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朋友呢?”
“什麼朋友啊,早跑了!”
“美國佬這幫混蛋!”
這是金門炮戰期間,蔣艦軍官與臺灣方面的一段通話。
1958年9月3日,金門的炮聲已經持續了整整10天。這晚,毛主席突然下令,“9月4、5、6日,停火三天。”第二天,金門就恢復了平靜。
9月7日,金門停火3日後,美國派出軍艦“護航”蔣艦開向金門,公然挑釁我國。
然而毛主席早有指令:只打蔣艦,不打美艦。於是,美蔣海軍聯合艦船剛一抵達金門料羅灣港口時,前線指揮員葉飛上將直報北平,隨後下令開火。
解放軍向蔣介石軍艦發起了猛烈炮擊,焦急萬分的蔣艦軍官正欲求援,卻發現身邊的美艦此時竟然立刻掉頭,逃之夭夭。蔣艦軍官在電臺裡用明文破口大罵,才有了開頭的那段對話。
直到今天,都鮮有國人才知道,正是毛主席親自指揮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炮戰,才最終轟出了一場政治與外交勝利。
從“兩個中國”陰謀說起
早在人民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後,蔣介石大勢已去之時,杜魯門就開始了重新思考對臺“新政策”,並在艾森豪威爾繼任美國總統時最終確定:使臺灣“保留在對美國友好的政府手中”,而“最切實的手段”則是將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
1953年,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與國務卿杜勒斯組成了新的“拆中國”搭檔,企圖推行“兩個中國”,還在臺海中間畫了一道“中線”,要蔣介石“劃峽而治”。
1954年,艾森豪威爾“訪問”臺灣,同年12月2日,雙方在華盛頓簽署了臭名昭著的《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其內容主要是:美國幫助臺灣當局發展軍事力量;美國擁有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海域部署海、陸、空軍的權利;當臺灣“領土”遭到“武裝進攻”時,美國應立即採取行動對付“共同的危險”。
退據臺灣後,蔣介石還一直抱有“收復大陸”的幻想,並將金門、馬祖作為前沿基地。
然而,在條約簽署的談判階段,美方卻不同意將金馬納入“保護”範圍;並要求臺灣在徵得美國同意前,不得采取任何針對大陸的軍事行動。
這就意味著,臺灣能否“反攻大陸”,完全由美國人說了算,而他蔣介石就相當於一個傀儡總統,隨時可以被代替。
不過,面對美國,蔣介石已幾乎沒有談條件的資格,他最終只能妥協,只要求將上述兩條作為秘密條款,而不公宣。
至於金馬兩地,蔣介石依舊“磨刀霍霍”。
到1958年夏天,金馬的蔣軍已達到10多萬,佔到整個蔣軍數量的近三分之一,對大陸的各種騷擾也變得更多。
毛主席意識到,有必要探探美國對臺政策的底,以判斷對臺的下一步措施。
多方角力,金門淪為火海
1958年7月15日,美國出兵黎巴嫩,同時宣佈遠東地區的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用以防備蘇聯。
蔣介石大喜過望,以為“反攻”時機將至,7月17日,宣佈部隊進入“特別戒備狀態”。
就在第二天晚上,毛主席緊急召集了朱德、周恩來、彭德懷、海軍司令蕭勁光、空軍司令劉亞樓等人開會,對金門做出了明確指示:“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並點名由已是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的葉飛上將,具體指揮對金門作戰。
會議後,海陸空軍與蔣軍爭奪福建制空權與領海權,整修鐵路準備金門作戰,就等主席一聲令下。
月底,赫魯曉夫突然訪華,要求中蘇共同組建聯合艦隊,並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
毛主席聽完翻譯後強硬說道:“你解釋一下什麼叫聯合艦隊!”赫魯曉夫忙稱自己只是希望其海軍艦隊可以利用中國海域對付美國人,是翻譯一時轉達錯了。
彼時赫魯曉夫希望借臺海問題,就“建立軍事同盟抗美”探探中國的底。
但他還是沒有尊重中國的外交原則,那便是獨立外交,不結盟。
赫魯曉夫離開中國後,8月17日的北戴河會議上,中央最終決定發動金門炮戰。8月23日下午,解放軍的459門火炮齊齊發射,駐守金門的蔣軍只見炮雨傾瀉而至!
解放軍特地瞄準了幾個軍事要地,時任金門防衛司令胡璉與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恰巧走到坑道附近,剛聽到爆炸聲就跑進了坑道,才因此生還。
當時還在臺灣“國防部新聞局”任職的劉毅夫,後來撰文回憶了炮擊時的場景:
“下午五時三十分,我金門太武山下的翠谷湖心亭中,餐會已散,胡司令官(即胡璉)陪著俞部長在張湖公路的山下漫步回司令部,趙家驤、吉星文、章傑三位副司令官站在翠谷湖岸的橋頭上談天。突然有陣嘶哮聲,掠過太武山頭,馳落翠湖,緊接著是山搖地動的不斷爆炸聲,整個翠谷煙霧瀰漫,彈片橫飛,在小橋上的三位副司令官,於第一群炮彈落地爆炸時,就全都犧牲殉難了。”
據統計,兩個多小時裡,共有三萬多發炮彈落在金門的各處軍事據點,金門淪為火海。
曾有參與金門炮戰的解放軍官兵說:“當時炮彈運了整整3天,但2個小時就打完了。”
蔣介石大喜,覺得拉美國幫自己“反攻大陸”終於可以提上日程。
而美國對金門炮戰的反應也確實激烈,立馬將部署在地中海的2艘航母調到位於臺海的第6艦隊,宣告會在“必要時候協防金門”,杜勒斯更是整日叫囂“要用原子彈摧毀中國”。
毛主席則乾脆利落地回應:“美國的任何戰爭挑釁都嚇不倒中國人,只會相反地激起中國人民同美國侵略者鬥爭的決心”!
