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有千萬座島嶼,但唯獨一座島,位於島外湖的湖外島,隱匿於山市之中,這就是我的住宅。”——康有為
改良運動失敗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的一百年,是我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有志之士愛國救國的探索史,這其中湧現出很多愛國救亡運動。
其中要從最屈辱的晚清時期說起了,可以說沒有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就沒有之後一系列的任人宰割和欺辱。
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我國踏上了一條賠不完的款、割不完的地之路,從此華夏大地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在國際上沒有任何話語權,只能一直被剝削和壓迫。
國內的青年學子看到祖國此情此景,頓時義憤填膺,一場以救亡圖存為主題的“公車上書”就此上演。
接下來,就是有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導的“維新變法”。
以康有為為主導的一派代表了當時推翻舊制度、舊思潮的改革創新派,而他們對抗的就是守舊的一派,提出了以資產階級改良為主的愛國運動。
但當時的大清王朝還是老太太說了算,改良運動在他們看來不是救國,而是損害他們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這場改良之路註定不是那麼簡單,而是危機重重。
所以,在太后的反對下,一幫子守舊派連續抵抗,這場改良運動剛剛進行了103天的時候,就此夭折。
變法的失敗標誌著大清的滅亡,自此光緒皇帝也被囚禁起來,而主導“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也慘遭殺害。
看著自己的手下一個個遭遇殺身之禍,康有為也只能找一個避身之處,不得不流落海外,他深知自己作為朝廷多年的大臣,得到光緒皇帝的重用,此次沒有大開殺戒,也是給他這張老臉網開一面。
流亡海外 過上奢靡生活
知難而退,他先後退到日本、加拿大、美國多地,在日本時他以保皇黨的身份出現,想要借用日本的勢力支援清朝復辟,成為一個十足的保皇黨。
後來,太后讓日方交出康有為,他不得不再次逃亡其他國家,這就來到了加拿大,在此期間成立了保皇黨,同時為了擴大影響力,再次遠渡到了大洋彼岸,藉助美國的影響力支援光緒復辟。
流落海外期間,他的生活花天酒地、紙醉金迷,先後娶了6個老婆,最難以啟齒的是他在62歲時,強迫貧寒老農將自己18歲的女兒嫁給了他,一個曾經積極進取的改良派淪落到“下三濫”之人。
他所有享受奢靡生活的花銷,都源於保皇黨的經費,而且他還假傳聖旨,藉助光緒帝對他的信任,宣稱自己有皇上的衣帶詔,藉機籠絡人心,號召華人和保皇派捐錢捐物。
誰也無法想象一個曾力求變法的創新人士,到頭來變成了“他自己不喜歡的那類人”——保守的支援帝制復辟的人。
斥巨資買下瑞典島嶼
而他的花銷不僅侷限於女人,還在歐洲斥巨資買下了一座島嶼。1904年,他輾轉多地後來到瑞典暫作停留。
一踏上這個號稱“北歐童話鎮”的土地,他就被這特別的異域風情所吸引,還曾為此地寫下了一篇遊記,其中沙秋巴等安靜祥和、遠離世俗之外的地區令他最心馳神往。
於是,他便有想要在此地買下島嶼居住修養的想法,據記載他當年耗費了150多萬,才買下了這座島嶼,還以自己的名字為島命名。
由於多年沒能回國,慈禧等人的態度又一直很強硬,他的回國之願暫時無望,為了緩減自己的思鄉之情,他把這裡建造成中式園林結構,島上的建築和屋裡的裝飾,全部清一色的中式風格打造。
這座島嶼距離市區有15公里左右,整個島上可以同時容納15個人居住,也不算太大,他將此島定位自己以後的養老休閒之地,能夠容納的下妻妾和僕人就滿足了。
從遠處眺望這座島嶼是看不清楚的,它被隱蔽在鬱鬱蔥蔥的白樺樹林裡,最裡面的一圈還被他請人種滿了杉樹,目的就是不被他人發現,不被世俗驚擾。
經過他的一手打造,這裡的確是個尋求清淨頤養、遠離紅塵喧囂的最佳之地,他的住所也由自己親筆題名“北海草堂”。
島嶼如今又歸屬於誰?
但是隨著國內政局形勢的不斷變化,1907年,他選擇回國而不得不離開了這座島嶼(事實上他只在這座島嶼上生活了三年時間),主人的離開意味著島嶼不再有人打理。
當年他一走,所有的傭人家僕也都跟著離開了,這座島嶼就被荒棄在那裡,直到他去世之後因為使用年限到期,又被瑞典政府收回到自己手中。
後來,這座島居住了不少華僑,成為了斯德哥爾摩有名的富人區,曾經這座與世隔絕的小島,現在由於不斷有人定居、生活而被開發,在此經營的商家也多了起來,變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
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座島嶼的建築以及房屋內的裝飾也完全大變了模樣,而康有為曾經自己設計的“北海草堂”也被淹沒在歷史的荒蕪中,記憶寥寥了。
之後,隨著光緒帝和太后的先後離世,他又有機會重出江湖,大肆宣傳自己的言論和主張,但是都無濟於事。
1913年,他在離開祖國15年後終於再次回到了這片土地上,已經歲數不小的他,還是沒有放棄自己支援復辟的想法。
正好趕上了辮子軍也支援保皇論,他們就進行合作,再一次把復辟一事鬧得沸沸揚揚。結果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還被段祺瑞驅逐到外地。
自此,他也斷了復辟的念想,一心一意和66個妻妾過安逸日子,到處遊玩,沒有再過問政事,直到10年後,他因食物中毒而去世。
如今,這座島直到現在依舊被大家稱作“康有為島”。
而這裡的建築雖然被腐蝕,也被改變,但是那段標誌著愛國人士,變法維新救國的歷史和功勳永遠被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