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偉人因事出差前往大連視察,在途徑瀋陽時,偉人看著路牌上大大的瀋陽二字,若有所思。他連忙喊住駕駛員,請他調轉航向,前往瀋陽軍區,拜訪他的老朋友“黃毛丫頭”,點名要吃她做的飯,同她敘舊。
在1984年,八一製片廠拍攝出品了一部由倪萍主演的電影,名為《祁連山的回聲》。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婦女武裝部隊在荒無人煙的西北戈壁上行軍戰鬥的故事,而影片中那位英姿颯爽的女紅軍團長的原型便是我們的主人公,偉人口中的“黃毛丫頭”,陶萬榮。
這位偉人口中的“黃毛丫頭”究竟有什麼來歷,竟能讓公務繁忙的偉人臨時改變計劃前去探望?在西北那片蒼涼的戈壁大漠上行軍作戰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竟能讓八一製片廠專程以她為原型寫就劇本進行拍攝。接下來就由我為您講述,這位巾幗英雄的傳奇人生。
1916年5月1日,陶萬榮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鄉李家畈村。
如果您常看中國近代史的文章,那麼您或許對麻城縣這個地名耳熟能詳。在這個貧瘠落後的小城裡,共計走出了三十六位將軍,這片貧寒的大地更是見證了紅四軍、紅二十八軍的建立。
伴隨著陶萬榮的出生,一家人欣喜於新生命誕生的同時也在憂愁著家中的糧食短缺的困窘。陶萬榮的父親陶緒福一年到頭兢兢業業地為當地的地主鄉紳賣命工作,年底卻被吝嗇的地主欺壓剋扣,得不到幾斤糧食。母親每天上山打草,拾柴,採摘蘑菇,根本不得閒,晚上還要熬夜搓麻繩,編織草鞋,趁趕集時拿出去販賣補貼家用。
儘管如此,一家七口人還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幾個孩子餓的面如菜色,身材浮腫。百般無奈之下,父母只好決定將七歲的陶萬榮和她的姐姐全部都賣給當地的富貴人家當童養媳。
為了迎合鄉紳的惡臭趣味,母親只好給陶萬榮裹小腳,七歲的孩子,骨骼早就長結實了,母親流著淚將自己的孩子的骨頭掰斷,再用紗布纏好。
雖然在那個年代,一家人為了活命,賣掉自己的親生骨肉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當地革命隊伍的號召和感染下,年紀尚幼的陶萬榮,心中早已萌生了反抗意識和革命思想。
1927年11月13日,湖北黃安、麻城三萬餘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戰士發動黃麻起義。陶萬榮的父親和姑父全部都加入到當地的武裝部隊,投入到革命事業之中。在雙方交戰過程中,姑父被敵方用長槍穿透心臟,當場戰死,父親雖僥倖逃過一劫但也受了輕傷。
親人的離世和自身悽慘的身世,讓陶萬榮再也坐不住了。她決心要將自己的命運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要憑藉自身的努力打破封建的禁錮,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淪落為他人的附屬品。陶萬榮決心要救姐姐於水火之中,讓她清醒地明白自己所處的困境。
當天夜裡,陶萬榮同姐姐進行了一番悉心的交談,誰知兩人一拍即合,當即取下裹腳布丟進灶膛中,次日,姐妹二人挽手前往當地的徵兵處,申請參加革命。
十一歲的陶萬榮雖然年幼,但做事沉著冷靜,頗有成年人的沉穩勁兒。組織專程派遣黨內的知識分子教她讀書認字,並有意識地培養她的偵察能力。1929年,陶萬榮在山中夥伴們嬉戲遊玩時無意間聽到敵方的作戰計劃,循著聲音望去,果不其然地發現敵軍的隱匿窩點。
陶萬榮朝著身後的小夥伴們擺了擺手,小聲告訴他們馬上離開這裡。她自己卻順著荒草悄悄的匍匐過去,仔細的偵察敵方的情況,記在腦海中。
憑藉著陶萬榮提供的線索,我軍戰士們將這群國民黨右派分子們打得潰不成軍。組織為了表彰陶萬榮,特地將她任命為乘馬區兒童團團長。稍後,陶萬榮在黨內同志的舉薦下順利進入共青團,成為一名光榮的共青團員。在組織建立電報站時,以細心大膽著稱的陶萬榮被組織一眼相中,經過短暫的電報收發培訓後,成為一名黨內報務人員。
儘管報務工作單調而辛苦,但陶萬榮始終秉持著心中的那份虔誠。陶萬榮知道,她現在能夠將自己的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離不開我黨的領導和戰士們的努力。然而,不久之後,家中卻接連傳來噩耗,她的父親、哥哥、姐姐接連在戰爭中被殘忍地殺害,偌大的家中只剩下自己的母親一人。
