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秋意正濃,不覺之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中秋”一詞最早出自於《周禮》一書,在我國古時曆法中,秋季有“孟、仲、季”三個月,農曆八月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恰巧又在仲月的正中,便有了“中秋節”一詞,相比於其它月份,八月十五的月亮如玉盤似珍珠,當人們仰望這朗朗明月時,自然會期盼與家人團聚,因此中秋節在民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佳節,除賞月之外,家家戶戶都會吃月餅,月餅最初是祭月時的祭品,在北宋時期,流行於宮廷之中,當時人們稱它為“小餅”或“月團”,後來流傳到了民間,再加上月餅模樣逐漸趨於圓形,便賦予了團圓的美好寓意,便稱為“月餅”,但古時的月餅都是老百姓自己製作的,由於沒有固定的模具,有時做出來的月餅不圓,在古人看來月餅不圓的是不能吃的,吃了寓意家人不能團圓,生活不美滿。
中秋除了要吃月餅外,有些地方還會打粑、吃鴨子、點桔燈等等,老北京人過中秋時,還會請“兔兒爺”,即嫦娥仙子身邊的玉兔,傳說玉兔會化身為仙女,下凡消除瘟疫、造福百姓,除此之外民間還有不少有關中秋的風俗傳說,明日中秋,下面這幾件大事要知道,老傳統有講究,做好後諸事順利,家人平安。
中秋節——吃3樣
1、南瓜
民間有“八月半吃南瓜”的習俗,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民間許多人家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吃南瓜。此時正值中秋,南瓜金黃誘人,味道醇香,而吃南瓜寓意家人團圓健康、生活紅火,不過中秋節為何有吃南瓜的習俗呢?
相傳南瓜出自於南山,而南山在古人看來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古時常說“壽比南山不老松”,而在這個“壽”文化發祥地長出來的瓜,自然也被賦予了“仙氣”, 古人相信吃了南瓜就可以延年益壽,八月十五前後正是南瓜成熟的季節,久而久之民間也就有了中秋吃南瓜的習俗。
2、芋頭
中秋節吃芋頭有著很多很好的寓意,如“吃芋頭、遇貴人”,傳說在中秋時節吃了芋頭,寓意出門能遇上貴人,辦事也會順順利利,所以一到中秋節,芋頭就成了不少家庭餐桌上必備的美味,圓圓的芋頭香甜軟糯,更寓意家庭美滿、團團圓圓,而芋頭和“餘頭”發音相似,再加上人們期望今後生活富餘,所以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就被延傳下來。
其實我國中秋吃芋頭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清乾隆《潮州府志》中有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傳說公元1279年,元兵攻入潮州百姓備受欺凌,百姓為了趕走元兵,便將蒸熟的芋頭供奉神明,在廣州話中“芋”與“胡”諧音,剝芋頭皮被百姓視為剝胡人皮,後來戰爭勝利,也就有了中秋拜芋頭、食芋頭的習俗,寓意辟邪消災,保佑家人安康。
3、田螺
“拜罷嫦娥斟月下,芋頭啖過又香螺”,中秋佳節除了吃芋頭外,民間不少地方還有吃炒田螺的習俗,農曆八月中秋前後,正是田螺豐收的季節,老百姓認為此時吃田螺有豐收之意,代表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田螺外形與眼睛相似,吃的時候田螺殼從頭到尾是相通的,因此中秋吃田螺又寓意眼睛“明如秋月”,雖是民間的舊俗,但如今不少家庭仍舊有中秋吃螺的習俗。
中秋節——做2事
1、祭月
中秋佳節,雲稀霧少、月光皎潔,而民間除了賞月之外,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儀式,在《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老百姓會設香案、擺供品,祭拜月神,這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也寄託了人們期盼月神庇護,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2、燃燈
我國許多地區有中秋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用竹條編制的燈籠掛於家中屋簷高處,民間稱為“樹中秋”或“豎中秋”,屋裡屋外明亮溫馨、熱鬧非凡,在古人看來,中秋佳節燈燃得好就會吸引財神,燈的位置越亮,就是家宅旺財招運的標誌,所以中秋就有了燃燈的風俗。
中秋節——忌一樣
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但在賞月之時,老傳統是不讓用手指月亮的,古人相信月亮上面有神明,如古代的月神嫦娥、太陰星君、吳剛、月亮帝等等,傳說月神能保佑百姓平安,如果在中秋節用手指月亮,即表示對月亮的不尊重,來年也就不會受到神靈的保佑。
——老井說——
古時的風俗禮儀較多,在現代人看來要去除糟粕,取其精華,但這些傳統習俗也是古人千百年來的經驗所得,能流傳至今也存在有一定的道理,能遵守的儘量不要觸犯為好,畢竟中秋佳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闔家團圓才能皆大歡喜,明日中秋,祝大家中秋快樂、萬事如意!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