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愈演愈烈,此時的美國因為深陷越南戰爭帶來的精神泥潭中,在加上蘇聯數十年如一日地追趕,軍事實力以及工業實力一路飆升的蘇聯,只一國就足以威脅整個歐洲。1979年12月,蘇聯突然對阿富汗發動了進攻。
然而,讓蘇聯沒有想到的事情是,原本以為能借用高度現代化的武器及軍隊快速結束的阿富汗戰爭,卻持續了10年之久。並且在這一場戰爭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蘇聯非但沒有獲得半點好處,反而造成了數以萬計的蘇聯士兵在這場戰爭中死亡,甚至在這之後,阿富汗戰爭還直接影響到了蘇聯的解體。那麼10年阿富汗戰爭,蘇聯是如何被拖垮的?既然教訓如此慘重,當初蘇聯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又是為何?
1989年2月15日,蘇聯從阿富汗撤出了最後一名士兵,以灰溜溜的方式解決了這場長達10年之久,給蘇聯帶來無限痛苦的侵阿戰爭。那麼既然結果如此慘烈,當初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翻開現代歷史,我們並不難發現,蘇聯和阿富汗的關係一直都是十分友好的。1917年,在十月革命後,蘇聯獲得了社會主義獨立,而在次年,一直被英國殖民壓迫的阿富汗也經過數次反抗獲得了獨立。1921年時,作為共同擁有2400公里邊界線的蘇聯和阿富汗簽署了友好條約,直至1945年,兩國的關係都始終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存在著。
不僅如此,在二戰後,奉行不結盟、獨立發展政策的阿富汗,還得到了美蘇兩國的援助。並且從1953年開始,阿富汗還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中受到蘇聯援助最多的國家。
然而這一切隨著達烏德的上臺全部都變了樣,1963年,阿富汗的國王查希爾透過修改憲法規定,王室的成員不得參與國家政務。身為國王堂兄的達烏德因此失去了宰相的位置,這讓他對此懷恨在心。
所以為了重回政壇,達烏德開始不斷謀劃,並藉此機會尋找了一直對阿富汗垂涎三尺的蘇聯作為靠山。隨後,在蘇聯幫助的下達烏德,趁著國王查希爾在國外治病的空擋,發動政變,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掌控了國家大權。達烏德上臺後,蘇聯不斷對阿富汗進行滲透,並在阿富汗不斷扶持親蘇勢力,可因為蘇聯的野心太過於露骨,於是遭到了大量阿富汗人的反抗,從1975年開始,達烏德不斷對親蘇勢力進行清洗,並向蘇聯以外的國際勢力尋求幫助。
1977年,達烏德訪問蘇聯,在這期間,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曾親自勸他“迷途知返”,希望就此改變阿富汗疏遠蘇聯的狀況,可達烏德卻以“我是一個獨立國家的總統。”回應。在回國後,達烏德還以違反憲法為理由,將蘇聯在阿富汗栽培的7個領導人逮捕,而這也為達烏德一家招來了殺身之禍。
在這之後由蘇聯一手扶植的人民民主黨走上了阿富汗政治舞臺,但因為民主黨想要蘇聯在阿富汗進行“軍事共產主義”,於是在全國範圍內大勢對各個領域進行清洗。這一毫無人性的做法,很快引起了阿富汗人民的恐慌和反抗。
而在同一時間,阿富汗民主黨內的2號人物阿明與總統塔拉基發生了內訌,在塔拉基想要將阿明剷除時,阿明先行下手,將塔拉基除掉,進而奪取了阿富汗的政權。但對於蘇聯來說,不管是誰上臺,都不過是蘇聯用於控制阿富汗的棋子。
可是很快,蘇聯發現了不對勁,上臺後的阿明不斷聲稱要與美國改善關係,並推行了一系列的反蘇親美的政策,這當即引起了蘇聯的擔心。害怕丟失自己苦心經營的地盤,蘇聯領導人在經過數次考慮後,決定直接出兵阿富汗。
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對阿富汗如此在意,且為掌控阿富汗抱著勢在必得的決心呢?原因主要如下,在美蘇爭霸的關鍵時期,中亞地區對於美蘇兩國來說是必爭之地。二戰結束後,被大國沙文主義統治的蘇聯一直擁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因為中東地處亞洲、歐洲、非洲三個大州的結合處,並且還有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黑海和裡海這5海溝通內外,更是東南西北海陸的要衝,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而位處中東的阿富汗更是在歷史上被稱為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這個絕佳的地理位置給它帶來了致命的危機。
