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孫權的“神預言”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日後的蜀漢四相之一費禕,曾擔任蜀漢使臣,去跟江東的孫權聯絡感情啥的。孫權很關心諸葛亮北伐的情況,自然要詢問。
但當孫權得知諸葛亮,文賴楊儀,武仗魏延後,便藉著酒醉大笑道:“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 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總的意思就是,孫權非常鄙視魏延和楊儀,認為這倆都是小人,雖都有本事,卻全仗著有諸葛亮坐鎮。一旦諸葛亮去世,這兩人必會是蜀漢的禍害。
孫權這話對嗎?當然對了。果然諸葛亮一死,魏延和楊儀為了爭權,就鬥得不可開交。最終魏延被楊儀給殺掉了,不但三族被誅殺,且楊儀還腳踩著魏延頭顱,不可一世地大叫道:“庸奴!復能作惡不?”
這堪稱是為孫權的那句“神預言”,做出了完美的回應!
但孫權這句話,果真就百分之百正確嗎?未必!孫權雖預言準了結果,卻有些冤枉魏延了。從三國史料分析,楊儀被稱為小人,那是相當精準的。因為別管怎樣,魏延也是蜀漢的徵西大將軍,這地位就擺明了是“可殺而不可辱”。哪有把徵西大將軍頭顱踩在腳下的?這不是小人得志,忘乎所以是啥?
所以,也難怪楊儀帶軍回到蜀漢後,雖然他完成了諸葛亮臨終囑託,立下大功,卻根本不被劉禪重用。搞得楊儀最後說道:“早知道是這種結果,還不如當初帶兵去投降曹魏呢!”這既是一句找死的話,也再次證明了:楊儀才是真小人。
再來看魏延,他直至最後,也從沒想過背叛蜀漢,逃出蜀漢地界,而是帶著幾個親隨去了漢中,這才被馬岱帶著精兵追上,並隨後殺之。只可惜,馬岱斬殺魏延時,卻並沒有帶回魏延死前的遺言——當然魏延死前大喊三聲“誰敢殺我”,這是《三國演義》的虛構。
不過,從魏延至死不離開蜀漢來分析,他必然是做好了赴死的準備。所謂,死也死在曾經戰鬥和燃燒過的地方,這便是漢中!
當年正是劉備慧眼識人,捨棄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名將,破格提拔他為漢中太守,從此打開了魏延的上升空間。
因此魏延主動求死與漢中,誰能否認:這不是他在追憶先帝劉備,以示忠心呢?因此孫權說魏延也是小人,顯然是錯了——魏延是敗給了小人。
而若深究其原因,就在於面對小人時,這兩件不能做的事,魏延卻都做了一個遍,因此不但拉低了自己的層次,也導致了最終慘死。
二、面對小人,不能過分咄咄逼人
小人基本上都是“戲精”,這是常識。否則那不就成了光明磊落的君子了嗎?因此,面對小人時,若過分咄咄逼人了,那基本上就等於上了他們的圈套——魏延就是如此。
魏延是武人,性格太剛,說話不會拐彎抹角,更不會演戲,哪怕面對諸葛亮他都這樣。比如提出子午谷奇謀,遭否決後,魏延依然是一百個不服氣,沒事就發洩不滿:若丞相採取了我的方案,如今我們都在長安城裡“接著奏樂,接著舞了”,何至於如今這窘境。
諸葛亮理解他,知道魏延的性子,一笑了之。但楊儀卻是真小人,再加上他是丞相長使,諸葛亮身邊的人,就更感覺高人一等了,於是經常跟魏延發生衝突。
內部的衝突或矛盾,比的是嘴皮子,魏延指揮打仗沒問題,鬥嘴皮子他如何鬥得過楊儀?因此魏延是各種吃癟,於是一急眼就拔劍相向!