“絞索政策”破局臺海危機
就在美國張牙舞爪同時,毛主席注意到,艾森豪威爾與杜勒斯對外稱“這場軍事行動,很可能是毛主席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7月末,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一致行動”。
雖然這一猜測是無中生有,但毛主席意識到,可以利用美國對蘇聯的忌憚繼續出牌。
彼時美國軍艦雖然並不直接幫助蔣軍防禦金門,但會直接參與往返金門的蔣軍軍艦護航任務,毛主席決定在領海基線上做一做文章。
9月4日,金門停火三天命令生效當天,中國外交部發布宣告:我國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這項規定適用於我國的一切領土。
對這一宣告,美國直接炸了毛。那時國際普遍遵守海牙協議規定的3海里領海基線,他國軍艦未經允許進入3海里基線,輕則被警告驅逐,重則遭到攻擊。
而中國將領海基線改為了12海里,就意味著警告參與護航的第6艦隊軍艦,一旦到達金門附近,就構成了侵犯中國海權,將遭受中國合法反擊。
美國宣佈不承認我國所劃的12海里基線,杜勒斯更是受艾森豪威爾委託,在9月4日發表了充滿戰爭威脅意味的“新港宣告”。
美國又從中東的第6艦隊調來了一般軍艦,加上從本國與菲律賓調來的,共有7艘航母、3艘重型巡洋艦、40艘驅逐艦在臺海,並且在臺灣南部派駐了38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調來了好幾批飛機。
美軍司令部公然揚言,要在9月8日的演習中以艦炮封鎖我國沿海島嶼。
對此,周總理在9月7日代表中國政府發表《關於臺灣海峽地區局勢的宣告》,重申解放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主權,任何外國不得干涉。
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自然不會缺席,赫魯曉夫釋出宣告表達對中國的絕對支援:“如果美國艦隊敢去攻擊新中國沿海,蘇聯的核武器就讓美國艦隊有來無回。”
美國依舊我行我素,9月7日,美蔣聯合艦隊抵達金門料羅灣港口,蔣軍運輸船剛一卸貨就遭到解放軍的炮火猛攻,最終蔣軍軍艦被擊沉3艘、擊傷數艘。
美軍軍艦則直接逃跑,根本不敢開火,先前的武力恫嚇,原來不過如此。
葉飛上將後來回憶,毛主席在同年9月的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了“絞索政策”,“毛主席告訴我們,金門、馬祖是套在蔣介石脖子上的‘絞索’,而更重要的也是套在美帝國主義脖子上的‘絞索’。”
毛主席提出,臺灣、黎巴嫩以及所有美國國外的軍事基地,其實都是美國人自己製造並自己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絞索,並把絞索的另一端交給了中國、阿拉伯以及全世界反對侵略者的人民。
這正是毛主席對“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思想的具體運用,美蔣彼此生隙,又因為野心太大,佈局過多,反而受到多方掣肘,戰也不是,不戰也不是,最後深陷泥潭。
14年後尼克松訪華,承認“一箇中國”
10月6日,金門已經被再度炮火封鎖了整整一個月,中美於華沙談判,北京發表了以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署名的《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只要沒有美軍護航,就暫停炮擊7天,給金門蔣軍補充給養的機會。
10月13日,國防部再次釋出文告,金門炮擊再停兩週,用以觀察敵方動態,以利於蔣軍固守,“這是為了對付美國人”“呆在臺灣和臺灣海峽的美國人,必須滾回去”“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
臺當局依舊頑固,蔣介石邀請杜勒斯進一步實施“美蔣共同防禦條約”,杜勒斯則抱著令蔣介石放棄金、馬,達成劃分“兩個中國”的企圖,進一步給蔣介石施壓。
蔣介石惱羞成怒:“在我活著的時候不會撤軍!”
而美國的政策則更是悄然轉變。
10月23日,杜勒斯剛一離開臺灣,美國國務院就發表了杜勒斯與英國記者提前錄製的談話,“我看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中國”“這個國家確實存在”“美國願意同它打交道”。
10月25日,北京發表《再告臺灣同胞書》,宣佈單日開炮,雙日停火。
“美國的政治掮客杜勒斯,愛管閒事,想從國共兩黨的歷史糾紛中插進一隻手來……損害中國人的利益,符合美國人的利益”。
其實,第一次看到告書時,蔣介石就指出:“這肯定不是彭德懷寫的。”
老蔣判斷得沒錯,《告臺灣同胞書》,正是毛主席以彭德懷的名義發表。
包括主席指定已是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的葉飛上將,而不是時任福州軍區司令韓先楚做前線指揮,都意味著金門炮戰重在“動家法”,重在判定臺海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金門炮戰實際上結束,自此進入了打打停停的持久戰、政治戰階段。
美國的“兩個中國”陰謀始終未能得逞,最終只能宣佈停止護航。大陸則請章士釗、曹聚仁等愛國人士繼續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往返於兩岸。
14年後,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破冰。在雙方發表的《上海公報》中,基辛格寫下:“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參考資料:
- 萬千,毛主席談炮擊金門:我們整臺灣就是整家法,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
- 王正興,炮打金門,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設下圈套,毛主席反手一招輕鬆化解,今日頭條賬號“這才是戰爭”
- 郭松民,郭松民:“炮擊金門”的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
- 柯延,《毛澤東生平全紀錄》,中央文獻出版社
-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