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明朝的皇家朱家作為天下第一家,也有自己的“家訓”。洪武二年夏四月乙亥,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實現朱氏世代為繼的長遠目標,開始編制《祖訓錄》,構建大明封建諸國以及官屬之制,以此約束子孫朝臣。洪武六年五月,《祖訓錄》擬成。《祖訓錄》即是《皇明祖訓》的雛形。經過多次修訂,《皇明祖訓》才問世。
有明一代,上至天子,下至朝臣百姓,皆將《皇明祖訓》奉為圭臬。這部《皇明祖訓》究竟有何魅力呢?
上圖_ 《皇明祖訓》 首章
一、《皇明祖訓》:“屢經改易而後成書”
《祖訓錄》作為《皇明祖訓》的前身,一開始就是朱元璋對於明朝基本政制的訓諭。在朱元璋眼裡,《祖訓錄》是總結自己艱難創業經歷而得出的“舊章”。如果後人不違背這部書,就可以“永保天祿”,如果違背此書,就是違背祖訓。毋庸置疑,《祖訓錄》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部很重要的書。
所以朱元璋有生之年一直在修訂此書,屢經改易,最終促使《皇明祖訓》成書。《皇明祖訓》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1.政治體制
廢除肉刑。朱元璋長於民間,熟諳人情善惡,對於奸頑刁詐之人,會給予法外加刑,令人畏法。但他認為守成之君長於宮廷之中,不知人情善惡,使用黥刺、腓、劓、閹刑等肉刑可能會誤傷。
廢除丞相。朱元璋認為秦朝開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而漢、唐、宋等朝設立丞相,有不少小人作為丞相“亂政”。而明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等彼此制衡,分理天下事務,將權力集中於皇帝,“所以穩當”。因此不許後人立丞相。
上圖_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
2.宗藩事項
洪武年間,封藩的諸王逐漸開始顯露對帝室的威脅,為了確立繼任者朱允炆對其叔父輩諸王的權威,朱元璋不得不修改《祖訓錄》,意圖收管明朝諸侯王的權力。
如在用兵上,規定常選指揮控制王國鎮守兵,諸侯王要提出合理的理由才能調遣鎮守兵。在王國司法方面,剝奪諸侯王獨立處理違法人員的權力,規定諸侯王必須將嫌犯送往京城審問治罪。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規定親王和大臣不能同入宴會,限制諸王建造“離宮、別殿及臺榭遊玩去處”。
3.規定了不徵之國
朱元璋對限山隔海、僻居一隅的夷國不感興趣,認為他們的土地不足供給,民眾不好管理,又懼怕子孫憑藉富強無故興兵,所以其規定了一批不徵之國,即朝鮮、日本、大小琉球、暹羅、占城、爪窪、白花、渤泥等十五國。總的來說,朱元璋確立了守邊有備,不徵鄰國的和平外交政策。
上圖_ 《皇明祖訓》之不徵之國
4.對為帝者的要求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對明朝皇帝提出了一些細節要求。這裡舉幾個例子。
第一是存敬畏之心。朱元璋認為君主如果心生怠慢,取樂天下,就會有災禍。統治者尤其需要關注春天至秋天這種播種收穫之時是否有天災。如有天災,及時賑災,讓百姓活下去。如無天災,也要給農人一些優惠,讓百姓過得更好。
第二是要求皇帝具備辨別忠奸是非的能力。朱元璋指出,賦予一人官職,要“臨事試之”,認真觀察這個人具體表現如何。如果臣子投機取巧,壅蔽人主,那又怎麼辦呢?朱元璋也想到了對策。在《皇明祖訓》中,朱元璋直截了當地要求人主做到“廣耳目,不偏聽”。在制度上,朱元璋規定如果下層有“可言之事”,無論他是九品芝麻官還是優伶之人,都可以直接到御前告奏,在這個過程中,各衙門如果阻滯下言上達,就將被視為奸臣。
第三是做到賞罰分明。在“賞”方面,朱元璋認為賞賜是一門大學問,如果“賞功不當”,難以讓人信服,那長此以往一定會產生禍患。在“罰”方面,朱元璋認為“罪加善良”,會引起天怒,天都怒了,人肯定是沒有好日子過的。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二、明朝皇帝對《皇明祖訓》的遵循情況
