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南京迎來解放。隨後我軍逼近重慶,國民黨反動派的潰敗已成定局。眼看大勢已去,他們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從9月份開始,國民黨反動派高層下令,分批殺害被關在獄中的革命志士。
在眾多關押的革命志士中,蔣介石對一個人可謂是“恨之入骨”,他就是在1936年12月,同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的楊虎城。從1937年到1949年,他一直都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軟禁。
蔣介石雖然一直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但楊虎城作為促成國共抗日統一戰線的民族功臣,他始終不敢輕易下手,生怕揹負千古罵名。但現在國民黨軍潰敗已成定局,他也就沒有了任何的顧忌。
9月6日,在蔣介石的直接命令下,軍統特務在重慶戴公祠殺害了楊虎城,和他一同遇害的還有年僅20歲的兒子楊拯中,以及年僅8歲的幼女楊拯貴。
楊虎城與子拯中、女拯坤
犧牲前,楊虎城對於自己的結局其實早有預感,只是他沒想到,國民黨高層會這麼殘忍,連自己的兩個孩子都不放過。而他更放心不下的,還有在牢獄外艱難生活的妻子張蕙蘭和6個兒女。
他們的人生又將如何呢?
一:妻子張蕙蘭寡居44年,養大丈夫的6個兒女,卻無一人是她自己親生
楊虎城一生有3個妻子:羅佩蘭、張蕙蘭、謝葆真。
最長壽的妻子張蕙蘭,她最終在丈夫去世後,扛起了重擔。比起其他兩位,張蕙蘭要默默無聞許多。因為其他兩位妻子都曾跟著楊虎城南征北戰,只有張蕙蘭一直都在家中照顧老人和孩子。但就是這個平凡的女人,卻在丈夫遇害後,為楊家撐起了一片天。
1916年,23歲的楊虎城還是國民革命軍的一個營長,當時他和一位名為張西銘的陝西商人關係熟絡,經常去對方家裡走動。正好張西銘有一個15歲的義女羅佩蘭,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十分聰慧。一來二去,楊虎城就和羅佩蘭暗生情愫。不久,楊虎城便託媒人到張家提親。
張西銘本就欣賞楊虎城,而且見女兒對楊虎城也是芳心暗許,所以對於這樁婚事自然是點頭應允。不久後,楊虎城就在大荔縣和羅佩蘭結婚。抱得美人歸,楊虎城內心滿是喜悅。只是他不知道,在家裡還有一個“難題”等著他去處理。
和羅佩蘭結婚後不久,楊虎城就高高興興踏上了回老家蒲城探親的旅途。楊虎城14歲喪父,一直都是母親孫一蓮在操持著這個家。他知道母親的不易,也知道母親很希望他能夠早點成家,為老楊家延續香火。現在自己成親了,這樣的喜事當然要告訴母親。
楊虎城
回到家中,楊虎城將自己成婚的事告訴了孫一蓮,孫一蓮在開心之餘,也犯起了難。因為在楊虎城離家的這段時間,她也為兒子說了一門親事。
在孫一蓮的老家,有個姓張的老大夫。孫一蓮生病時,便經常到他藥鋪裡去看病。張大夫每次藥鋪裡熬好藥,便讓女兒張蕙蘭給孫阿姨送過去。
張蕙蘭沒讀過什麼書,但是性子卻很乖巧聽話,而且長得也很討喜。想著兒子在外還一直沒有成親,孫一蓮便相中了這個姑娘給自己當兒媳。張大夫瞭解楊家的情況,也知道楊虎城是一個有膽有識的年輕人,很快就同意了這門婚事。
就這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段包辦婚姻,在楊虎城不知道的情況下說好了。孫一蓮一個人在家,平時也沒人陪著,就經常接張蕙蘭到家中小住,儼然已經成了一家人。
現在兒子楊虎城回來,還帶來了已經成親的訊息。孫一蓮也知道,這種事沒有辦法隱瞞,所以只能將這件事如實告訴親家張大夫。
雖然在1912年中華民國就明文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在那樣的年代,很多人的觀念還沒有從封建思想中掙脫出來,覺得男子多娶個妻子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張大夫就是這樣的人,他不介意自己的女兒做偏房,硬是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楊虎城。
