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東昇
鴉片戰爭之後,外國資本大量湧入中國。一些熱心洋務的實業家紛紛放手發展洋務,而財力雄厚的民族資本家在這股熱潮中乘勢而起。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資本分散,民族企業家無力承載重工業的巨大投資和裝備,他們的目光轉而投向了投資少、見效快且國際市場廣闊的輕工業。清政府在“抵制洋貨、發展工商”的呼籲下,更是被迫從官辦轉為鼓勵商辦。而當時孫多鑫、孫多森兄弟倆在其母的指點下,決定在上海成就一番霸業。他們選擇了用麵粉敲開創業的大門。
中國傳統上的麵粉加工多用人工推磨或者牲口拉磨,生產效率極其低下,而城鎮人口的增加使得麵粉供不應求;再加上戰亂連年,軍隊需求旺盛,使得麵粉工業的現代化迫在眉睫。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是使麵粉的國際市場大大擴張。孫氏兄弟目睹外國麵粉傾銷中國市場盤剝百姓,於是瞅準時機,拿出多年的積蓄和叔父孫傳鼎(江西臨江知府)、兄弟孫多焱及親友何芷舟、龔景張等人共同集資白銀20萬兩,選擇上海蘇州河南岸創辦了第一家民族企業大型麵粉廠阜豐麵粉廠,從此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孫氏兄弟向上海海關了解了洋麵粉進口情況,並全面瞭解德商增裕麵粉廠,又經過出國考察,決定於莫干山路購地80畝,仿照美國機房圖樣建造廠房。他們以2.2萬美元購置了一套美國製粉裝置,其中鋼磨16臺,確定麵粉商標為“腳踏車”牌。阜豐麵粉的註冊商標有:鳳戲牡丹、英雄獨立、炮車、雙魚、喜雀、飛虎、飛馬、良心、人馬、桃花、荷花、蘭花、雙虎等,而最為著名的則是“腳踏車”,上海人在過去通俗地稱之為老車牌。因為在當時的上海,腳踏車是個時髦的玩意兒,代表著速度。
把自己的麵粉事業比作腳踏車是個勃勃向上的好兆頭。1899年,阜豐麵粉廠裝置安裝完畢,1900年正式投產,日產麵粉2500包。同時,孫多森向商部註冊,申請麵粉免稅,並由孫氏兄弟的祖父孫家鼐面奏慈禧太后,獲准“減免釐稅,通行全國”。一切準備就緒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阜豐麵粉廠正式開業,孫多森、孫多鑫分任正副經理,寧鈺亭為廠長,當時有46個工人、32位職員。由於阜豐所購置的機器是我國第一套從美國進口的制粉機器,裝置先進,國內尚無技術人員可以勝任管理,為此,阜豐在廠裡專門蓋了一幢小洋樓,並以每月200美元的薪金僱用美國技師指導生產、培訓技術人員。
當時外國人的麵粉廠用的全是進口的洋麥。為了讓自己的麵粉迅速佔領市場,阜豐廠用洋麥和國麥混合,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而且價格便宜很多。他們把麵粉拆成幾斤裝的小包,去一家家飲食店、點心店推銷,很快就成功地打開了局面。
由於初辦時,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清朝政府棄都逃亡,時局動亂;再加上當時孫多森任政府要員,分身乏術,對面粉廠的經營鮮有過問,一直疏於經營,以致創業之初虧損了3萬多兩。阜豐機器麵粉廠多次發行股票,向社會集資,1904年增資規元10萬兩,資本達到規元30萬兩,以增新增工裝置,再加上著重加強經營管理,阜豐開始扭虧為盈。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2年1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