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網路言論對1955年首批授銜時低授的幾個將領有頗多探討,其中探討最多的人就是已經是準兵團級的將領解方。這位志願軍的參謀長最後只獲得了少將軍銜。連彭德懷都忍不住調侃一二。
解方會外語,又是留學日本、真正的科班出身的將領,彭德懷司令員都曾稱讚他為“諸葛亮”,那為什麼解方的軍銜被評為少將呢?我們不妨來進行下分析。
解方少將
1955年評銜需要考慮和衡量的要素很多,軍官的出身、籍貫、資歷都得考慮在內,最重要的是實現平衡。除了人民軍隊傳統的幾個野戰軍系統外,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也有一些起義將領、原來國民黨軍隊出身的將領和活躍在隱秘戰線的將領、長期在海外工作的人等等。而這些非傳統系統的將領的授銜情況那就要酌情考慮了。
我們來看,解方的資歷。
解方是東北軍出身而且有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育背景的將領,他在1936年4月入黨,1941年來到延安任職。雖然來延安時間不長,但是他短時間內就擔任了旅參謀長的職務,起點極高。在抗戰後期、解放戰爭中,解方長期出任參謀長職務,曾經擔任過八路軍385旅參謀長、12兵團參謀長、40軍副軍長等職務。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方出任的是志願軍參謀長,協助司令員彭德懷的工作。
參謀長是制定作戰計劃,輔助軍事主官工作的角色,在職級上說,參謀長屬於副職,譬如說團參謀長則為副團級,師參謀長為副師級。但是,在一個軍事單位組織內部,參謀長的排位略低,是排在軍政主官、政治部主任之後的。比如說,在一個團內部,團長、政委是平級,其後的副團長、政治部主任的排位都比參謀長靠前一些。簡單來說,參謀長的角色很重要,但是在排位上又略低了一點。
萬毅中將
除了資歷深厚的軍事將領外,一般的在軍隊中長期擔任參謀長職務的將領,在後來授銜時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吃虧”。
舉例來說,河北鉅鹿人王蘊瑞上過高小,在參加紅軍後也擔任過師長,在抗日和解放戰爭中長期擔任參謀長職務,但在後來授銜時的軍銜為少將。黃埔一期出身的閻揆要,曾任西北野戰軍參謀長,後來在新中國建立初年擔任了西北軍區的參謀長。論職級來說,閻揆要是大軍區副職,是不是看起來是妥妥的上將?但是因為資歷原因,最後獲中將軍銜。
說完了參謀長這一職務的特殊情況後,我們再來看解方的資歷和出身問題。
1955年評銜情況很特殊,中央軍委總體的原則是德行在能力、職級之前,評估授銜時,資歷也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如果很善於打硬仗而且戰功不低的將領,如果屢次抗命,那評銜也不宜過高。而如果同樣擔任師長職務的將領,如果是老紅軍出身的師長在評銜時適當會比老八路出身的師長高一些。
這麼做也是為了做到儘量公平。因為在土地革命時期參加革命、經歷過長征的人,其革命決心和頑強意志是非一般人所能相比的,給他們高授是很正常的。
抗戰時期的呂正操
而解方入黨時已經處在1936年4月,此時處在了土地革命後期。他正式到延安在八路軍中任職時已經是1941年,資歷還是稍微缺乏了一點。
第三要考慮到軍事將領的出身背景。
解方是東北軍出身,和他出身背景接近的將領包括了呂正操、萬毅、郭維城、趙承金、於權伸等人。這其中的呂正操是開國上將,萬毅為開國中將,趙、於等人為開國少將。
呂正操是較早入黨,並在1937年率一個團在河北自立參加八路軍的將領,他長期擔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經歷了重重考驗,始終保持著革命初心。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呂正操已經是副兵團職的將領,擔任的是鐵道兵團副司令員。依照他的職級和資歷,授予他上將軍銜是毫無爭議的。
而且,當年在河北作戰期間,呂正操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指揮三四場戰鬥,在最艱苦的1941年時,他也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這樣的艱苦環境成長起來的將領,自然能獲得上將軍銜。
萬毅將軍參加八路軍的時間其實也很晚,但是有個問題是,萬毅在人民軍隊中是軍政主官角色,他是42軍最早的軍長,而且在新中國建立初期,他就是中南軍區軍政委員會委員、炮兵第一副司令員、志願軍炮兵司令員。論職級來說,獨當一面的軍事主官要比協助軍政主官的參謀長的排位靠前。所以,萬毅獲得了中將軍銜也是當之無愧的。
在兩位東北軍出身的將領已經獲得上將、中將軍銜的背景下,解方就不宜再被高授,於是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在1955年獲得了少將軍銜。
對比起來,同為東北軍出身但是沒有擔任過軍事主官而且參加革命時間較晚的解方,最後被授予了少將軍銜。雖說從職級角度來說,屬實偏低了一點,但這也是各種原因權衡後的最佳結果。
而且,解方少將在後來的任職中的級別並不低,他曾在總參謀部軍訓部擔任副部長,後來去了高等軍事學院擔任教育長、副院長,這對於科班出身的解方來說也可謂是“人盡其才”。
我想,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解方將軍肯定是不會在乎職級高低和軍銜高低的,他會兢兢業業做好革命工作,保持一個革命者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這也是一個老革命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