張蕙蘭年紀也還小,並不懂婚姻是怎麼回事,一切都是聽父親做主。就這樣,楊虎城和張蕙蘭的“包辦婚姻”就這麼定了下來。只是此時的張蕙蘭年紀尚小,所以只是定下名分,並沒有成婚。
楊虎城、張蕙蘭
直到1919年,有一次楊虎城回家,在母親的授意下,兩人正式拜堂成親,15歲的張蕙蘭正式進了楊家的門。
楊虎城和張蕙蘭的結合本就是一場包辦婚姻,而且兩人聚少離多,所以婚姻初期,他們之間其實沒有太多感情。隨著張蕙蘭年紀漸長,對於感情她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這個時候她對於父親那樣的安排其實也有所不滿。只是她的怨氣都撒在了父親身上,對於比自己大11歲的楊虎城,她始終有著發自內心的尊重。
成親以後不久,楊虎城就返回軍營繼續南征北戰了,他身邊有羅佩蘭陪伴左右,張蕙蘭則留在家中照顧老人。兩個妻子之間的關係該怎麼處理,其實楊虎城一直也很頭疼,他也怕兩人爭風吃醋導致家中不和。只是他怎麼也沒想到,張蕙蘭雖然年紀小,卻分外懂事。
1922年,由於長時間跟著丈夫四處奔波,懷有身孕的羅佩蘭病倒了。當時的時局不穩,楊虎城也沒有時間照顧他,無奈之下他只能將羅佩蘭送回老家休養。回到家後,張蕙蘭沒有絲毫不滿,相反她將羅佩蘭當作親姐姐一樣照顧,一段時間的相處下,兩人已是情同姐妹。
羅佩蘭在張蕙蘭的照顧下,順利地為楊虎城生下了長子楊拯民,而後又帶著兒子回到了楊虎城身邊,張蕙蘭則繼續留在家中照顧老人。
1924年,羅佩蘭又有了身孕,她和楊虎城輾轉來到了三原縣東里堡,在這裡她生下了長女楊拯坤。羅佩蘭身體本就不好,再加上常年的奔波,她又一次病倒了。為了讓羅佩蘭能夠有個休養的地方,楊虎城就在這裡買了一座宅院。
經過醫生的檢查,羅佩蘭被確診為肺結核。這種病本就有極強的傳染性,羅佩蘭擔心傳染孩子,於是便讓楊虎城把兒子楊拯民送回了蒲城老家交給張蕙蘭撫養。
楊虎城、謝葆真、次子楊拯中
1926年春,10萬鎮嵩軍圍攻西安,此時的楊虎城是主要的守城將領。鎮嵩軍久攻不下,就想透過控制楊虎城的家人威脅他開城投降,只是當他們趕到楊虎城老家蒲城縣時,發現家裡一個人影都沒有。
原來張蕙蘭早就先一步帶著老人和丈夫的長子離開了,他們去了三原縣東里堡羅佩蘭所在的宅院。此時的羅佩蘭已經病入膏肓,但她知道現在的局勢有多危機,她心裡清楚這裡也不安全,不知道什麼時候敵人就會摸過來,到時候就是“一鍋端”。只是她的身體已經不允許她轉移,她只能將老人和長子託付給張蕙蘭,讓他們趕緊離開。長女楊振坤年紀尚小,經不起奔波,她便讓人抱著到村民中避難。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張蕙蘭帶著一老一小東躲西藏,和敵人進行著周旋。一直到10月份,西安局勢終於明朗,張蕙蘭終於可以帶著婆婆和楊拯民回到東里堡。此時的羅佩蘭已經是油盡燈枯,全憑著一股信念吊著一口氣,見到張蕙蘭回來,她留下了最後的囑託:
“我不行了!咱倆同一個丈夫,世人說是情敵,咱倆卻像親姐妹。我死後,拯民、拯坤拜託你了”!
說完羅佩蘭便撒手人寰。
此時的西安在楊虎城的率領下終於迎來了守城的勝利。只是這次勝利代價太大,在8個月的守城中,西安城裡戰死餓死的人多達3萬餘人。雖然守城勝利了,但這件事卻成了楊虎城心裡的一根刺,他不能面對內心的煎熬,在勝利慶功會結束以後,他悄悄躲到了富平縣的朋友家中,只是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家中的變故。
眼看守城勝利,楊虎城這員“虎將”卻沒了蹤影,國民軍領導也很著急,為了讓他再次“出山”,他們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透過大小包紙刊登羅佩蘭病故和楊母喚兒的訊息。楊虎城看到這一訊息,當即便趕回了東里堡的家中。
在操辦完羅佩蘭葬禮之後,楊虎城對於接下來的打算卻充滿了猶豫。革命需要他,但是家中老母和兩個兒女同樣需要他,他真的捨不得就這麼離開他們。於是他就找張蕙蘭商量。
雖然張蕙蘭沒讀過什麼書,但她知道什麼事更重要,她告訴丈夫:
俺跟娘在外逃難,不就讓你痛痛快快乾一場嘛!你呢,仗打勝了,卻被自己打敗了!要是佩蘭姐在世,三言兩語就說定了。俺無能呀!
