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將205:李貞
作者:相忘於江湖
新中國成立後,能參與大授銜的絕對是一個軍人無上的光榮。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資格參加55年大授銜的人員比例實在太少:當時我軍精兵簡政之後還有400餘萬人,而符合授銜資格的最終不過64.5萬人,大約只有總兵員人數的七分之一。
在這64.5萬人中級別最低的是副排級的准尉,有11.3萬人;然後是比例最高的尉官群體,有49.8萬人;再往上是校官,有3.2萬人;再往上走就是將官了:少將有802人,中將有175人,上將有55人,大將有10人;再往上就是萬眾矚目的的開國元帥,也是10人。
因為我軍的軍銜制是學習蘇聯老大哥的,所以授銜人員中女性的比例有些偏低。授銜時女兵總數從建國初11萬人驟減到1萬餘人,其餘90%以上女兵陸續復員、轉業到地方。
在1萬餘名女兵中1955年有4665人參加了評銜,產生了女性尉官3730餘人(後補授140餘人),女校官43人(後補授30餘人),但是女將軍只有1人,她就是開國少將李貞。
10大元帥夫人有4位參加了授銜,羅帥夫人林月琴還是大校,10大將夫人也有4位參加了授銜,譚政夫人王長德也是大校,兩人距離少將都只有一步之遙。而曾任紅四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資歷和戰功都超過了李貞,但是為何最終只有李貞成為了唯一的女將軍呢?
原因之一,李貞的革命歷程,是舊社會進步婦女追求解放的縮影。
1908年正月的一天,一個女娃出生在湖南瀏陽的一個貧困農家,因為家中已經有4個姐姐,在舊社會“無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觀念下,無論是爺爺還是父親都不歡迎這第5個女娃娃,所以連取名都沒有找先生,而隨意用了一個“旦娃子”作為女娃的代號。
福不雙至,禍不單行。這個家庭既看不到擺脫貧困、又看不到傳宗接代的希望,當第6個孩子出生後家裡發現還是一個女娃,貧病交加的父親一病不起不久去世。母親沒有辦法,只好給“旦娃子”找了一個姓姓古的人家做了童養媳,那一年她才6歲。
從6歲邁進古家的大門,“旦娃子”小小年紀就像傭人一樣整天操勞。等熬過了10年光景“旦娃子”出落成一個大姑娘,就被古家安排和20歲的古天順成了婚。古家有3個女孩只有1個男娃,被家裡溺愛的古天順對妻子並不珍惜,整天不是打就是罵。
就在“旦娃子”兩眼一抹黑看不到出頭之日時,家鄉來了紅軍。
在姐姐的鼓勵和帶領下,“旦娃子”勇敢地邁出家門,秘密加入了婦女協會並改名“李貞”,為了革命要“堅貞不屈”。1927年7月,李貞加入了司令王首道、政委張啟龍的瀏東遊擊隊。
原因之二,李貞在紅軍、抗戰、解放時期,都擔任過重要職務。
紅軍時期李貞的職務就不低,早在1932年的湘贛邊區,年僅24歲的李貞已經是紅軍婦女團的政委,在同一時期同樣的年齡不少開國上將也是團級幹部。不久,李貞又在蕭克的紅6軍團出任政治部的組織部長,紅二、劉軍團合編為方面軍後,李貞是甘泗淇政治部的組織部副部長。
抗日戰爭前時期,李貞在八路軍婦女學校擔任校長。不久李貞到了前線,擔任120師教導團的組織科長,與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夫妻同為120師師部工作。抗戰後期,甘泗淇擔任晉綏軍區政治部主任,而李貞是20師政治部主任。從紅軍時期、抗戰時期的職位來看,李貞授中將也是綽綽有餘。
到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李貞和丈夫甘泗淇一直是神同步,兩人在彭總縱麾下一個擔任政治部主任一個擔任政治部秘書長,從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到志願軍,甘泗淇和李貞的工作一直備受彭總賞識。而李貞這個志願軍政治部的秘書長,還是彭總親自點的將。
從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時期到抗美援朝,李貞一直戰鬥在一線。
原因之三:從我軍山頭和淵源來看,李貞是賀龍第二方面軍的代表。
1955年授銜,山頭和淵源的平衡因素也是要考慮的,比如紅軍時期的一、二、四方面軍和南方八省游擊隊,抗日戰爭時期的115師、120師、129師和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的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軍區部隊,抗美援朝時期的志願軍與國內部隊、軍事院校等。
在4位開國女大校中,羅帥夫人林月琴、譚政大將夫人王長德來自紅四方面軍,授銜前一直沒有離開軍隊;而來自紅一方面軍的蕭月華被特批為大校,一個重要因素是紅軍時期經博古撮合,嫁給了李德為妻子;毛誠雖然沒有參加長征,卻是東北抗聯的代表。
李貞雖然與丈夫甘泗淇同屬政工幹部,但兩人的分工有所不同。在紅軍時期甘泗淇和李貞一直是上下級關係,在抗戰時期甘泗淇和李貞則在不同地區的不同部門,到了解放時期和抗美援朝時期,李貞和甘泗淇的崗位相互補充,所以夫妻二人同以政工幹部參加了授銜。
當然,李貞的業務能力很強,無論是紅二方面軍的賀老總、晉察冀根據地的聶帥,還是抗美援朝戰場的彭總,對李貞的工作能力都高度認可。就連主席在授銜時,對李貞也印象深刻。
原因之四,李貞有一大優勢很多女將不能比,那就是她一直沒離開軍隊。
參加授銜時,李貞的職務是防空軍幹部部部長,被授予少將軍銜應該說不高也不低。像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兵團司令賀晉年也不過是少將。而作為總政主任羅榮桓助手的甘泗淇,則被授予上將。
當然,單純從資歷和軍功等方面來看,有一些女幹部比李貞的資格更老。
比如紅一方面軍的領導人之一李富春的夫人蔡暢、紅軍總司令朱老總的夫人康克清,在紅軍、抗戰時期的職位比很多上將、中將都高,但建國前後兩人都離開了軍隊,所以沒有參加評銜,而8位參評的元帥、大將夫人,直接從事軍隊工作的不多,也沒有人能超過李貞。
當然,也有幾位資歷、戰功比李貞更老的女將,由於種種原因與軍銜擦肩而過。
比如,跟隨紅一方面軍參加了長征的30位女性中的女將王泉媛和吳富蓮,紅軍時期就都是團級幹部,和李貞不相上下。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分別擔任婦女抗日先鋒團的團長和政委。
1937年4月,在河西走廊遭遇馬家軍圍攻的吳富蓮和王媛泉被俘。25歲的吳富蓮性格剛烈,不甘受辱吞針犧牲。而24歲的王媛泉不幸落入虎口,1939年3月才逃到蘭州,但是無人證明歸隊被拒,逃難多年尋找組織未果,9年後嫁給了農民劉高華。
曾擔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是女將中最有希望超越李貞的,但因為年輕時期有留蘇經歷,建國之初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錯過了授銜。當時紡織工業可是要害部門,像“上青天”等大城市都是以紡織工業為主,這是對張琴秋的一種重用,也是一種肯定。
以上原因綜合在一起,李貞就幸運地成為1614名開國將帥中唯一的女將軍。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