因此,作為布熱津斯基所說的“激烈動盪的漩渦”的一部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阿富汗早早就成為了蘇聯侵佔目標的一部分,這也是它實現將自己勢力延伸到印度洋的關鍵環節。
因為蘇聯地處的環境緯度較高,所以儘管它地域遼闊,可找遍全國卻沒有一個不凍港。自彼得大帝開始,沙俄就不斷為自由出海口尋找著,在加上當時想要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那麼擁有不凍港就是其中一個門檻,所以擁有擴張夢的蘇聯也為之苦苦探尋著。
而與之相鄰的阿富汗恰好就進入了蘇聯的眼中,如果能將阿富汗佔領,再將巴基斯坦的港口打通,那麼到時候,蘇聯在中東勢力範圍的對面就是波斯灣,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都可隨意自由進出,這樣一來就能徹底解決蘇聯在海洋方面的短板。
而更為重要的是,儘管在新中國成立後,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在外交上對蘇聯一邊倒,可是隨著蘇聯野心的暴露,以及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不同,在加上蘇聯妄想將中國變成附屬國,這也造就了兩國關係很快交惡。與此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較好,這也讓蘇聯看來,此時它正深處東西兩面保衛的態勢中。因此,阿富汗也就是成為了蘇聯眼中將自己國家當前的局勢“盤活”,且藉此機會對中國以及他國進行牽制的要點。
同時,在彼時美國深陷越戰帶來的精神沼澤中,且正忙於處理伊朗事件,在蘇聯領導人看來,蘇聯早早就在阿富汗駐紮了軍隊,所以即便是出兵,蘇聯依舊趁著美國反應不及的時間速戰速決。並且,在出兵阿富汗之前,蘇聯曾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布拉格之春”事件,所以蘇聯領導人十分樂觀地覺得,國際上對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反應,最多也就是這般反應。
在抱定這些打算後,1979年12月蘇聯打著幫助阿富汗政府鎮壓反政府武裝這一名義,出動了280架次的大型運輸機,在24日開始到26號這幾天中絡繹不絕的將105師空軍師,運輸到喀布林國際機場以及巴格拉姆空軍基地。
27日,在5000名蘇聯士兵的內應下,伴隨著爆炸聲的巨響,喀布林市中心的電信大樓被克格勃特工炸燬,隨後坦克履帶聲槍聲在城市中不絕於耳。在短短几個小時的時間裡,喀布林市中心地區完全被蘇聯軍隊控制。
在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戰爭後,阿明的家人都被趕到總統辦公室中。但因為阿明拒絕簽署蘇聯遞交的阿富汗請求蘇聯出兵的邀請書,伴隨著槍響阿明及其4個妻子、24個子女全部殞命。
28號凌晨2點40分,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喀布林電臺的宣佈下成為阿富汗的總統。在這之後,蘇聯軍隊集結在兩國邊境的6個步兵師,分兩路向阿富汗發動進攻,10年阿富汗戰爭正式打響。憑藉高度現代化,以及之前對阿富汗的滲透,在短短一週的時間裡,以及透過對阿富汗官員的下毒,只一週的時間裡,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以及主要幹道都被掌握在了蘇聯手中。
因為蘇聯侵入阿富汗的不正義性,所以自蘇聯出兵阿富汗後,國際上對蘇聯這一行為的抵制反對呼聲持續不斷,甚至在1980年1月的時候,聯合國還通過了要求蘇聯對節目呢無條件且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在與此同時在美國的作用下,同年7月在莫斯科召開的奧運會還受到了眾多國家的抵制。
但對於蘇軍來說,更為遭難的事情還在後邊,因為阿富汗位於伊朗高原之上,大量的山麓、峽谷、沙漠,這些惡劣的地形直接讓蘇聯的現代軍用武器完全排不上用途。
