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洪濤 攝
丹東東港地處黃海北岸,
是一座臨港城市,
有較長的海岸線。
在東港,
最能找到遼寧海洋的美,
不僅有海濱美景,
還有梭子蟹、雜色蛤、泥溜子等特色海鮮,
來這裡看海景、品美食讓人流連忘返。
不過除了這些,
東港還有一個讓人上癮的海上專案,
就是海邊釣胖頭魚,
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01
釣胖頭魚成為市民休閒時尚
露水過後,隨著東港海邊釣胖頭魚人數的陸續增多,濱海路沿線又顯一道靚麗的風景,尤其是節假日。垂釣者多是親朋好友相隨,一同駕車出行,就近消遣和休閒,在一望無際的大海邊和星羅棋佈的蝦池裡拾趣。以此忘卻煩惱和憂愁,告別恓惶,陶冶情操享受大自然所帶來的樂趣。
釣胖頭魚操作簡單,一學就會,關鍵用什麼樣的魚具。老的魚具包括懶鉤子(也叫甩鉤子)。一條魚線,前頭一個墜子,中間點綴數個魚鉤;還有滾地籠,數節環網,前頭開一小口,魚有進無回,內裝魚餌,像臭魚爛蝦、嘟嚕蟹子、死河蟹都行。這兩種魚具,優點是坐等取魚,和用魚竿釣魚互不影響。缺點是享受不到釣魚時的快感。
這些年最時尚的是魚竿,有長槍短炮之說。傳統的竹竿逐漸淘汰,被方便攜帶、收放自如的新式魚竿所取代。萬變不離其宗,原理大致相同,都是魚線栓漂,前頭栓兩個鉤子。用魚竿釣魚,如果是蝦池子,得會甩鉤子,位置要適中。因為蝦池子有環溝,是胖頭魚的遁避之地。竿甩的遠近決定釣多大魚、釣多少。
釣魚講究手感,和水底的魚做心理較量,磨練意志。兀立不動,全身心投入,透過觀察魚漂沉浮和拉扯情況,判定魚的大小。一旦確定咬鉤,並不急於上提,而是順著它的勁兒溜彎兒,約摸差不多了,再用力一抖。注意是“抖”,這樣才能鉤牢魚嘴,不至於前功盡棄。當失敗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喜悅之情還夾帶著惆悵。取魚鉤也要講究技巧,注意別紮了手。
釣胖頭魚上佳的位置包括閘門旁、潮水溝、大壩拐角、看護房旁邊。因為這都是胖頭魚的棲身之處和遊走的路線。在我看來,最好的位置莫過於通向大海的潮溝。因為這裡視線開闊,能看到鑲嵌在大海里的海島,還有空中翱翔和在灘面上成群的海鳥兒。
胖頭魚餌各不相同。最早用蚯蚓,帶把鐵銑,到菜地、苞米地、廢水泡子邊挖蚯蚓,越潮溼的地方,蚯蚓越肥,掐成段狀用做魚餌。後來就陸續有人用沙蠶、生牛肉(加點鹽)之類,逐漸變得高檔起來。
如果在蝦池裡釣胖頭魚最好選在清晨,或者下午三四點鐘,小工還沒開始喂蝦,處於飢餓狀態的胖頭魚,會飢不擇食。
回溯釣胖頭魚的歷史,著實見證了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的道理。我們不妨說一下過去那個年代的兩種釣魚形式:
在潮水溝裡下旱鉤。不屬重體力,不用上船,家庭婦女參與較多。退潮後,釣魚人步行到潮水溝,把鉤線下到溝幫上,然後回返。再經過返漲退潮,再回來取魚,把空鉤子補上魚餌。整個過程隨潮汐而動。魚賣給魚販子,也可曬成魚乾過冬,或者拿到集市上賣。當時確實有幾位出了名的釣魚能手,令人稱羨。
小舢板子釣胖頭魚。上世紀九十年代,東港椅圈鎮尹坨村範坨子村民組,全組半數以上勞動力參與小舢板子釣胖頭魚,小舢板子多達十幾個。魚餌是沙蜆子生開,取肉掛到魚鉤上,插到線筐沿,每筐能插 200 到 300 多個鉤子。兩個合夥人分挑到海邊,放到小舢板上。落潮搖船下去,一個人搖櫓,一個人放線。下完了線,要在船上等到返漲,待海水潮落,這才收線摘魚。然後搖船上岸,挑著線筐和魚回家。
小舢板子釣胖頭魚,一直能釣到小雪時節。這麼長的時間,釣魚人的艱辛可想而知,尤其到了冬季。但他們苦中有樂,因為天氣越冷越好吃,深受消費者的親睞。可以坐地銷售,吸引魚販子主動上門。
02
胖頭魚是人人喜愛的美味大餐
海胖頭和蝦池胖頭略有不同,海里的苗條,蝦池裡的肥碩,味道上,還是海里的鮮。
胖頭魚的吃法各不相同,常見的有醬燜胖頭魚,以大醬為主,輔以醬油花椒等佐料,也可以放辣椒調味;還有曬胖頭魚乾,生開去髒,鹽水浸泡 24 小時,控水日曬,曬乾後存放起來,放在飯鍋裡熥,冬天食用最佳,尤其就苞米稀粥大餅子,吃完了還想吃;再就是油炸胖頭魚,把幹胖頭切成段,裹上白麵和雞蛋等,放在油鍋裡炸,吃起來又脆又香又有鹹淡。不過最好的做法莫過於胖頭魚湯,做法簡單,正常佐料即可,不用雞精味素,做出的湯鮮嫩可口,如有賓朋來港,趕上胖頭魚應市,不吃上胖頭魚熬湯,著實有點遺憾。還有生魚切片,蘸辣根,就酒喝。
相傳,胖頭魚因和龍王叫板,說它一年長一尺,十年長一丈,一百年超過龍王。因此,被龍王貶為一年生一年死。於是胖頭魚來年春天瘦成一根刺,直到老去。真實情況是,胖頭魚的肉身過不了冬,卵卻能存活下來,春天開始繁衍。
這正是:釣雨釣晴還釣雪,冰心一片已忘己。歸結起來。近幾年人們嚮往海邊,喜歡釣胖頭魚,還是和這些年當地政府落實中央政策,加大力度,改善生態環境有關。
現代人注重的是生活品質和環境。釣胖頭魚成本越來越高,除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昂貴的釣具(有的價值上萬元),還有價格不菲的魚餌,這還不包括有的時候到飯店用餐的費用等等。即便如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嚮往這種休閒方式,主要基於人們從優美的環境裡,切身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魅力。
編輯:徐博彥
責編: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