張蕙蘭的一席話如當頭棒喝,讓楊虎城瞬間明悟。他沒想到,這個平時沉默寡言的妻子,竟然會是這般的胸懷大義,他當即決定再次出征。
後來在軍旅中,楊虎城又認識了進步學生謝葆真。當時的他依舊長期在外征戰,和張蕙蘭聚少離多,於是不知不覺他就和謝葆真走到了一起,謝葆真也成了他的第三個妻子。
謝葆真陪伴在楊虎城身邊的時間比較多,總共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和五個女兒,次子楊拯中(和楊虎城一同犧牲)、三子楊拯亞(早夭)、二女兒楊拯美、三女兒楊拯英、四女兒楊拯漢、五女兒楊拯陸,幼女楊拯貴(和楊虎城一同犧牲)。
謝葆真和孩子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張蕙蘭始終承擔著照顧楊母和長子楊拯民、長女楊拯坤的責任,在此期間她也有了自己的親生骨肉楊拯仁。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雖然最終事件得以和平解決,但楊母卻因為楊虎城“放虎歸山”被氣病了,西安事變的複雜環境也讓楊虎城引發了心臟病。這一下子,家裡的重擔都壓在了張蕙蘭一個人身上,她既要照顧婆婆和丈夫,還要照顧只有5歲的兒子楊拯仁和12歲的女兒楊拯坤。
那段時間張蕙蘭每天忙得是天昏地暗,這也讓她沒能及時發現兒子楊拯仁得了猩紅熱。等發現送到醫院後,已經錯過了搶救的時機,她眼看著親生兒子在自己面前斷了氣。這件事讓張蕙蘭悲痛欲絕,給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擊,一度讓她神經失常。這讓本就愁雲慘淡的楊家更是雪上加霜。
楊虎城見到張蕙蘭成這樣,內心也充滿了悲慼。他想要帶她去外地大醫院接受治療,可是當時的他行動受限。於是把長子叫到身邊,告訴他:“你蕙蘭母親一直視你和妹妹如己出,為我們家付出了太多,你們倆帶她去北平治一治!”
離別之際,張蕙蘭精神仍沒有好轉,不認識人也不會說告別的話,只是痴痴然呆坐著。楊虎城看著她憔悴的臉龐,想著她這些年為家裡的無私付出,不由悲從中來潸然淚下,不管兒子在場,他跪在這個自己虧欠良多的妻子面前,口中喃喃道:“蕙蘭啊,就這樣走了,虎城對不住你呀!”只是當時他們都未曾想到,這次一別此生再無相見的機會。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也變得不再安全,於是楊拯民便帶著張蕙蘭和妹妹回西安了。全國各界抗日的呼聲愈演愈烈,楊拯民就對妹妹說:“全面抗戰了!爹該回來了!”張蕙蘭本來一直精神恍惚,聽到這句話瞬間就奇蹟般清醒過來,連忙追問楊虎城的下落。
多年之後,楊拯民在接受採訪時,說起這段經歷,他滿懷感恩地說:
“不是蕙蘭母親那場病,我肯定會像拯中弟弟跟父親一塊出國,一塊被囚,一塊被害的。蕙蘭母親除了養育之恩,還有救命之恩,大恩大德呀!”
只是預想中的闔家團圓並沒有實現,楊虎城從國外回來之後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關押軟禁。和他一起被關的,還有一直陪著她的三任妻子謝葆真。
謝葆真在陪丈夫出國前,把4個女兒留在了孃家,在她回國被囚後,張蕙蘭立即去把4個孩子都接了回來。就這樣,她在丈夫被關後,撫養起了羅佩蘭生的一兒一女,謝葆真生的4個女兒,一共是6個楊家後人。
張蕙蘭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是她知道大義所在,也知道楊家在國民黨反動派那裡已經沒有任何出路。於是在她的養育下,身邊的6個孩子都走上了正確的革命道路。
二:長子婉拒彭德懷的邀請,後成石油功臣;5個女兒也個個不簡單
在楊虎城的6個兒女中,長子楊拯民一直是最有主意的大哥。
楊拯民1938年進入延安抗大學習,不久之後就光榮地加入了共產黨。出生於將門之家,長期從事軍事工作,楊拯民在軍中表現十分出色。新中國成立之後,才28歲左右的他已經常為了正師級幹部。倘若繼續在軍中發展,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楊拯民
當時彭德懷很看好他,在西北野戰軍籌建空軍的時候,彭老總希望他能去西北空軍工作,為此還專門給他安排了一個不錯的職位:參謀長。
只是當時的楊拯民看著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他心裡其實有自己的想法,他想為國家的工業建設做貢獻,想到大西北的玉門去搞石油工作。為此他還專門去找了曾經的老上級商量,一番交談之後更是堅定了他的想法。於是他便婉拒了彭德懷的邀請,投身到了新中國的石油工作中。
