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入GSX-R150已經三年多,這幾年陸陸續續改了不少東西,什麼快排啊、頭罩啊、總泵啊、下整流罩啊樣樣都來,但就在改了全封式下整流罩之後,我終於發現了能讓全車線條變得「完美」的關鍵……,也就是本文的主角「下補強搖臂」。
(本文來自臺灣車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摩托車輛的後搖臂種類、效能、駕控常識。)
常見搖臂形式
在進入本文主題之前,先來科普一下常見的幾種搖臂,以及他們各自的特點。
最常見也最普通的管型搖臂
全世界最常見的搖臂形式,就是直接拿一段管材(方管、圓管都屬此類),加上搖臂套管與尾端連線輪軸的結構製成,特色是製造快速、成本低廉,透過管材的厚薄以及區域性補強,就可以對應各排量車款的需求,由於設計上並未針對性能面做調整,因此常運用在大多數中低價位的車款上。
剛性更高的鑄造搖臂
隨著輪胎、懸掛的科技發展,傳統的方管、圓管搖臂已經無法應付越來越高的過彎強度,為了改善後端路感,車廠開始嘗試將模造零件透過焊接製成造型各異的搖臂,由於擺脫了管材的造型限制,加上計算機模擬技術越來越發達,工程師可以將搖「臂」的左右造型做成不對稱的樣子,而且同時能維持住左右剛性一致的特性。
尊絕不凡單搖臂
說到單搖臂,箇中翹楚當然是尊爵不凡的義大利精品 DUCATI 莫屬(其實很多家都有,只是 DUCATI 特別有名,故以此舉例),單搖臂起初是為了比賽時方便快速換胎而設計,例如車友比較熟悉的 NSR250、RVF750、VFR400 等等,都是因為賽事需求採用單搖臂的車型,但是當年計算機輔助開發幫助有限,剛性分佈並不均勻,所以會有「極限狀態下,左右彎的路感有著微妙差異」的狀況。
而現代車廠已經有能力將單搖臂做的非常紮實,計算機模擬的準確性也不可同日而語,路感不平衡的問題在現代工業技術下已經不復存在,而近代賽車上的快速拆換系統已經相當成熟,就算不用單搖臂也可以快速換裝輪轂,因此現在車款採用單搖臂的理由,多是車廠用來炫耀工藝實力以及區分車款等級,與既往採用單搖臂的理由有些不同。
剛性不足的解決辦法:補強!
正如前面所提及,方管搖臂的特色就是便宜好製造,但效能表現就相對有限,如果想讓車上的搖臂有更高的鋼性,就必須將補強構件與原廠搖臂本體焊接在一起,使結構更加穩固,而專精於賽道改裝的改裝品牌透過置換管材,生產出同時具備輕量化、高剛性的改裝搖臂,經過補強的搖臂通常能使後端路感大幅改善,避震器的做動也會更加精準,是提升車輛彎道效能不可或缺的改裝專案。
下補強搖臂
過去有段不短的時間,玩小排量檔車的族群變小,追求車輛效能的騎士又紛紛升級,因此專營檔車改裝的品牌多少受到影響,例如同時期廣受歡迎的「精銳」、「吉他」等等廠商,都逐漸淡出改裝市場,而 BLACKSMITH 是少數還有在生產改裝搖臂,而且持續更新產品陣容的本土改裝品牌,這次要裝上我的小阿魯的,就是由 BLACKSMITH 推出的下補強搖臂。
BLACKSMITH 的老闆認為,普通的方管搖臂長得實在太普通,要帥就要帥到底,就算重量增加、鋼性過剩也無所謂,要當帥哥就會有所犧牲,因此特別設計了肉厚十足的下補強構件,一口氣將普通的方管搖臂升級成帥氣度直達雲霄的「下補強搖臂」,而犧牲的就是售價與重量,由於構件是用 CNC 加工製品,因此價位很難往下壓,加上補強構件肉厚較厚的緣故,重量比 BLACKSMITH 推出的一般版本的鋁合金搖臂略重一些。
這款下補強搖臂算是「為帥不顧一切」的偏執之作,以過去的經驗來說,就算不做下補強構件,鋁合金的方管搖臂其實就已經可以應付大多數騎士的需求,不論跑山或下賽道,都能大幅改善小阿魯後端的路感,但是對 BLACKSMITH 來說,「快慢是騎士的問題,而帥不帥則是搖臂的事情」。
除了下補強設計之外,BLACKSMITH 也在一些配件上下足功夫,例如畫面中的競技用快速調煉設計,只要配合專用的輪軸心,技師就可以快速將煉條調整到定位,而下補強構件上也預先做好了起車釘的鎖點,可說是相當實用。
實際裝車!
