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很多家族都是一脈相傳的。有的在古代是做官的,有的在古代是經商的,有的則在古代是讀書人。老一輩人都想把家譜找出來,翻看自己家的祖先都是怎樣的人,是大富大貴還是貧窮落後。
韓國有一個田氏家族,從古至今不管是在官場、商界還是文化界都名人輩出。可偏偏田氏的家族卻對中國河北省風正村非常感興趣?難道他們在古代和中國人有關係?還是說他們本來就是中國人?
一、家在中國
在韓國每到過年的時候,田氏家族的成員們都會相聚在一起,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春節。這讓很多鄰居們很好奇,比如他們除夕夜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從小就教小孩子們學毛筆字,過元宵節吃湯圓,以及門前貼對聯,很多鄰居韓國鄰居們感覺他們就是中國人。
有鄰居去田家串門的時候看到了田氏家族祖先的畫像,穿著明朝的官服,這足以說明,田氏家族的祖宗在中國明朝做過官。後來田氏族人告訴周圍的鄰居,早在300多年前,他們的祖先就是來自中國。
而居住在河北雞澤縣風正鄉的田氏族人則是他們同族親人,這段歷史是要從宋朝說起的,在南宋有一戶姓田的人家生了四個兒子,由於南宋末年,南宋軍隊經常和蒙古軍隊打仗,民不聊生。
田家父母已經養活不起兩個兒子了,於是便讓二兒子到河北雞澤縣風正鄉去居住。轉眼到了明朝,在風正鄉的田氏七代後人終於出現了兩位做官的,可以說是非常風光的,畢竟放眼整個風正鄉也沒有出現過做官的人。
尤其是田應粥做上了御史,可以說是朝廷中的重要官職。做官期間,田應粥做事認真,從不欺壓百姓,得到皇帝的重用。
而田應粥的弟弟田應揚更是不得了,做到了兵部尚書,那可是掌管著明朝軍權的人。田應揚身居高官但潔身自好,從沒有在他身上有過任何腐敗現象。再加上田應揚儘管手握兵權,在沒有皇帝的命令之下,他從沒有擅自調過一次兵。
皇帝見哥倆如此忠厚,便將他們生活的村子賜名“風正村”也就是風正鄉。明朝末年的時候,盜匪猖獗,土匪到處搶掠村莊,可唯獨不敢搶掠風正村,那是因為風正村出過兩個朝廷大員,其中一個還是兵部尚書,他們也怕惹惱了田應揚帶兵剿滅了他們。
風正村的村長希望田家日後還能再出現一位朝廷官員,好讓這個村子更加光彩一點。很遺憾,田應粥的後代沒有什麼傑出的人物,弟弟田應揚的兒子也就是一個貧民百姓,直到田應揚的孫子田好謙別村子裡的人看好。
因為田好謙從小就勤奮好學,而且非常有禮貌。不管是四書五經還是八股文他都倒背如流。過田好謙從小就有經商的頭腦,28歲就成為了商人,並且還和朝鮮有生意上的往來。1637年,田好謙親自到朝鮮去檢驗一批貨物,卻被朝鮮軍隊扣押了下來。
當時朝鮮的將軍本來是要殺他的,見他是來做生意的,又知書達理,便讓他留在朝鮮替他做事。恰巧那個時候正好趕上國內動盪不安,所以田好謙就暫時留在了朝鮮。後來田好謙也被朝鮮國王看中,便被留了下來任命為朝鮮官員。
田好謙在朝鮮娶妻生子,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他是一箇中國人,就在他的兒子還在為朝鮮人自豪的時候,田好謙便跟自己兒子說,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家在風正村。其實田好謙一直都想回到風正村去看看,但由於朝廷公務繁忙,直到死他也沒能回到家去。
二、回鄉祭祖
直到康熙年間,田好謙的第二個兒子田會一倒是有來到中國的條件,因為他將代表朝鮮出使中國。他臨走之前跪倒在父親田好謙的墓碑前說他終於可以回國代替父親尋找風正村了。
田會一先是和幾個清朝官員們提到過風正村,那幾個官員們也透過關係終於幫田會一找到了風正村。
後來才知道,風正村在清朝還出了舉人,田會一是想見見田氏家族的人。很可惜,舉人田思齊因給母親丁憂而不在京城。田會一便把父親田好謙的畫像以及親筆信交給了清朝官員們,讓他們一定要轉交給田思齊。
當田思齊回到京城後,看到畫像和親筆信後這才知道,在朝鮮還有同族的人,很可惜,田會一已經回朝鮮去了。不過田思齊還是把畫像和親筆信交給了族人,族人看到畫像和親筆信之後立刻把畫像掛在了靈牌前祭拜,並把田好謙寫和田會一寫進了家譜中。
不過很遺憾,田氏家族的人始終沒能見面,只是偶爾有書信來往。田好謙一脈的第二十世傳人田文這代才有了想要見面的機會。要知道,田文也是一個很有身份的人,他是韓國高麗海運株式會社的社長,他不希望自己的族人永遠無法相見。
三、造福鄉村
田文儘管做著海運工作,但是他一直相望著能和中國做生意,所以他拋棄了能得到給他帶來更大利潤的日本和新加坡的生意,只和中國海運做生意。
他的生意遍佈中國沿海城市,青島、天津、上海等地,在這期間,他積極地打聽田氏親人,直到04年,他帶著家族的幾個人到風正鄉祭祖。
當看到先人的畫像以及靈牌之後,田文激動地哭了起來,而在看到風正村田氏家族的人時更是久久不能忘懷。之後幾年中,風正村的幾個田氏族人去了韓國認親,受到了田文和他父親的熱情款待,在把田氏家譜拿給田文父親看後,田文的父親更是激動地落下了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