並且,這個時候與蘇軍對戰的是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裝游擊隊,這些部隊長年盤踞與此,對於地形十分熟悉,再加上此時也讓美國看到了給蘇聯製造麻煩,將阿富汗變成“蘇聯的越南”的大好機會。
於是,阿富汗戰爭開始之後,美國就不斷為反政府武裝游擊隊提供資金、武器以及人員培訓,以此方式來快速拔高游擊隊因為裝備落後、戰術匱乏的短板。除了美國之外,巴基斯坦也給反政府武裝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作為阿富汗的鄰國,巴基斯坦不僅允許阿富汗反政府武裝入境避難,還為美國提供了為阿富汗技術支援教學長做,並承擔了將武器裝備運送到阿富汗的活計。
而同為伊斯蘭革命盟友的伊朗,也沒有因為美國的提供幫助而出手搗亂,與巴基斯坦一樣,他們也為阿富汗反政府武裝提供了可以補充物資且稍作休整的大後方。
在美國的運作下,像埃及、沙特等大量的國家給阿富汗提供大量的資金、物資幫助,並且越來越多的國家聯合起來一起對發動不正義戰爭的蘇聯進行譴責、孤立。因為蘇聯自以為穩操勝券,所以在頂著爭執、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方面帶來的巨大壓力,但很快蘇聯陷入了被動應付、進退維谷的境地。
從1982年開始,蘇聯同意接受在聯合國主持下的日內瓦間接會談,並在日內瓦談判即將進行到第二輪的時候,蘇聯相關領導曾就“阿富汗問題”進行談論,承認了阿富汗戰爭正在給蘇聯帶來巨大的傷害,並嚴重損害到了蘇聯在國際上的形象。同年的5月,蘇聯駐巴基斯坦大使還表示,兩國正在為撤兵的期限進行努力確定,由此可見,在這個時候,蘇聯其實是有希望及時叫停這場戰爭的。
可好景不長,1984年,新一任蘇聯總書記契爾年科上臺,他依舊支援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進行到底。於是,蘇聯在阿富汗的政策完全回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老路上,阿富汗問題再次陷入了僵化。
但很快,1988年,阿富汗戰爭迎來了解決問題的方案,隨著國際的援助,阿富汗游擊隊不斷壯大,在國恨家仇的加持下,阿富汗游擊隊多次對蘇聯掌控的重要城市發起多次攻擊,並因此出現了蘇聯掌控主要城市和交通線,游擊隊控制廣大農村,雙方都不可能取勝的狀態。而因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給蘇聯帶來了太多的損害,1988年4月14日,蘇聯被迫接受了日內瓦協議,並於1989年2月15日,將部隊全數從阿富汗撤離。而作為蘇聯解體的導火索,在阿富汗戰爭結束不久後,1991年原本雄霸一方的蘇聯轟然解體。
那麼阿富汗戰爭究竟是如何將蘇聯拖垮的呢?蘇聯的解體究竟和阿富汗戰爭有何關係呢?
首先是蘇聯的愛國熱情,原本蘇聯人民對於蘇聯有著十分高的愛國熱情,可是隨著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的出現,以及其性質的惡劣性,更是讓美國屢次將蘇聯稱為“邪惡帝國”。因為阿富汗戰爭的性質,讓蘇聯各個階層出現了極為牴觸的情緒,更讓蘇聯的軍隊紀律受到了嚴重的腐蝕。大量的青年人竭盡全力地避免自己進入阿富汗。而那些進入阿富汗計程車兵更為自己從阿富汗戰場上得到的獎章感到羞恥,阿富汗戰爭也讓原本凝聚的蘇聯民心就此潰散,更是讓軍隊、黨人民以及聯盟中央出現了巨大的分裂與鴻溝,而這種結果是如何填補都無法挽回的。
其次從經濟角度來說,進入80世紀以來,蘇聯的經濟發展的越來越慢,在加上早期蘇聯以窮兵黷武的方式發展,這更是讓蘇聯民不聊生。在彼時,充滿濃郁危機的蘇聯經濟學家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來看,到1990年的時候,日本將要取代蘇聯成為第二大經濟大國,加速發展蘇聯的經濟是蘇聯的首要任務,可是在彼時蘇聯政府依舊致力於推進阿富汗戰爭,每天阿富汗戰場上要吞噬1100萬美元,在數年的戰爭中,阿富汗更是消耗了200多億美元,這對於本就岌岌可危的蘇聯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因此,在本就問題重重的情況下,阿富汗戰爭的出現,將蘇聯所有的生命力加速消耗殆盡,也就此成為了蘇聯解體的導火索。甚至在1989年2月,蘇聯撤出阿富汗的不久後,立陶宛就宣佈它的目標是完全獨立於莫斯科,而其他的勢力也在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