這一下魏延上當了,楊儀立刻秒變戲精,各種委屈哭訴,或找諸葛亮告狀,或尋求同僚安慰。其他人一瞅自然也都會向著楊儀了。畢竟,內部問題,哪能舞刀弄槍的?
這久而久之,魏延就成了孤家寡人,只要他跟楊儀有個啥爭執,人們就都習慣性地認為魏延理虧,霸道,盛氣凌人,太不像話了,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所以《三國志》載:(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諸葛亮去世,他跟楊儀都“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意思就是說:魏延和楊儀都上表給劉禪,言稱對方謀反。劉禪就問身邊人董允、蔣琬,到底誰謀反?這兩人如何能知道?只能按老思路、參考老情況分析:楊儀總受欺負,應該不會反,倒是魏延一貫囂張跋扈,咄咄逼人,他有可能。
也正是因有了這些事為鋪墊,楊儀才膽敢殺魏延,誅其三族,踩其頭顱等。
總論分析:小人的可怕,就在於其迷糊性(戲精)。若對其過分咄咄逼人了,就等於向他輸送彈藥,且還容易拉低自己的層次,最後吃虧的大機率是自己。
如魏延,他這套動不動就拔劍的做派,若在軍中有問題嗎?沒有!他是將軍,就該用刀劍說話。可一旦用在楊儀這裡,就完全成了咄咄逼人!
誰也不願意,被人用刀劍指著,自然就都倒向楊儀——哪怕有些人明知楊儀是小人,但兩權相害取其輕,魏延也會第一個被犧牲!所以才說,面對小人時,過分咄咄逼人這種事,絕不可做!
三、面對小人,不能輕易暴露真實意圖
何為小人?其實是相對的。對於楊儀來言,魏延何嘗不是他的小人呢?所以,小人便又產生了一個狹義的解釋:凡妨礙自己成功的人,便是小人!一旦是這種狹義的小人定義,那麼不能暴露自己意圖的這件事,就必須要做到了。
楊儀就做得比較合格,他的意圖就是取代諸葛亮,這也是為啥當他回到蜀漢後,發現蔣琬成了蜀漢二號人物,自己被擱置後,怒而說出“不如投降曹魏”這句話的原因。也就是說,楊儀臨死前,才暴露了意圖。
再看魏延,他完全不合格。諸葛亮還在呢,他就開始“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意思就是說,魏延要取代諸葛亮的意圖,就成了公開的秘密!因此,魏延根本就不是跟楊儀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同時面對許多“小人”。
比如費禕,諸葛亮死後,他受楊儀所託,去試探魏延的態度,為何回來後就跟楊儀合流,甩掉魏延,就急忙撤軍了?因為魏延又喊出了:丞相雖死了,還有我魏延啊,哪能因一人而廢家國大事!
這不是,“丞相屍骨未寒,你魏延就想搶班奪權是啥”,哪怕魏延根本沒這心思,真是為了蜀漢著想,也會被普遍解讀成這樣。
還如王平,他為何一嗓子就能喊散了魏延的手下?道理就在這!
自然也有馬岱,他為啥那麼心甘情願地聽楊儀差遣,在沒得到劉禪同意的情況下,就膽敢殺掉魏延?也是這個道理。
《三國演義》中,為了增加斬殺魏延的合法性,便安排了諸葛亮的臨終遺囑,結果導致了許多人都以為,是諸葛亮要殺魏延似的。但實則在正史中,諸葛亮對魏延那是相當愛護的。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發現,小人成堆出現時,千萬別悲憤認為,是世道如何了,實則是證明了自己犯下了大錯,做了不能做的事。此刻再被楊儀這樣的真小人,一鼓動,一扭曲,立馬就是激起了公憤。
總論分析:顯然魏延最終的慘死,其實就是這種情況,他最後是遭到了一群人的圍攻。那麼這一群人中,就都是小人嗎?未必吧!最起碼王平就不是!
所以才說,面對“小人”,不要輕易暴露真實意圖。畢竟,競爭無處不在,而小人也是相對的,對此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