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待敵軍俘虜兵,是對敵軍宣傳的極有效辦法
——《中國共產黨紅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1929年12月
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年12月25日
解放戰士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何削弱敵人壯大自己,從而把真老虎變成紙老虎?
1960年5月,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訪華時,就人民解放軍的俘虜政策進行了交流,交流的物件是陳毅外長和原國民黨將領、救火隊長杜聿明。
在這場對話中,有一種版本說,杜聿明表示他在淮海戰役期間送給陳毅元帥100萬的軍隊;另一種版本則是杜聿明說他的部隊自己跑到了陳毅元帥那裡去的。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解放戰爭期間出現了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蹟,被稱為“國民黨抓壯丁就是為了共產黨擴軍”。
解放戰爭期間,被稱作“解放戰士”的國民黨俘虜兵,成為人民解放軍各大野戰軍的主要補充兵源。
1948年,鄧小平談到中原野戰軍前方部隊的構成時曾經說過,大約百分之七十是解放戰士;1949年7月,中原野戰軍前委向中央軍委的報告中也反映:淮海戰役後,解放戰士在佔比由百分之六十上升到百分之八十。
1948年,陳毅元帥總結華東野戰軍的兵員補充情況時,認為十分之三是農民,十分之七是解放戰士。同時,西北野戰軍一年多沒有補充解放區參軍的新兵,主要是吸收解放戰士,解放戰士成分站到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同年,羅榮桓元帥在總結東北野戰軍的情況時,認為爭取解放戰士不夠,僅佔百分之十。但是遼瀋戰役之後,這個比重也急速上升到一半以上。
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奇蹟,源於我軍堅持了毛澤東優待俘虜的政策,最根源的還是我們人民軍隊最堅實的依靠是人民,和國民黨底層士兵是處在同一個階級立場上的。
“飛將軍自重霄入”
優待俘虜政策的起源,同樣起自紅軍時期。
1929年,陳毅在《關於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認為,優待俘虜,把願意加入紅軍的人吸收進來,不願意加入進來的歡送回家,這樣既壯大了自己,又宣傳了紅軍無產階級軍隊的性質,讓反動軍官對紅軍和共產黨的汙衊宣傳不攻自破。
毛主席在紅四軍九大決議案中描述了優待俘虜政策的基本原則:不搜身,熱烈歡迎,待遇平等,歡送不願意留下的。
優待俘虜政策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新來的俘虜兵很快感覺到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馬上融化到紅軍這個革命大熔爐裡面,最終出現了“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的神奇現象。
這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在第一次反圍剿的時候加入到紅軍隊伍中的王諍等10名原國民黨報務兵,他們不負眾望溝通了中央蘇區和上海黨中央之間的通訊聯絡,還為紅軍培訓了一批通訊骨幹。
後來,第二次第三次反圍剿的時候,這些通訊兵以及他們培養出來的通訊兵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三次反圍剿,被他們培養出來的紅軍報務員曹丹輝截獲了何應欽的電報,將蔣介石的作戰計劃破譯,為反圍剿作戰做出巨大貢獻,毛主席獎勵他三塊銀元。
解放戰爭創造奇蹟的根源
到了解放戰爭的時候,毛主席把俘虜政策也寫到了“十大軍事準則”的第九條: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解放戰士,就是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產生的,他的定義是:被人民解放軍俘虜而從國民黨反動軍隊中解放出來、經過教育、參加人民解放軍的願國民黨軍士兵。
國民黨士兵大規模的棄暗投明,參與到人民解放戰爭中來,根源在哪裡?
東北民主聯軍的一位指導員在做思想改造工作時唱的歌或許可以告訴我們:
誰養活誰啊?大家來看一看。
沒有咱勞動,糧食不會往外鑽;
耕種鋤割全是咱們下力幹,
五更起,半夜眠,一粒糧食一粒汗。
地主不勞動,糧食堆成山,
……
不僅僅是出身於窮苦人家的戰士,就算是旁聽的老百姓也能夠明白過來,
這隻軍隊才是我們自己的軍隊,沒有道理幫著對面那幫壓榨咱們軍餉的王八蛋打自己人啊。
所以,基本上一場訴苦大會下來,槍是原槍炮是原炮,人還是原來的人,軍裝都沒換,兵已經是共產黨的兵了。
從本質上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樸素的道理:一切從群眾實際出發,就是我們黨和人民軍隊“應當注意的問題”。注意了這些問題,人民群眾就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那些被國民黨抓壯丁的群眾,才義無反顧地選擇掉轉槍口炮口,創造了“國民黨抓兵是為共產黨擴軍”的歷史奇蹟。
據說,一直到敗退臺灣前夕,蔣介石仍不服氣:我不是被共產黨打倒的,我是被國民黨打倒的!
他其實是被人民打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