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的車市異常火爆,不少車企在年底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然而,當前汽車行業仍然受到晶片短缺影響,不少品牌新車在終端市場的供應嚴重不足。在這種背景下,消費者為了能在春節前順利提車,不得不接受4S店加價賣車以及捆綁銷售、強制消費等。近日,有媒體針對4S店加價賣車的情況,對十餘家汽車品牌進行調查。
首先來看看合資品牌,此前汽車行業關注多次報道豐田賽那加價,而在車友圈中也有不少車友反饋皇冠陸放、漢蘭達等車型存在加價情況,那麼事實是如何呢?
在北京某廣汽豐田4S店內,銷售人員介紹賽那的訂車情況:“加2萬元裝飾,最早3月份可提車;裝飾包括貼膜腳墊保養等”。該銷售人員表示,春節前已經沒車了,加多少錢也提不到。那麼賽那一定要加價才能提車嗎?“也不是,可以平價買車,但是等車的時間較長,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一年,要是想早點提車,只能加價”。
對於漢蘭達,銷售人員則否認存在加價賣車的情況,因為漢蘭達只能在廣汽豐田官方APP上統一下單,線下4S店只提供看車、試駕等服務。不過,作為漢蘭達姊妹車型的皇冠陸放,又有了不一樣的答案。4S店銷售人員表示,“我們不加價,也不允許提加價,但是如果想要早點提車,可以自願選購裝飾套餐,加購1.2萬元左右就能提前,當然也可以評價購買,但是等車的時間較長。
相比於合資品牌,豪華品牌的加價更加普遍。在北京某寶馬4S店,銷售人員介紹稱,“不同車型的加價情況是不一樣的,比如寶馬3系長軸版加1.38萬元,而X5、X7、7系都是加2萬元、3萬元,5萬元也是有的。”據銷售人員介紹,上述車型加價均以裝飾套餐的方式出現,裝飾套餐包括腳墊、貼膜、鍍晶、隱藏行車記錄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不同車型加價幅度不同,但是裝飾套餐基本一致。在寶馬4S店,不少車子在前擋風玻璃位置放置“已售”的紙張,進一步營造車源緊張的氣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者加價買車的心理。
在奧迪4S店,加價的情況同樣存在,但是不同4S店的加價幅度不同。以奧迪A4L為例,其中一家4S店的銷售稱,“裝飾套餐原價是1.69萬元,優惠後是1萬元,必須加”。另一家4S店內,這一裝飾套餐優惠後是6800元。據瞭解,奧迪所謂的裝飾套餐包括全車玻璃量子貼膜、五年質保、腳墊、後備箱墊、車漆鍍晶、行車記錄儀。
相比之下,賓士品牌卻不存在加價的情況。在賓士4S店內,銷售人員多次強調,賓士品牌絕不捆綁銷售、強制消費;但是銷售人員也表示,由於晶片短缺的影響,賓士庫存不足,部分車型無法保證交車時間,但是會根據訂單順序依次排隊交車。
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消費者在購車時也會考慮自主品牌車型,市場上部分國產車型的銷售情況也不錯,那麼自主品牌是否也存在加價的情況呢?
在長城魏牌4S店,銷售人員表示,“我們絕不存在加價賣車的情況,甚至你若發現加價行為,還可以舉報加價的經銷商獲取獎勵。”在4S店內,可以看到杜絕加價的相關易拉寶公告。坦克品牌也是如此,去年年底有車主投訴某經銷商門店加價賣車,最終該經銷商被官方取消授權。
在比亞迪4S店內,據銷售人員介紹,DM-i全系列車型均需等待一個月以上,其中宋Pro DM-i部分車型需要等三四個月左右、唐DM-i要等一個月左右。不過,比亞迪不允許加價插隊提車的情況:“加錢也得按順序來的,不會加錢的,廠家不允許。按順序提,排到你就是你。”此外,例如長安、吉利、哈弗等品牌,經銷商都明確表示不加價,廠家也不允許加價。
實際上,加價賣車早已不是市場潛規則,此前,央視財經也曾走訪多家汽車4S店,到訪北京奧迪,賓士以及廣汽豐田4S店,在隱蔽拍攝的影片下,發現4S店加價成風,效能車型,MPV,SUV,進口車都是加價的重點車型。
根據2017年商務部所印發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規定,經銷商應當在經營場所以適當形式明示銷售汽車、配件及其他相關產品的價格和各項服務收費標準,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或收取額外費用。這些加價的專案,指的是購買新車時常見的上牌、出庫、裝飾、保險等費用,也均不能強制要求消費者支付或者強制搭售。北京雲通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閆兵稱: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接受不接受某一種服務和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產品,捆綁銷售肯定是不行的。
那麼為何《汽車銷售管理辦法》釋出多年,汽車4S店加價仍然成風?實際上,加價賣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市場供需關係,當一款車成為爆款時,在加上疫情、零部件短缺等影響,供需關係就會失衡,而當前剛好處於年關,不少消費者為了能夠提前提車,面對4S店的加價銷售只能默許接受,這種行為的成立並不是由經銷商自行決定的,而是需要消費者參與的。換句話說,面對4S店的加價賣車,消費者有權拒絕,但是有些消費者願意接受這種行為,不管是在道德上還是法律上都很難約束。
當然,4S店存在加價的情況,與汽車廠家不無關係,為何自主品牌就能約束經銷商避免加價,而合資品牌卻貼上“建議零售價”默許經銷商的加價行為呢?歸根結底還是跟汽車品牌的管理有關,這種加價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品牌形象和消費者好感,同時也擾亂了市場正常的秩序。
每天分享有價值的汽車新聞
汽車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