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方健身美體文化的傳入,近年來,人們對於“美”的看法有了些許的改變,大家不再喜歡“幼、瘦、白”的外形,而是轉向喜歡富有肌肉美感的軀體。因此,不少人也邁進了健身領域,並且小有所得,不管是女生曬馬甲線,還是男生炫耀自己的肱二頭肌,都可以看出時代的審美正在悄悄改變。
此外,國內也有許多健身比賽,不過參加比賽的那些“健美選手”感覺鍛鍊得有些誇張,果然什麼事情再好,超過了那個“度”就變得奇怪了起來。
大家或許不知道,其實在“牛”界也有這樣一個“健身冠軍”,它看起來可謂是渾身都是腱子肉,有許多網友表示這種牛大概是喝“蛋白粉”長大的,如果要為我國志怪小說《西遊記》中的牛魔王找一個現實具象物,那一定就是這頭牛了。
它的名字叫做“比利時藍牛”,不過人們根據它肌肉無比發達的外形為它取了一個外號叫“魔鬼筋肉牛”,據說它一天能長3斤肉,並且肉質十分的細膩,口感很好,是著名的肉牛。那麼我國為什麼不引進養殖這種生長快、肉又多還好吃的牛類呢?
牛的常見品種
牛主要是指哺乳綱、偶蹄目、牛科下的一族,一共有5屬。不過大部分的牛都是食草動物,不論是非洲的水牛還是美洲的野牛,它們看起來體型很大並且十分健壯,與大多數食草動物有同一特性,就是反芻功能。這一功能俗稱倒嚼,就是能將胃裡尚未消化的食物返回嘴裡再度咀嚼,有利於消化植物中的纖維素。常見的反芻動物還有羊、駱駝等。
牛最早出現於中新世晚期,科學家們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亞洲地帶發現了這些原始野牛的化石,這些野牛在後來經過分化之後,演變出了許多新品種,並且開始向其他大陸遷移。最初先到達了非洲,後來又進入了歐洲,並且為了適應歐洲寒冷的氣候還進化出了厚厚的皮毛。
在冰河時期,野牛的祖先曾兩次從歐亞大陸透過白令陸橋在北美移居,第一次是13.5萬至19.5萬年前,第二次是2.1萬至4.5萬年前。
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些世界範圍內著名的肉牛品種,畢竟牛肉算得上是我們飯桌上常見的食物了。我國的著名品種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黃牛,不過黃牛的產量很一般。外國人相較豬肉更喜歡食用牛肉,所以國外對牛肉的需求量很大,針對這種需求,它們培育繁殖的都是產肉量豐富的典型肉牛。
比如夏洛來牛,這一品種原產於法國中西部地區,是非常有名的大型肉牛,它不僅體型大,生長速度還很快,並且對於飼料的品質要求也不高,被世界多個國家引進。這類牛成年公牛的體重在900到1200公斤,產肉率約60%。
以及現在經常聽到的“日式和牛”,這種和牛肉現在可謂是賣出了天價,並且根據其品質還劃分了五個等級,頂級和牛肉是A5級的,被稱為是名副其實的“雪花牛肉”。不過和牛的體型相比前文的夏洛來牛要小一些。成年公牛大約950公斤,它的肉質鮮嫩多汁,不少人表示“入口即化”,並且牛肉當中的脂肪酸含量也很低。
雖然過去我國大部分人民更偏好食用豬肉,不過近年在“健康低脂飲食”的影響之下,漸漸將目光放在了牛肉身上。我國的中醫也提倡大家食用牛肉,因為其中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可以“消水腫、除溼氣、強健筋骨”。至此,牛肉現在出現在中國餐桌上的機率越來越大,更是減肥、健身人士最愛食用的肉類。
比利時藍牛
比利時藍牛也是世界著名的肉牛之一,它的原產地在比利時,看上去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塊頭”,毫不誇張的說如果不是知道了它的肌肉形成別有原因,可能會誤認為它每天是在農場中奔跑了幾十公里才形成了這樣健壯的外形。
從它的照片能看出,它的外形看起來有些古怪,就像是“健身過度”了,雖然身上有藍色或者黑色的斑點,但是整體看起來還是白色更多,這白色襯托著它發達的肌肉就顯得更加奇怪了,總有種說不出的“詭異感”。
事實上它看起來古怪確實是有原因的,這種牛是一種雜交品種。是19世紀時在比利時中部的當地牛和英國短角牛進行雜交之後產生的,不過有不少材料指出早期它還與我們前文中提到的夏洛來牛之間進行過雜交育種。直至1950年時,人們透過近親繁殖使得它的一個基因變為固定遺傳,正是這一基因使得它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成為了“純種肉牛”。