由於小阿魯的搖臂軸心被外觀殼件蓋住,因此想把搖臂弄下來就得把全車車殼給拆下來。
接著就可以拆除搖臂軸心啦!卸除螺帽之後就可以由左側將軸心抽出,接著卸除多連桿下端的螺絲即可將搖臂取下。
將原車上的搖臂套筒移植到新搖臂上之後就完成了 70% 的組裝作業,不過施工時遇到一個小問題,由於下補強搖臂的結構特性,必須要將煉條拆開繞過構件才能安裝,因此這次施工花了不少時間將鏈條拆開重鉚,算是意外插曲。
而這邊之所以要先進行假組,就是為了確保下補強構件不會與車上其他零件互相干涉,而假組上車後我們發現這組搖臂會跟 om 改裝管中段干涉,在搖臂的擺動行程內會互相摩擦,搖臂無法正常做動,因此必須調整。
由於搖臂沒有調整空間,因此技師將頭段螺絲、中段管束、尾段吊架鎖點放鬆,勉強讓中段稍微遠離搖臂,不過實際上也只閃過 2mm,左右,後續還要再觀察是否會有干涉狀況,由於原廠製造公差或改裝品設計的關係,零件互相干涉的狀況相當常見,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改裝品真的是兜一兜就可以裝上車,實際裝上車是要經過很多調整的!
經過調整之後就可以把剩下的零件裝上車啦!單看搖臂已經很帥了,沒想到裝上車之後更是辣得讓人無法直視,這真的是我的車嗎?也太帥了吧!
雖然 GSX-R150 跟廠車 GSX-RR 是完全不同次元的車,但是一想到愛車跟廠車看起來有個 0.3% 相似,心情就很好啊!
原廠搖臂究竟有多重?
能夠一口氣湊齊三支搖臂的機會相當難得,就來比較一下重量吧!首先是原廠搖臂(無軸承、搖臂套管,只安裝後輪軸心),重量為 5.5 公斤左右,加上套管跟軸承等重量應會有六公斤左右。
再來則是車上原來安裝的改裝搖臂(只有一顆軸承、沒有搖臂套管,有安裝後輪軸心)重量為 3.3 公斤,把套管跟培林重加回去的話,重量估計會有 3.7~3.8 公斤間,與原廠搖臂相比減重超過兩公斤,後端的路感變得更輕盈,避震器的反應也更加迅速。
新增了下補強結構的新改裝搖臂(有安裝軸承、搖臂套管,沒有後輪軸心)重 4.1 公斤,把忘記裝上的軸心重量(416g)也加進去的話,總重來到 4.6 公斤左右,與基本版的方管鋁合金搖臂相比,剛性大大上升,總重卻增加不到一公斤,可說是非常划算。
分項排名
重量、價格、剛性表現排名等等一目瞭然,但綜合表現考驗的是搖臂的均衡性,下補強搖臂的剛性相當突出,再考慮到做動特性與騎乘表現提升的幅度,在綜合評價一項取得第一名實至名歸,而一般版鋁合金搖臂雖然做動表現最輕盈,但後避震的調整會變得相對困難,但無論如何騎乘表現都比原廠搖臂來得更好。
(價格為臺幣)
變形更少,迴旋性更好!
裝上新搖臂之後趁著好天氣上山測試騎乘感的差異,要說下補強搖臂與原廠搖臂、基本版的方管改裝搖臂有何不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變硬了」,原廠搖臂因為使用鐵質管材,適度的變形量能提供相當穩定的路感,但是因為搖臂較重的關係,搖臂擺動的速度較慢,在快速翻彎的過程中常會覺得後端反應跟不上,而基本版的鋁合金搖臂重量幾乎只有原廠搖臂的一半,大幅改善了後端追隨性的問題,但是避震器的反應也變得相對敏感,在調整上需較費心思。
新的下補強搖臂在做動速度、穩定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搖臂的做動表現介於原廠與鋁合金搖臂兩者之間,而補強構件帶來的高剛性,讓搖臂受力變形的幅度比起原車上的鋁合金方管搖臂更少,在轉向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車輛的迴旋性更勝以往,開油出彎時也能感受到後端路感紮實度有所不同,過彎效能的提升相當有感!
剛性與帥度都超級過剩!
對,我知道我車上本來就是改裝搖臂了!
對,我知道這隻新的下補強搖臂還比原來的重!
對,我知道我根本沒有那麼高鋼性的需求!
用不到也沒關係!正如過去分享的改車文章中一再提及的,只要改裝不會危及他人性命安全,愛改什麼就改什麼,而這次選擇下補強搖臂,對我來說最主要的理由當然是使車底線條更加完整,效能表現的提升則是意料之外的附加優勢,如果能讓我每一次看到自己的愛車都像熱戀新婚,那就是最值得的改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