績:1956年,李開文當選為糧食系統全國勞動模範。
毛主席:“我們的老班長又回來了。
1956年底,李開文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在北京參加大會,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毛主席一見到他就高興的說:“我們的老班長又回來了。”會議結束後,毛主席把李開文請到家裡吃飯,感慨的對他說:“老班長真了不起,回去又得了一個勞動模範。”李富春也說:“你真是個老模範,回到家裡還是當模範。”
吃完飯臨走前,毛主席吩咐警衛員拿一套皮大衣和一雙皮鞋給李開文。這是因為,在吃飯時,主席看到,在12月的北京,李開文還是穿著一個破舊的小棉襖和一雙破布鞋。這時候的李開文已經年過花甲,又是糧站站長,卻還是這麼樸素,不免讓主席有些心疼。
李開文並不缺衣服,糧站每年都給他配發的有衣服。他之所以到北京開會見毛主席,衣著還這麼寒酸,是因為他把配發給他的衣服,都送給了糧庫周圍村子裡的困難群眾。
這是毛主席第二次送李開文衣服,可惜還是被李開文轉送他人。至此,毛主席兩次送他東西,他卻一件也沒有留下。
從北京參加完會議回到金寨以後,李開文把大衣送給了縣展覽館,皮鞋則送給了一個在糧庫旁居住的老漢。對待主席贈送的衣物尚且這麼“不珍惜”,慷慨的送給別人,工作中配發的衣物自不必多說。
1992年4月,李開文因病逝世,享年95歲,根據他的遺願,安葬在響山寺的後山上。
像寇慶延、李開文這樣高風亮節、不圖名利的老紅軍,你還知道哪些?歡迎在評論區討論。或者你想看到哪些老紅軍、老八路、老革命家的事蹟,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END
本文為@青檸歷史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本文所使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本人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