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為了茶葉能否治病,能否養生,有沒有科學依據,有沒有資料報告來質疑我的理論,並且還會和我爭論茶的毒性與劑量的問題,並且以網路流行的話,拋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來說我耍流氓,以此說我霸道,只有我的茶是好的,其他茶都有毒性等等,這些話給我的感覺,彷彿一個沒有智商的人在歇斯底里,為什麼這麼說呢?
茶是喝的,喝的是什麼?心情?香氣?滋味?感覺?這些是什麼?如果按照醫學的角度,無論是西方還是中醫,它們都是成分,是成分就有作用,有作用就會與身體狀態有關係,不是麼?那麼反過來說,它到底有沒有治病養生的作用呢?這點大家是否應該理性考慮呢?另外,食物影響人的認知,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比如腸道問題可以引起性格變化,肝火旺人容易發火,這些都可以影響認知,氨基酸可以安神,這是茶葉的功能之一,茶多酚會讓人興奮,這是公認的,這些成分是否會在茶葉的浸出物中與芳香醇等物質發生反應,是否會有香氣,滋味的變化從而產生心情呢?
以上這些,作為高階審評來說,應該是基本常識,可偏偏很多自詡茶人的人不明白,也不信茶的作用效果,是智商還是哪裡出了問題呢?非要我說透,我是做解決方案的,需要茶來說明,沒感覺到作用與體感,那是水平問題,要資料,今天科學的資料都沒法說明檢測的茶=我們喝到的茶,科學的資料就是對的麼?
而我提供的是實時資料,也就是實時品質說明,至於誰信,怎麼信,我們需要用來說明事實,也就是在無接觸的情況下,證明我的技術是準確的,這樣才能提供事實資料對麼?那麼科學儀器又怎麼提供實時資料呢?我們就當茶葉通過了安全檢測,那麼在運輸,儲存年份的過程中,它們都沒問題麼?那也就是說,又要檢測了對麼?在運輸的過程中,茶葉堆放上下不一樣,溫差是很大的,所以您認為品質會一樣麼?那是否又要再次檢測呢?您認為這些認證對我們喝茶人來說,到底起到多少作用呢?
正確的方法是不是,應該自己辨認品質,對麼?而且最好是不透過品嚐,來辨認品質的,對麼?因為取樣不同,品質也不一定是相同的,對麼?那麼,無接觸看芽頭分品質技術是不是實時辨認呢?實時辨認的資料是不是更可靠呢?辨認出的品質是否更有說服力呢?透過品質有了說服力,那是不是更趨向科學研究的成分作用呢?這些都是邏輯推理的常識問題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那麼經常喝鹼性水的人,體質是不是鹼性?如果不能確認,我們再換個方法思考,農藥打多的土壤長出的食物,在大的機率下,您認為能不能吃呢?這是否能啟發您呢?所以每個人的體質一樣麼?日本核輻射後,周邊的海產品,都是新鮮的,能不能吃呢?那麼哪裡有體質不同的問題?只有相同的食物,不同的品質,造成了我們不同的體質,對麼?那麼,怎麼解決呢?這些不就是我的職業麼?我做的是普洱茶解決方案,教會大家喝茶,明白傳統,知道科學這一系列的理論麼?
作為“拋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來說,那麼拋開品質談劑量是什麼?我曾經說過,喝茶談劑量是個偽命題,因為,茶的質量越好,我們喝得越多,茶的質量越差,我們喝得少,這應該是常識。我們就拿水來說明,好的水喝一杯很快,可能還不過癮,差的水,喝兩口,喝不下,這不就是身體在說話麼?哪裡來的劑量問題?問題是,我們有很多人,為什麼沒這種“對”的感覺了呢?這裡有身體與食物品質的關係,也就是長期的食物問題干擾了我們,比如,麻木等等。舉個例子,問題茶喝了會舌頭麻,但是有更多的人,是感覺不到的,因為科技,讓我們電解質紊亂,是最常見的,長期以往會怎麼樣,我們自己也就明白了“體質不同”的說法是偽命題。而產品問題,有些產品做得“豔麗”,有了豔麗,放下戒心,這是人性,茶被做成這樣後,又有多少人能分清楚呢?
很多人,並不能在無接觸情況下辨認品質,又或者在品嚐後才能辨認品質,那麼,透過品嚐後,您認為您真的能辨認品質麼?真的確定麼?要談理論,有一堆說明,最常見的是,為什麼很多人喝我的茶沒味道呢?難道我存心給您喝差的茶?那麼,是不是沒味道的茶,就是好茶呢?如果說,拋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而拋開品質談劑量是什麼,從以上種種的條件,我得出了一個結論,由於無法得到真正的品質,我們其實是“無知”,對麼?
以上有很多疑問句,這些疑問可以讓每個人發散性思考,不束縛每個人的自由發揮,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好了,今天的話題就到這裡,歡迎小夥伴們來我這裡實踐,一起見證普洱茶的價值,我是仁易普洱茶,一個可以讓大家明明白白喝茶的自媒體,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