由上可以看出,《皇明祖訓》不但確立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外交策略,還對皇帝提出了許多細緻的要求。如果明朝皇帝能對《祖訓》一一遵循,說不定能夠實現朱元璋子孫後代無窮盡的願望。但事實上,明朝皇帝很難將《皇明祖訓》的要求一以貫之。
那麼明朝皇帝對《皇明祖訓》的遵循情況如何呢?可以總結為以下兩種情況。
1.老實遵循《祖訓》行事
《皇明祖訓》是朱家“家書”,朱家子孫還是有不少願意努力遵循《祖訓》的。這裡舉幾個例子。明成祖朱棣依照《祖訓》不用“墨、劓、剕、宮”之刑的要求,命令官員用刑“必欽必慎”,做到合理刑罰合理,不冤枉良善之人。明宣宗更是顯露出全方位繼承《祖訓》的決心,在朝廷大事、宮闈嫡庶、個人言行等方面都努力向《祖訓》要求靠攏。明宣帝以後,明朝皇帝則在選定繼承人方面忠實地遵循《祖訓》。
《皇明祖訓》規定了藩王即位的一些事項。皇帝無子,則嫡出皇弟為繼承人,庶出的皇弟就是更加年長也沒有即位資格。如天啟帝駕崩,弟弟崇禎皇帝即位。天啟帝本來有過三個兒子,但都夭折,按照《祖訓》兄終弟及的規矩,天啟帝應該選擇年長嫡皇弟傳位。當時,天啟帝只有皇五弟朱由檢一個嫡皇弟,所以當然是朱由檢即位。
上圖_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1644年)
2.在朝臣規勸下依照《祖訓》行事
可明朝皇帝畢竟是皇帝,是有資本“任性”的。《祖訓》規矩那麼多,不是每個人都想一一遵守的。但朝廷百官還是經常會經常拿出《皇明祖訓》規勸皇帝,於是皇帝迫於壓力,還是或多或少依照《祖訓》行事。這裡舉幾個例子。
明英宗時,英宗打算祭山川壇,但是又不想親自主持,於是問閣臣李賢能不能讓功臣代勞。李賢馬上搬出《祖訓》表明不可,說前朝是可以找功臣代替主持的,但是《祖訓》說祭祀必須由皇帝親自主持。明英宗無奈之下只好親自出馬,下令讓工部建齋宮,以此解決住宿問題。
上圖_ 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
正德皇帝是有名的遊戲皇帝,在即位伊始,就留心騎射,遊觀苑囿,縱情逸樂,一派昏君作風。英國公張懋等人馬上以《皇明祖訓》勸諫正德,說守成的君主應該心存敬畏之心,如果心生怠慢,必有災禍。正德看到《祖訓》馬上變乖了,馬上回復:“卿等所言良是,朕皆體而行之。”
明憲宗熱衷方術,朝臣李賢很清楚這一點,指出《皇明祖訓》規定,凡是庵觀寺院,“燒香降香,祈告星斗,已有禁律。違者及領香送物者,皆處以死”,這就讓明憲宗暫時收斂。
這些例子中的皇帝看起來很聽話吧?實際上,明朝皇帝在即位之初一般都十分敬重《皇明祖訓》,至少口頭上不敢直接違背《皇明祖訓》。但皇帝親政後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就更傾向於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了。
上圖_ 明正德皇帝的聖旨
在即位初還願意敷衍朝臣的正德帝,後期為所欲為,幹盡荒唐之事。朝臣用《皇明祖訓》勸諫,正德一律不看不回不理,力求眼不見為淨,耳不聽則明。當然,正德帝時明朝皇帝中的極端個例,大部分明朝皇帝看到朝臣擺出《皇明祖訓》勸諫,還是會對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有所收斂的。
明朝皇帝在個人生活方面很難做到事事遵循《皇明祖訓》,但在政治制度、國家大事上,明朝皇帝總體還是不違《皇明祖訓》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皇帝也是人,有自己的癖好,也有人性的弱點,不可能做到事事貼合《皇明祖訓》中營造的完美皇帝形象。但朱家是皇家,皇帝真在大事上違背祖宗之法,這於國於家都是不肖。在注重倫理的封建社會,背上違背祖訓、殃及天下的惡名,那是誰都不情願的。
作者:夏禎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皇明祖訓與明代政治》朱偉明 東北師範大學 2014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