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穿行於喧鬧街道的你,帶著耳機聽著周董的《Mojito》;圖書館裡奮筆疾書的你,戴著耳機聽著巴赫的《G小調》,健身房裡賣力舉鐵的你,戴著耳機聽著夢龍樂隊的《Natural》,就連睡覺時候的你,都戴著耳機聽著《千千闕歌》、《紅玫瑰》,但是當刷到這條熱搜時,你是不是瞬間摘下了耳機!
那麼耳機究竟是你享受自己世界的避風角,還是損害你耳朵健康的毒尾草?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一談耳機與健康的問題。
01
聽覺的機制
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中耳主要由鼓膜、鼓室和聽小骨組成。內耳由前庭器官(它與聽覺無關,將在後面討論)和耳蝸組成。耳蝸形似蝸牛殼,是一個繞蝸輪盤旋兩圈半的骨管。骨管內部被骨質螺旋板和基底膜分隔成上、下兩半。上半叫前庭階,下半叫鼓階。前庭階通向中耳的小孔叫卵圓窗,鼓階通向中耳的小孔叫蝸窗。耳蝸內部充滿著淋巴。聽覺的感覺細胞(毛細胞)排列在基底膜上,毛細胞上有蓋膜[1]。
聲波經外耳道撞壓鼓膜,引起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的機械振動,從而增強聲波壓強把振動傳向卵圓窗,推動耳蝸中的淋巴,振動在液體中傳導,最後傳向中耳的蝸窗,這是聲傳導的全過程。
當耳蝸的淋巴液振動時,基底膜就發生振動。基底膜的振動便引起基底膜上的毛細胞同蓋膜衝擊,引起毛細胞的興奮,由聽覺系統傳導通路(有同側通路也有對側通路),經四級神經元將衝動傳向大腦[2]。
此外,聲波還可以透過顱骨直接傳入內耳,即聲波的骨傳導。聲波避開外耳道敲鼓膜那步,透過骨頭直接震動耳蝸的淋巴液,從而產生聽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8世紀著名的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我們都曾為他給眼盲的姑娘彈奏《月光曲》的故事所動容。但是,貝多芬還有另一件傳奇的事情,就是利用骨傳導來聽自己演奏的曲子。他把一根棍子的一端連線到鋼琴上,用自己的牙齒咬住另一端,這樣鋼琴的震動就會透過下顎骨傳到他的耳朵裡。當然,骨傳導技術在今天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在過去的五年裡,骨傳導已經在許多領域得到了應用,包括軍事、醫學,當然,還有那些時髦的骨傳導耳機。
全球約有11億的青少年由於錯誤使用耳機等音訊裝置導致聽力受損[3]。大家可能感覺這個數字龐大,但實際上你可能早就受損害了而你不知道!因為雖然我們人耳能聽到聲音的頻率範圍是20-20000Hz,但我們平時接觸比較多的音訊範圍也就在80-2500Hz,可能真給大家測18000Hz的音訊時(例如,蚊子的發聲範圍是27-23000Hz),你可能聽起來費勁或者聽不到了,這就算是聽力受損。
02
錯誤使用耳機帶來的危害及如何正確使用耳機
1.聽力受損
最典型的是高頻聽力下降,即負責高頻的毛細胞受損。損害毛細胞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噪音,一般情況下,聲音強度在85dB以上噪音,就具有聽力損傷性,也就是聲音較大,導致對鼓膜機械刺激就越大,然後這種刺激會導致內耳的氧自由基增多,過多的氧自由基會導致內耳的血管收縮,從而導致血流速度下降,毛細胞營養無法得到充足的提供,毛細胞就會死亡,並且不會再生。這就是噪音性耳聾的機制[4]。
那麼大家可以想想平時帶耳機放歌的時候,耳機聲音是開到多少分貝的呢?我們在安靜的環境中,音量肯定比較小,而在喧囂的街道,為了聽清耳機內的歌謠,是否將音量開到了最大,可能這個時候就已經超過了85dB,所以大家在使用耳機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在過於吵鬧的環境中使用,或者使用降噪耳機,目的就是在聽得清的同時還能把音量調小。根據世界衛生大會的耳機安全使用原則建議下,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
2、耳部疾病
那麼耳機音量調小了,是不是可以一直戴著並且對耳朵沒有傷害了呢?
從聲音分貝的角度上講,理論上是的,但是還是建議大家採取60-60原則,在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的同時,持續戴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因為長時間戴耳機的方式,可能會對耳朵產生另外一種傷害——耳部疾病。
小音量使用耳機雖然不能直接影響聽力,但是如果使用時間較長,會增加機械壓迫、橡膠過敏、病菌感染等機率,典型的疾病:外耳道炎、中耳炎、突發性耳聾等,這些疾病伴隨的症狀不僅僅是聽力下降,而直接是耳聾、耳鳴了!再嚴重會波及到附近的顱骨部位,會導致面神經癱等。
03
耳機的選擇與清潔
為了保證60%音量能聽清的情況下,建議在嘈雜的情況下使用降噪耳機,但是在安靜的環境下,不建議使用入耳式的降噪耳機,因為由於與耳道的過於貼合,阻礙空氣流通很容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另外由於某些劣質耳機,使用的材料沒有保障,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外耳道面板角質層的腫脹,所以不建議使用。那麼同理,除了音量外,耳塞的使用也會遇到上述問題,也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耳機也要定期用酒精清洗,保持乾淨,防止細菌的產生。
1 End
1
參考文獻:
[1] KVD Heijden,JP Rauschecker,BD Gelder,E Formisano. Cortical mechanisms of spatial hearing.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19.
[2] Resnik J, Polley D.B. Cochlear neural degeneration disrupts hearing in background noise by increasing auditory cortex internal noise. Neuron, 2021.
[3] Bharadwaj H, Shinn-Cunningham B. What's been hidden in hidden hearing loss. Neuron, 2021.
[4] Spoendlin H. Histopathology of noise deafness. J Otolaryngol, 1985.
中國科學探索中心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內容以反偽破迷為核心思想,科學普及、科學文化、科技哲學、科學與公眾、世俗人文主義、科技倫理等領域均可涉及,旨在將科學探索結果無偏見地告知公眾,避免公眾上當受騙。
稿件一經採用,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
崇尚科學 反偽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