屋漏偏逢連夜雨,1932年12月,第四次“反圍剿”的失利導致紅四方面軍被迫放棄鄂豫皖向西轉移,陶萬榮還沒來得及回家探望母親,便跟隨隊伍踏上了漫漫行軍路。
為了補充和壯大武裝隊伍,讓革命理念深入人心,組織在川陝地區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宣傳活動,積極鼓勵當地的群眾參與到革命隊伍之中,用鋼槍和熱血為國家闖出一片天。
活潑開朗的陶萬榮憑藉著嘹亮的嗓音和接地氣的宣傳口號,讓整個宣傳工作進展得異常順利。組織也因此將她任命為紅四方面軍宣傳隊長。
群山環繞的川北地區受地形和氣候所限農業發展十分吃力,交通運輸也處處受限,因而經濟發展緩慢,富裕程度遠不及成都平原地區。
然而當地的男人普遍抽大煙,每天在床上一躺,拿著煙槍一抽一天。在大煙的荼毒下,他們很快就喪失了勞動能力,不但不幹活,稍有不順便對家中的女人和孩子又打又罵。
陶萬榮針對當地的特殊情況,特地創作了通俗戲曲《勸郎回頭》,用以勸誡當地那些抽大煙不思進取的男人。全曲用詞通俗易懂,搭配著陶萬榮嘹亮的嗓音,使之更有感染力,很快便傳遍了整個川北地區。
為了煽動人民情緒,宣傳中國思想,陶萬榮趁熱打鐵寫下《成立川陝蘇維埃》之歌,歌詞中有這樣一句"要吃巴山飯,婆娘打前站"。這句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當地大批有志女性的心,她們紛紛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參軍報國,為國家的解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陶萬榮用音樂的力量,征服了在川北一帶的人民,也將自己的名號在當地正式打響。組織考慮到她在當地婦女心中的地位,便委託她在當地組建紅軍第一個婦女獨立營。
接到上級指示的陶萬榮顯得有些為難,此時的她不過是一個十七歲的小姑娘,不過是寫了幾首膾炙人口的歌,為當地簡單傳播了一下共產主義思想,怎麼能擔當組織營團的任務呢?更何況從未正面上過戰場的她,怎麼能當得好營長,帶的好兵呢?
徐向前將軍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先是耐心地開導鼓勵她,而後將自己多年來的領導經驗毫無保留的全部教授給陶萬榮。組織為了讓陶萬榮更好的熟悉如何領兵作戰,指揮將士,專程將我黨領導人曾山的妹妹曾廣瀾調配到她的麾下擔任教導員。我國著名的開國上將秦基偉,更是親自到婦女營擔任教官一職。
在婦女營裡,這些女兵的訓練課程和訓練強度與其他營的男兵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戰爭並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對你有任何的憐憫。
這些姑娘們大都是第一次接觸到鋼槍和子彈,但她們並沒有流露出一絲的怯懦,而是堅毅而勇敢地接受這些磨礪。在訓練過程中,陶萬榮時常同秦基偉各帶一隊互相攻防,用以訓練自己的軍事領導能力。
1934年5月,陶萬榮奉命帶領婦女營的戰士在通江縣鷹龍山運輸軍糧。陶萬榮騎著戰馬走在隊伍正前方,警惕的偵察周圍環境,因為不久前這裡剛剛結束一場戰役,搞不好,草叢裡會有潛伏潰逃的敵軍。
突然,前方出現了一支奇怪的隊伍,他們的身上雖然穿著我軍的制服,但他們無論是神態還是走動散漫的態度,都與我軍截然相反。謹慎起見,陶萬榮下令讓戰士們將手中的糧食迅速隱藏在樹林中,其餘人全部臥倒,偵察敵情。
陶萬榮死死的盯著這支隊伍,只見那領頭的將士不緊不慢的從懷裡摸出一根大煙槍,旁若無人的抽了起來。她立即反應過來,這是被擊潰的川軍。在當地,川軍有一個外號,名叫“雙槍兵”,因為只要不打仗,這群兵就開始抽大煙。
陶萬榮潛伏在草叢裡一動不動,內心卻在盤算著敵我的勝利。婦女營雖然號稱為營,但除了陶萬榮和幾名幹部外,其餘的戰士手裡根本就沒有配備槍。冒然開戰恐怕凶多吉少,更何況現在還肩負著運送戰略物資的重任。
一場戰爭,比起武器裝備,環境和狀態同樣重要,陶萬榮像一隻獵鷹,她匍匐在草叢裡耐心地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當川軍的戰士都放下鋼槍,拿起大煙自我陶醉的時候,陶萬榮一聲喝下,戰士們如下山的猛虎一般,一窩蜂地向山下衝去。
麻痺在大煙之中吹雲吐霧的川軍萬萬沒想到,他們即使穿著紅軍的衣服仍然會被識破。陶萬榮稍作瞄準砰砰兩槍,迅速撂倒了兩名川軍,其餘的川軍見狀紛紛丟下武器,跪地求饒。