在他的帶領下,玉門油礦的產量節節攀高,而他也成為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一代功臣。
楊家第五個女兒楊拯陸,和大哥一樣,都選擇了石油工業這條路。195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北大學石油地質系。畢業後,很多人覺得她作為一個女孩子,各方面都很突出,應該留在西安、北京等這樣的大城市發展。
但楊拯陸知道自己想要的並不是坐在辦公室,她一定要到一線去。在填報志願時,她選擇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她也如願被分到了那裡。當時機關缺乏像她這種知識分子,而且她既是烈士的後代,又是一位女同志,領導就想讓她留在機關地質科工作。
對此楊拯陸並沒有同意,她就想到地質隊去,就想在野外去工作。經過再三請求,領導拗不過這個小姑娘的軟磨硬泡,只得同意她的請求。就這樣,楊拯陸成了地質117隊的隊長。在地質勘探的工作中,楊拯陸始終身先士卒,從來沒有喊過苦喊過累。只是誰也不曾料到,意外會不期而至。
楊拯陸
1958年9月份,楊拯陸所在地質隊接到任務,他們要到三塘湖地區勘察石油地質。當時的楊拯陸正在準備婚禮,接到這一任務,她毅然決然選擇了推遲婚禮,踏上了前往三塘湖地區的路途。
9月25日,正好是農曆的中秋節,早上起來天氣晴朗,楊拯陸帶著一位隊員出發進行當日的勘探任務。勘探任務進行地很順利,下午他們早早就結束了準備返回駐地,還想著晚上在駐地一起慶祝中秋佳節。誰知在回去的路上,他們遇到了暴風雪,氣溫驟然降至零下20多度,在那樣寸步難行的環境下,他們掙扎著一路向前。
留在駐地的隊員見他們久久未歸,也十分擔心,還專門開著汽車冒著暴風雪去找,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下,想要找到正確的路線實在太難,一圈下來他們並沒有發現楊拯陸兩人的行蹤。於是他們只能先返回駐地,等暴風雪平息後再去尋找,當時大家還抱著僥倖心理,想著他們可能找了一處隱蔽的地方躲避風雪。
第二天一早,隊員們便連忙出發再次踏上了尋找之路,這一次他們終於找到了楊拯陸和另一位隊員。只是此時的他們早已凍僵在風雪中。就這樣,馬上要迎來自己婚禮的楊拯陸,為了新中國的石油事業,犧牲了。當時的她年僅22歲。
剩下的4個女兒,長女楊拯坤、二女兒楊拯美、三女兒楊拯英、四女兒楊拯漢參加工作後,都各自在工作崗位上踏實認真地工作,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烈士子女要求過什麼優待,始終繼承著楊虎城的遺志。
長女楊拯坤,一直在宣傳口和教育口工作。她負責的《讀者來信》等刊物,是建國初期最受歡迎的刊物,1994年病逝。二女兒楊拯美,22歲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學經濟,畢業後對新中國的工業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三女兒楊拯英,多年來一直在陝西省文史館工作。四女兒楊拯漢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參加軍幹校,此後從事機要工作多年。
而張蕙蘭,在丈夫楊虎城去世後,也一直沒有改嫁,寡居44年。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楊家,她將楊虎城留下的1兒5女養大成人後,又開始養育孫子輩。這些晚輩雖然沒有一個和她有骨肉血親,卻個個尊她、敬她。
臨終前,張蕙蘭對身前的兒女說:“我想葬在祖墳裡繼續照顧婆母,又想葬在虎城身邊,只是我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大事,怕是不夠資格”。
這個女人在活著的時候,和楊虎城聚少離多,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卻早夭。但她卻用自己的無私付出,讓其他幾位活著的子女將她當作親生母親一樣孝順。聽到母親的猶疑,幾個兒女早已是淚如雨下,他們哽咽著說:“孃的恩德照千秋,我們感激您,人民感謝您。活著您不能跟父親在一起,死了一定要葬一塊!”
幾個子女把她的心願上報給了領導後,獲得了批准。就這樣,這個生前不能陪在楊虎城身邊的妻子,在她去世後終於得以常伴楊虎城左右。在他的葬禮上,鄉親們敬獻輓聯,上面寫的兩句話是對張蕙蘭一生最好的評價:
賢妻良母敬老撫幼,堪稱懿範;
辛勞一生節烈奉獻,功在國家。
將軍一家,個個都是好樣的。他若有知,當感欣慰!
來源:歷史人物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