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輝是在西康省風起雲湧的近代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一位人物。西康的初等教育起源於清末大臣趙爾豐主政時期。民國初年,戰爭頻發,政局動盪,西康的教育有一定停滯與退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邊疆教育得到一定重視。國民政府積極推進發展西康初等教育,四川省主席劉湘的叔叔曾主政西康二十多年,人稱“西康王”。劉文輝擔任西康省主席後,改革與完善了西康教育制度,頒佈了一系列利於教育的措施,讓西康省的初等教育又一次迎來了發展與恢復的機會。
一、劉文輝與西康的關係
西康自古以來就是邊陲重地,環境惡劣,民族複雜,偏僻落後。1927年的夏天,劉文輝成為“西康王”,他成立了西康特區政務委員會,開始進行教育恢復與發展工作。至1934年,西康19縣有中等學校3所,小學56所。面對如此困難而嚴峻的教育形勢,劉文輝在治理西康的過程中先後提出“化邊地為腹地”的經邊政策、將西康初等教育改革與建設融為一體的“三化政策”,即德化、同化、進化。在適應西康民族、地理、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他希望用教育的社會功能,改變西康落後的經濟、文化狀況。1935年,西康建省委員會成立後,劉文輝把發展文化教育工作視為中心工作,當務之急是把“發展邊疆教育”作為六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希望透過教育來改變西康同胞過去透過寺廟接受教育的狀況,改變忽視教育之作用的觀念。
二、劉文輝的主要教育思想與成果
“西康王”劉文輝經營西康20多年,他個人所擁有的治理思想決定了政策議程,但也限制了內容和實施效果。在他的思想中,透過對少數民族進行教育,提升他們的思想素質,使其與漢族溝通並消除隔閡,從而謀求漢藏民眾消除隔閡,精神接近,最終情感相通。毋庸置疑,這一思想最終可否實現確實依賴教育的推行。
(一)獎勵和勸導
西康偏居中國西南一隅,區域內大山縱橫交錯,交通極其不便,和外界的交流很少,教育事業非常欠缺。針對這一突出現象,西康建省委員會在1937年向各縣政府釋出訓令,明確要求:“他們(學生)都被豁免,以示政府獎勵學生及其家庭,提高學生社會地位之意。”差役的免除使學童的家庭不僅減輕了負擔,更顯示出入學所帶來的社會地位之變遷。
西康歷來不發達,在清末趙爾豐時代,諸多經費靠四川方面接濟補充,政府財政非常差,條件較差的寧屬和康屬則更加困難。康屬的公務員待遇都很差,而基礎教員生活更為艱苦,住房與生活物資常常不能持續保障,教師的奉給不及丁役。西康省政府做出巨大努力,對教師待遇進行大幅度提高。比如,對地區較為艱苦的教員,除增加交通、食宿費用之外,另再一次性發放四百到八百的津貼補助。此外,劉文輝也下令改善學校的環境,幫教員修建宿舍,改善教員的住房條件。
(二)堅持接近地方風俗
傳統的教育對西康人民來說是實踐與理論相脫節的。而教師不通曉少數民族的語言,讓教育難以傳播,到1932年,教育部將內地通行的國語課本和常識課本翻譯成藏文,部分有藏族群眾聚居的省份也經過教育部稽核編修自己的課本。但通行的教材與藏族的生活習慣、文化內容、宗教信仰與藏族有較大差異,不太適用於藏族民眾。編寫適合西康人民的新教材,是改善西康教育的又一個重大實踐,這件事情已經逐步提上日程。由西康省編纂的新教材,基本上解決了以上問題。其間編寫了包括國語和基本常識的新課本,有其實用價值。同其他教材而言,這套教材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與地方性,更加適合康區小學。這套教材還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教科書中包含著與藏族民族特色相適應的內容;二是富有愛國教育社會民族團結的色彩;三是注意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他們用知識指導藏民生產;四是引導學生重視衛生與健康常識。
(三)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當時,康民之所以願意將子女送入寺廟為僧,既有宗教習俗的原因,更是因為“讀書無用”,讀書不能帶給自己實際的收入與幫助。西康人民生活比較貧困,養孩童已經非常不容易,更無法有更多的精力將自己的子女送入學校學習人文知識,不如送入寺廟,既可以緩解生活的壓力,也可以有朝一日出人頭地,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劉文輝認為,發展職業教育如果能夠解決學生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難,提供一種新的職業選擇,教授一方面的技能,讓他們畢業後能利用學校知識,在社會上謀得生活,獲得一份可觀的收入,則康民會樂意將自己的子女送入學校學習。所以,西康的職業教育採用比較現代的教育觀,在具體課程上選擇康民最需要的職業知識進行培養,即實業教育,讓他們學習完就能應用於生活,如紡織、製革、衛生等,這些為西康民眾日常生活之需求,學習後就能快速使用進入生產。在全國眾多新辦的職業學校之中,西康省的發展較為迅速,西康省立職業技術學校有西康省立西昌高階護士職業學校、西康省立康定商業職業學校、西康省立康定農業職業學校等。
三、結語
西康地區是一個民族關係非常複雜的區域,區域之內山川縱橫,地勢起伏大,猶如一個天然的隔離區,與外界交往很少。同其他省份相比較,西康人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民眾的知識水平比較低下,經濟發展受限。劉文輝是西康省的掌舵人,將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諸到西康的文化教育建設與實踐之中,他從實際出發,用正確積極的思維合理佈局,以發展文化與教育為戰略重點。劉文輝之子劉元彥這樣描述他的父親:“一個一味溫和的人,怎麼能應付那麼複雜的政治形式,他身上必然還有更加梢氣,更加深沉、更加強硬的一面。”所以,他能以自己意志處理西康省複雜的民族情況,同時,為民族團結與建設邊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支援寺廟教育的文化融合政策,促進了邊疆人民的思想隔閡消除,促進了民族共同繁榮,同時發展了眾多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師範教育,較大提高了西康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質,促進了西康經濟的建設與國防事業發展,為抗戰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他獲得了屬於自己的良好政治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