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引領內地流行音樂的先鋒人物之一,田震一直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她用她那有質感、沙啞的嗓音,將《鏗鏘玫瑰》、《黃土高坡》這樣豪邁的歌曲唱遍全國,樹立了歌壇內無法複製的音樂標杆。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最初踏入歌壇的田震卻是以模仿鄧麗君甜美曲風而走紅的。
01
1966年,田震出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軍人,母親是一名獨唱員,她的嗓音和性格完美地遺傳了父母的優點。
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她很小就被寄養在農村的姑姑家,和姑姑姑父的感情勝過親生父母,她的童年是伴著漫山的小花和金黃的麥田度過的。
直到8歲那年,她被父母接回了身邊 ,但從小生活在農村的“瘋丫頭”在城市裡的生活並不快樂,無法適應這種生活的她徹夜難眠,於是開啟收音機聽歌睡覺。當她第一次聽到鄧麗君的歌聲時 ,內心像是得到了某種安慰,便從此喜歡上了音樂。
她曾說,自己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人,是鄧麗君讓她堅定了信念。
上世紀80年代初,“男學劉文正,女學鄧麗君”的風潮席捲流行音樂樂壇,剛出道的田震便也走上了模仿鄧麗君的路線,而且還有模有樣,很快就出了專輯,也靠著這個她在樂壇內小有名氣了一回。
但田震漸漸也知道,一個只會模仿的歌手是走不遠的。
幸運的是,1986年音樂人吳海剛帶著一首《最後的時刻》找到了她,在這首歌中,她找到了她聲音中最具個性的一部分。也是這首歌,奠定了她在歌壇的地位。
隨後,田震恰好趕上了歌壇颳起的“西北風”。她用她豪邁的嗓音陸續唱了《陝北1988》、《黃土高坡》等歌,成為“西北風”最廣為人知的代表性作品,田震也無心插柳的成為“西北風”的主將之一。
02
音樂上的造詣不容置疑,但田震率真的個性卻顯得和娛樂圈格格不入。
“怒摔話筒事件”讓她成為眾矢之的,也成了網傳她和那英不和的導火索!
2001年4月,在"中國流行歌曲榜"頒獎晚會上,田震因不滿頒獎活動中的不公正現象而當眾拒絕領獎,隨後放下話筒轉身離開。
這場典禮是圈內外備受認可的音樂盛事,無論含金量還是權威度都是很高的,一經直播便引起不小的轟動。
事情的起因是當時田震被票選為內地最受歡迎女歌手獎,以超5000張票數的成績力壓第二名的那英,但是在現場頒獎時卻只給了自己一個金曲,本來是自己的獎項卻給了那英。
氣急敗壞的田震便開始在臺上控訴主辦方的不公正,在她發言的過程中,主辦方曾三次關掉話筒音響,但是均在觀眾的聲援下被迫恢復。而主持人為了控制局面也數度試圖打斷她的發言,最後在她講完話後憤怒離場。
後來這件事被媒體大肆報道,稱田震“怒摔話筒”、“耍大牌”。而就在大家以為的一向火爆性子的那英也會負氣連著拒領時,她在領獎臺上哭訴的一句“也許我是最幸運的,但我不是最好的”,更是讓媒體大做文章拿兩人對比。
一時間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田震,兩人的惡交也就此開始。
隨後記者透過田震身邊的工作人員瞭解到事情的真相,當時主辦方打電話邀請田震參加頒獎典禮,由於她當時忙於演唱會便拒絕了邀請。
但頒獎典禮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領獎嘉賓如果不能到達現場領獎,那麼原本給她的獎項就要換人,改頒給後面能到場的歌手。
田震知道後便協調行程,在頒獎前一天晚上讓助理通知主辦方自己會到場。但這次她收到的結果卻是“你可不可以不來”這樣的回覆,於是便有了開始的那一幕。
後來有記者問田震是否不服那英領這個獎?得到的回答是對事不對人。
儘管這件事和雙方的關係都不大,但兩人“水火不容”的形勢在媒體的助推下還是愈演愈烈。
03
田震去哪兒了?
曾經追隨她的歌迷們,如今或許已年近半百。當年“怒摔話筒事件”之後,網傳田震的歌曲遭到廣播電臺禁播,但她還是受到廣大觀眾的力挺。
2001年7月,田震開始舉辦演唱會,成為了內地巡迴演唱會的第一人,僅首場濟南站便到場5.2萬人。火爆的巡演將田震推上了又一個事業高峰!
2003年,田震首登春晚演唱了一首《鏗鏘玫瑰》。
激勵人心的歌詞和朗朗上口的旋律,讓這首歌備受好評。後來更是被選中成為了中國女足在世界盃的主題曲!
就在事業進行得順風順水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痛不已的事情。她被查出患上血液病,一直在服藥治療。這個病在當時一度被傳為白血病,無法治癒,但被她澄清了。
後來父親的離世又讓她備受打擊,在醫生的建議下,她不得不告別自己心愛的唱歌事業安心養病。
在田震生病期間,她的丈夫張衛寧放棄了國內的工作,一直陪她出國治病養病。因為身體原因兩人多年來一直沒有孩子,但也絲毫不影響兩人的感情。
直到2013年10月,田震重新復出擔任了《我為歌狂》的主持人。節目中的她再度拿起話筒,演唱了多首自己的經典曲目,風采一如當年!
如今,田震也時不時會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生活。雖然舞臺表演屈指可數,但是能迴歸普通人的生活,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健康的身體,也不失為一種正確的選擇。
—END—
原創不易,請多多關注、點贊、評論
互動越多,更新越快哦!
【往期回顧】
韋唯:樂壇一姐如今現狀如何?3段矚目的感情,當紅時遠嫁國外
毛阿敏 | 富豪老公離世!留下萬億資產,揭開“大姐大”的悲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