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東北野戰軍有12個縱隊,一個縱隊有多少兵力?什麼編制?
劇版《大決戰》的故事主線,講的就是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隨著《大決戰》劇情的推進,軍事術語“縱隊”屢屢被提及。比如,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挑大樑的就是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第4、11縱隊。
三大戰役,東北野戰軍就打了平津、遼瀋兩大戰役,可謂是居功甚偉。筆者就以東北野戰軍為切入點,給大家分析一下縱隊的編制級兵力配屬問題。
圖|《大決戰》東野司令員林彪劇照
縱隊是我軍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編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機動。早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之後,朱老總、陳老總就將參戰部隊縮編為縱隊,下轄3個步兵支隊、1個機炮大隊、1個特務大隊,共計800餘人。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也設定有縱隊編制。比如,中央縱隊、八路軍第一縱隊、決死一縱都是屬於這一情況。
圖|《大決戰》東北野戰軍劇照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逐漸成立了縱隊,相當於後來的軍。但是,縱隊的編制大小不一,或轄師旅或轄支隊。東北野戰軍12個縱隊,屬於主力野戰軍縱隊,其他野戰軍也是採用了縱隊編制。
圖|《大決戰》華東野戰軍劇照
縱隊的編制問題很好理解,兵力多少是個麻煩事。華東野戰軍整體實力與東北野戰軍旗鼓相當,在淮海戰役前各縱隊配屬兵力如下:
一縱(司令員葉飛):2.5萬人;
二縱(司令員韋國清):2.6萬人;
三縱(司令員孫繼先):2.7萬人;
四縱(司令員陶勇):2.3萬人;
六縱(司令員王必成):2.6萬人;
七縱(司令員成均):2.9萬人;
八縱(張仁初):2.6萬人;
九縱(司令員聶鳳智):3.1萬人;
十縱(司令員宋時輪):3萬人;
十一縱(司令員管文蔚):2.5萬人;
十二縱(司令員陳慶先):1.3萬人;
十三縱(司令員周志堅):2.7萬人。
透過華東野戰軍各縱隊兵力來看,九縱人數最多達3.1萬人,人數最少得十二縱才1.3萬人。由此可見,各縱隊兵力不一。東北野戰軍情況與之相似,各縱隊兵力相差很大。
圖|東北野戰軍遼瀋戰役前兵力
由上圖可知,遼瀋戰役前,東北野戰軍有12個野戰縱隊,共計44.78萬人,平均算下來一個縱隊人數在3.73萬人。這一平均資料,遠遠超過同時期華野兵力最多的九縱。
圖|東北野戰軍軍政主官
以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為例,組建於1947年8月以3個獨立師為基礎組建,下轄第19、第20、第21師,全縱隊2.1 萬餘人。而東野六縱,組建於1946年10月,下轄第16、第17、第18師,共2.3萬餘人。兩相對比,就能發現東野各個縱隊兵力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圖|38軍首任軍長李天佑上將
至於網上所說的四四制,在1948年11️月未整編之前,並沒有大規模採用。以東野第一縱隊為例,下設第1、2、3師,改稱38軍後,各軍依次改稱為112、113、114師,另將遼北獨立第10師劃歸38軍建制,改稱151師,才實行了四四制,兵力達到了近5萬人的規模。
圖|《大決戰》遼瀋戰役之塔山阻擊戰
東北野戰軍之所以在1948年11月改編,在於此時遼瀋戰役已經結束,東北全境得以解放,這才有精力奉中央軍委之命進行整編。同時期的華東野戰軍、華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西北野戰軍,並不具備東北野戰軍的條件。
圖|東北野戰軍
但是,好多人把這一特殊歷史節點給忽略了,一股腦的說東北野戰軍一個縱隊有四五萬人,甚至還有7萬餘人的說法,這是非常不嚴謹的。歸根到底,還是沒有關注到東北野戰軍已經早於其他野戰軍結束了縱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