此戰,婦女營一舉收繳八百多支槍和數萬發子彈,不但得到了紅四方面軍總部的表揚,還被部隊的內部雜誌進行採訪報道。戰地記者將陶萬榮的事蹟稍加潤色,寫了一篇名為“一連娘子軍繳一團白匪槍”的戰地故事。隨著故事的傳播,川陝根據地大批受封建壓迫的婦女積極投身到紅軍隊伍之中。
1935年3月末,紅四方面軍放棄了川陝根據地,踏上漫漫長征路,並於1935年6月在懋功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為了慶祝會師成功,鼓舞戰士們計程車氣,紅軍總部決定在空地舉辦聯歡會。
作為曾經宣傳隊骨幹的陶萬榮,她當仁不讓地為廣大官兵演唱了一首《紅軍會師歌》,嘹亮的嗓音和真切的感情令在場的所有人莫不動容。
演出結束後,偉人等人來到後臺慰問演出人員,徐向前看到陶萬榮後,熱情地向偉人介紹陶萬榮的光輝事蹟。偉人聽聞這些英雄事蹟後,對這個古靈精怪的小丫頭讚不絕口。
陶萬榮熱情地邀請偉人到自己家中吃飯,並親手為偉人做了湖北的特色美食。她知道偉人是湖南人嗜辣如命,特地在做飯時多加了一把辣椒。在飯桌上,兩個人交談甚歡,偉人對她做飯的手藝讚不絕口,並親切地稱呼她為“黃毛丫頭”。
然而,婦女營接下來的路並不順利,雖然已經實現了兩大方面軍主力的會師。但紅四方面軍出於對四川的執念,執意南下,經過為期一年的苦戰,依舊難以深入敵營,開啟攻勢。萬般無奈下,紅四方面軍決定在與紅二、六軍團會師後北上。
然而,陶萬榮還沒來得及同紅一方面軍會師,便接到總司令部的西征命令。包括婦女團在內的兩萬餘名紅軍戰士正式踏上了西征新疆的道路。戈壁大漠的風沙常常將天空染的灰黃,一年四季的大風裹挾著砂石狠狠地劃在面板上。
由於資訊閉塞,當地的百姓根本不瞭解什麼叫革命,更不用提什麼共產主義思想。在青海甘肅一帶的馬家軍,巧妙地利用地形和騎兵戰術,更是讓我軍蒙受異常慘痛的損失。
1937年3月14日,倖存的紅軍戰士們在石窩山召開最後一次會議。陶萬榮奉命指揮著婦女團的三百餘人,阻擊敵軍,掩護主力部隊突圍。阻擊敵軍的任務聽起來簡單,但一旦主力部隊成功突圍,她們便會成為敵軍的活靶子,要想活下來,無異於天方夜譚。
陶萬榮看著主力部隊順利突圍後,大喝一聲,對著身後的戰士說:“前方有陡崖,要想活命,只能賭一把了。”陶萬榮將綁腿拆下,撕成繩子,一端綁在樹下,一端綁在腰間,一點點往山崖下爬去。她手下的將士們紛紛效仿她的做法,向山崖下逃命。
馬家軍素來以騎兵技術精湛而聞名,然而馬兒有個致命的弱點,對於過陡的山崖它是無法奈何的,馬家軍們只能站在崖邊無可奈何的幹跺腳。與此同時,爬下陡崖的陶萬榮暫時逃過一劫。
夜幕降臨,失去了太陽的照耀,祁連山溫度很快降到零下20攝氏度,衣著單薄的戰士們只得生火取暖。然而就是這叢火,將她們一行人的位置直接暴露在馬家騎兵的巡視範圍內,陶萬榮等人也因而不幸被俘。
兇殘的馬家軍把這群女紅軍戰士押入牢中,企圖嚴刑逼供,套出黨內機密。這些英勇的女紅軍戰士咬緊牙關,守口如瓶,不但絲毫不曾透露,反而厲聲斥責馬家軍的醜惡行為。被戳到痛處的馬家軍,殘忍的將這些年輕的戰士們盡數殺害。
馬家軍的頭目馬步芳發現陶萬榮是紅軍的幹部,便將其押送到南京的反省院。在獄中,她受到種種非人的折磨。直到1937年,國共統一戰線共同合作抗日,陶萬榮才得以被釋放。周總理和葉元帥,看著淚流滿面的陶萬榮,問她是否想回老家,陶萬榮搖了搖頭說:“我要去延安為革命做貢獻。”
在延安,陶萬榮見到了昔日的老領導和戰友,也遇到了愛情。她與牟子芳相識,並快速墜入愛河,共同孕育一子。考慮到時局的變化,組織將他們夫妻二人調往山東組織革命工作。或許是命運再度給他們開了一個玩笑,1942年11月牟子芳在沂水縣對古山激戰中壯烈犧牲,兩人唯一的孩子也被迫送人。
1945年抗戰勝利後,陶萬榮再度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跟隨大部隊來到東北,積極發展重工業,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1954年5月朱元帥和夫人康克清來東北做調研時,專程登門拜訪陶萬榮。1958年偉人出差大連時,更是專程繞路,點名要這位“黃毛丫頭”午飯,一同敘舊。
1995年12月31日,79歲的陶萬榮因病在大連去世。她留下了這樣的遺囑:“我兩手空空參加革命,清風兩袖離開世界。希望我的孩子們,能為黨多做工作。”
從被封建制度禁錮,被地主階級剝削,到將自己的命運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她邁著小腳,但卻走出了新中國程序的一大步,從兩手空空到兩袖清風,她用一生為我們詮釋了“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