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和朋友聊天提起某款商品,手機購物App首頁隨即出現同類廣告;剛和家人商量打算去哪旅遊,某旅遊App馬上“奉上”該地最佳旅遊攻略……這種“聊啥來啥”的現象讓人們在接受“貼心”服務的同時越發感到疑惑:“怎麼就這麼準?難道是App在‘偷聽’我們聊天?”
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程祥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講,只要App獲得了訪問麥克風的許可權,它就可以在後臺執行並監聽使用者語音資訊,且在出現某些特定的關鍵詞時,進行記錄並上傳至自己的伺服器,伺服器再根據關鍵詞給使用者推送相關內容。”但程祥認為這種方式對商家來說風險很大,一旦涉及違規使用使用者資訊,App開發商將承擔嚴重的後果。
程祥分析,使用者有這種“被偷聽”的感覺,也可能是由於網際網路公司透過收集使用者位置資訊,對使用者進行“畫像”造成的。如何防止個人資訊“裸奔”?技術與法律需共同發力。(資料圖來源人民日報)
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