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樓市,處於“左右搖擺”的階段,市場上各個主體都表現得不淡定,3個例子管中窺豹:
1、對於炒房客而言,不知道該不該賣房。
表哥小李是一個資深炒房客,過去的2次房價升值浪潮中,他全部抓住。第一次是2009年前後,他在一線城市當一名廚師,雖然月薪只有幾千元,但是卻誤打誤撞地買到了一套升值快的房子,當初買到手10萬元,現在已經升值到了近500萬元;第二次是2012年,在房產普漲的前夕,小李恰巧回到二線城市常住地的工作,身為廚師的他,感覺在哪裡都能生存,在二線城市一家五星級酒店擔任廚師長,薪資雖然沒有一線城市高,但距離家很近,買了3套房子順便把家人全部接過來一起居住,隨後幾年便迎來了全國房產價格的普漲浪潮。
然而進入到2022年初,表哥小李表示不淡定了。房產稅呼之欲出,試點已經開始,房產稅是房產持有的直接成本項;與此同時房子的自然增值幅度越來越小,社科院預測2022年普漲在-3%至3%之間,幾乎等於零增值。這讓手握4套房的表哥感覺無所適從,想要把房子賣掉,但又於心不忍。
2、對於無房人來說,不知道是否該出手。
同事李浩是一位剛需,手中一套房子都沒有,最近3年,李浩明顯感覺到了來自“多方的壓力”,一方面他談了一個女朋友,丈母孃明裡暗裡在告訴李浩一個道理,娶媳婦可以,但必須要擁有一套房子;另一方面二線城市的房價始終面臨著上升的可能性,城市外來人口逐年增多的情況下,買房越晚難度可能越大。
不過,2021年至2022年,原本打算買房的李浩,同樣有所擔心,因為房地產沉浮不定,開發商打折促銷不斷,今天買房200萬元,30天之後就可能折價到150萬元,隨著“約束降價”的城市數越來越多,李浩也隨之感覺到買房選擇越來越尷尬:既想買房,但又擔心成為了接盤者。
3、對於開發商而言,“內卷”之勢愈演愈烈。
指聞君認識一位本土開發商總經理王先生,2021年之後(尤其是三根紅線開啟後),這名開發商說自己的企業陷入到了3難的境地:一方面銀行對樓市貸款的支援力度減弱了,這就導致長期以來依靠高融資生存的企業舉步維艱,手中還有大量債務到期、新融資又無法獲取,賬面可用資本快速減少;
另一方面銷售不暢也是一個新問題,調控收緊後,市場上購房者們紛紛隱遁了,炒房客消失之後,剛需族也處於普遍觀望的態度,沒有購房者,建成的房子就難以完成回款;最後是打折促銷,2021年整個房市掀起了“促銷內卷潮”,你打折90%,我就敢打折80%,還有不少房子直接送車位、送5年物業費。這些動作,讓本土資金實力弱的小房企“兩難”,不跟進的話,新房擱在手裡,跟進促銷的話,只會白白浪費利潤。
4、對於地方城市來說,也有所顧忌。
2020年至2021年,全球都遭遇到了黑天鵝的侵襲,在排名前20的國家中,超過90%以上的國家GDP出現了收縮的態勢,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無一不出現倒退的情況。
為了提振經濟、持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紛紛拿出了殺手鐧:釋放貨幣。2021年之後,全球89%的國家房地產在飛舞,均漲15%左右,韓國首爾的房子在去年一年裡增長15%-20%。
面對黑天鵝的侵襲,各大城市也想盡辦法“突圍”,甚至有專家不斷提出“可以重拾房地產這個發動機,一旦房地產執行起來,各行各業都會繁榮”。
對於城市來說,這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如果選擇重啟房產,那麼將繼續過去的“輝煌”,這一點毫無疑問,房地產這臺“發動機”並非浪得虛名。然而凡事過猶不及,房價收入比已經遠超國際合理水平,普通人不吃不喝40年才能買得起房子,在雙迴圈的消費格局下,內需提振成為了關鍵一環,如果繼續讓房地產吸納過多的新增消費需求,那必然不符合雙迴圈擴大內需的初衷。
在“左右兩股風”的吹動下,2022年之後房產走向何方?風向變了,3次喊話樓市,央行已經出手,高層做出選擇了。
一、定位:三次喊話樓市,保房產還是實體經濟?
12月11日,國家統計局的局長寧吉喆在談到房地產的時候,說到,“房地產依然是支柱產業,住房的購買是居民消費(的一部分)。”隨後2天的12月23日,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同樣表達出了類似的觀點,鄭新立指出,即便在發達國家,房地產依然拉動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我國距離發達國家(消費和發展水平)有距離,房地產會是支柱產業。12月29日,央媒之一的《經濟日報》發文表示,我國依然處於快速城市化階段,現在城市化率63.89%,今後每年有1100萬人進城,這些人是房地產的購房需求增加,房產關乎到百姓安居、幸福生活,所以支柱產業地位不會改變。
以上三次談話,恰逢2021年末,也是對2022年的房產定位。三大關鍵部門的負責人無一例外地認為“房產依舊是支柱”,舉足輕重。不難理解,房地產的發展關乎著上下游50個產業的增速,同時影響著200多個原材料行業的興衰,所以說“徹底擺脫房地產”顯然行不通。房產對GDP貢獻度超過10%(一旦貢獻比達到5%就是支柱性的行業了)。
二、限定:央行出手了,高層已經做出明確。
如果說,看完上邊“三次喊話”,你就興奮地認為,2022年房地產或“快速回暖”,這未免有些斷章取義了。一方面“房產支柱”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存在,即便是在發展實體的情況下,也不可忽視了“最大的消費市場——購房消費”;另一方面也不可能“過度依賴房產”,過去20年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經濟的發展需要綜合平衡,資金和資源過度流向某個行業,那就可能炒高行業價格,導致其他行業血液減少,出現收縮。
曹德旺直言不諱地批評房地產,曹德旺說房地產其實就是一堆水泥磚頭,沒有任何價值,現在的高F價都是炒作出來的,過去10多年裡,很多本應流向實體企業的資金與資源流向了房地產,所以“富了房產,窮了實體”。故而曹德旺才多次提出,不要炒房、租房甚至比買房更划算。
所以,今後究竟是保樓市還是實體經濟呢?高層的態度很明顯:一方面要提倡“穩健”的房市發展,另一方面要“適可而止”。央行的行動已經彰顯了這一點:LPR不平衡變化。
央行LPR變化傳遞訊號!新一輪LPR保價中,1年期的LPR價格為3.8%,5年期以上的LPR為4.65%,長期的未變,1年期的下滑0.05個百分點。意圖很明顯,房貸利率不會有多大變化,但是對實體的支援力度在加強。
所以,2022年樓市究竟如何?這下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