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祖父林祖歡生長在一個詩書傳家的教育世家,祖父的祖父是一個思想進步的清代舉人,在福州創辦女子職業學校和幼稚園。他常教導子孫:“讀書救世,不是為官。”祖父自小就知書明禮,深受儒家傳統教育和閩人“放眼看世界”的思想影響。1924年,祖父積極參與旅歐勤工儉學運動,遠渡重洋,前往比利時沙勒羅瓦勞動大學求學。
我的家中珍藏著一張祖父未曾寄出的明信片,這張明信片是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遠赴比利時勤工儉學時,在富有革命傳統的沙勒羅瓦勞動大學寫給他的母親的。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祖父對母親的情感在這封簡短的家書裡,透過筆墨可見一斑。明信片上這樣寫道:“沙城(比利時)天漸暖,早晚衣裳自知檢點,幸勿念。”祖父請母親不必為自己掛念,自己一切都好。“一個月後即是大考,兒須備功課,少作稟並無他事,祈釋掛”。寸草春暉,遠行兒子微薄的慰藉報答不了母親的深情,這是祖父的小家情結。如同許多那個年代的海外學子一樣,他們帶著親人的思念離開家鄉,上下求索,奮發學習,只為有朝一日學有所成回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於1908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是同濟大學前身,祖父從比利時歸國後長期在這裡任教。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德法對立,上海法租界以學堂是德國產業、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接管學校成立中法國立工學院。1940年,由於法國政府深受二戰影響,無力再支援該學院繼續辦學,致使學校陷入困境。1943年,祖父聯合在校的8名教授挺身而出開展護校運動,以校友的名義成立“校友會覆校運動委員會”,迫使佔用學校場地的入侵者退還校舍,以民辦中法高階工業職業學校(中法高工)的名義開設機械、電機、土木三科,祖父擔任校長。其間,他艱難辦學,保護了教師、學生的利益。
當時的中法工學院是蔡元培先生領導的華法教育會推動創立的,許多勤工儉學學成歸國的學子也都在這裡任教,在祖父的帶領下,學校十分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和沙勒羅瓦勞動大學一樣,校園內就設有校辦實踐工廠,學生可以邊學習、邊實踐,基本上實現了廠校融合的辦學格局。同時,學校一直堅持小班授課,因此儘管辦學困難,但學校的教學質量一直廣受肯定,被稱為辦學“有棟樑氣”。
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中,辦學事務十分繁雜,1945年,祖父積勞成疾,病逝在任上。
而今,校園已歷經百年滄桑,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就設在這裡,中西文化教育的交融在這裡繼續奏響。祖父的一生致力於發展職業教育,探索的是用教育改進實業,培養出一批具備職業技能的人才。幾十年後,我和我的家人也踐行著祖父當年的精神出國學習,之後又回國參與祖國建設。正是這份幾代傳承的力量,不斷鼓勵著我們奮勇向前。
(作者系福建閩江學院特聘卓越教授、九三學社中央醫藥衛生專門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