比利時藍牛的特點顯著,具有明顯的早熟特徵,早期飼養時生長迅速,每日增重可達1.4公斤。成年公牛的體重約為1200公斤,產肉量比其它品種高出18%到20%左右。除此之外,它的肉質十分細膩,脂肪含量很低、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少,從以上種種特性來看。比利時藍牛不論是產肉量還是肉的營養價值都十分可觀,雖然它看上去蠻奇怪的,但是確實很“好吃”。
不過以上的觀察皆是從人類的視角出發,這種肉牛不僅產肉量大、經濟效益還高,可謂是飼養典範。但是藍牛巨大的體型其實對於它們而言是很重的負擔,它們也會因為肌肉增長過於迅速感到痛苦,常常生病,需要耐心照料。並且從種群的繁育而言,比利時藍牛龐大的體型並不適合生育,所以母牛往往無法依靠自己產下小牛,需要藉助人類的幫助,甚至是做“剖腹產手術”。
做過剖腹產手術的母牛雖然也會得到耐心的照料,但是為了增加牛肉產量,它需要快速投入二次育種和生育當中,這種方式無疑對它造成了巨大傷害。所以許多人認為應該有計劃地繁育,使得這些母牛有休養的時間,雖然最終難逃成為餐桌上美食的命運,但是在活著的時候還是需要給予一些人道主義關懷。
缺乏肌肉增長抑制素
比利時藍牛之所以會長成渾身充滿肌肉的樣子,其根本原因是它體內的一種蛋白質基因失效了,這大概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雜交育種實驗中發現的“固定遺傳基因”。這類蛋白質基因叫做肌肉生長抑制素,簡稱MSTN,它主要參與調控骨骼肌的生長髮育,而比利時藍牛不具備這一基因,就意味著肌肉生長的調控鍵消失了,所以它的肌肉就朝著“病態”的方向發展。
生物學家透過對它MSTN基因的研究發現,這一基因在近親繁育當中發生了明顯的突變。
其nt821~831的位置發生了11個鹼基的缺失,導致275位、276位和277位的3個氨基酸的丟失,閱讀框從274位開始移位,使終止子提前到287位點。
這一基因的突變會影響牛類骨骼肌的發育,使其出現“雙肌現象”,肌肉當中的纖維量變多變大,最終導致外形上出現肌肉發達、塊狀肌肉明顯的狀況。
並且這種基因突變會使得牛類的內臟器官變小,免疫器官也會受到影響,這導致比利時藍牛會經常生病,病症主要集中於呼吸方面和免疫方面。肺臟總重減少了19%,使得它的呼吸負荷變大,也就是它雖然外表看上去十分健壯,實則可能喘氣都很困難,經常會患上呼吸道水腫。
我國為何不引進養殖?
這類一天就能長3斤肉的牛恰好能填補我國的牛肉需求缺口,但是我國卻一直未引進這類牛,這又是為什麼呢?
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首先這類牛作為特殊品種,甚至算得上是“特供”,就導致飼養難度很大,具有引進實力的大多都是大型養殖廠,小型養殖場並不具備飼養它的條件。比如單從母牛生育需要專業人士進行“剖腹產”來說,就十分麻煩還費錢。很少有養殖場願意花錢僱傭多個獸醫,只為一對一地給母牛做剖腹產。
其次,從繁殖需要依靠人工幫助這一點來看,就不難看出這種“肌肉牛”還是蠻嬌氣的,不僅患病機率高,生產難度也很大,這並不符合養殖場“量產”的標準。透過相關資料我們能看出,比利時藍牛的繁殖週期相對於其他品種更加緩慢,這正是剖腹產的副作用。
最後,雖然我國的人口眾多,目前食用牛肉的人群也處在增長的態勢中,但是牛肉的替代品類還是很多的,更遑論中國人“天生吃貨”的體質,顯然不可能像國外那樣每天都熱衷吃牛肉。我們的美食、菜系和烹飪方法實在是太過豐富了,因此對於食材的選擇範圍更加廣泛,牛肉的需求量並不會像國外那麼誇張。
可見,在我國飼養這類“魔鬼筋肉牛”實際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並未出現大規模的引進、推廣和養殖,但是還是有不少地方在進行雜交培育實驗的,我國的生物學家希望將它與我國的黃牛雜交,培養一類新型雜交種。
比利時藍牛和中國黃牛雜交
早在2000年的時候我國就有人提出將比利時藍牛和其他牛類進行雜交。最早在木蘭縣使用它與西門塔爾原種母牛進行雜交,並且成功誕下了3頭小牛,出生重量與比利時藍牛所差無幾。
後來又有人利用它與我國的黃牛進行雜交育種,想用其改良本地黃牛的品種,經過配種之後發現這一雜交種出生重量為32公斤左右,雖然對比比利時藍牛牛犢出生重量的45公斤要差一些,但是跟本地的黃牛相比還是提高了近25%。這個雜交種的產肉量也有所提升,相較於原品種提升了10%左右。
結語
總的來說,比利時藍牛是人類干預雜交的產物,其誕生符合人類對於“肉牛”的需求,但是它容易生病並且難產機率高,這就為推廣養殖帶來了困難。目前來看,並不適宜在我國推廣養殖,不過雜交繁育的實驗一直都在進行,希望我國黃牛和它的雜交種能夠克服之前的那些困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健康肉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