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八哥
在海南,家八哥的種群數量也許比不上八哥。只能用“也許”,雖然我國目前觀鳥人數眾多,大學裡研究鳥的也不少,但這樣的具體資料卻寥寥。有一個最新的參考資料,由《中國鳥類觀察》主持的“2021年團隊觀鳥大年”年報,釋出的相關資料顯示,在全國68個團隊的觀測中,“2021菜鳥前30”中,八哥位居第13,僅次於家燕,63個團隊記錄5319次,排名第一第二的白頭鵯和麻雀,記錄次數分別是10644和10284次。海南在這個觀鳥團隊榜中,排名20,記錄鳥種340種,位於江蘇351和山東321之間,顯然與海南豐富的鳥類資源不相稱。這樣的記錄資料是遇見次數,很難真實反映種群數量狀況,不過可以參考。
窗外的家八哥
家八哥,馬敬能《中國鳥類觀察手冊》這樣描述:“體態洋洋自得(24釐米)的偏褐色八哥。頭深色。與其他八哥的區別在於無羽冠,眼周裸露面板黃色。飛行時白色的翼閃明顯。亞成鳥色暗。叫聲:汩汩的似流水聲,刺耳尖聲及悅耳哨音,包括模仿其他鳥的叫聲。”言簡意賅。什麼是洋洋自得?得意時神氣十足的樣子,“鄙陋之夫以一才一藝自詡,腐朽之士以一文一詩自矜,洋洋自得,沾沾自喜。”八哥有才藝,家八哥也不弱,都能唱幾曲。與八哥相比,在形象上家八哥不是那麼一身黑,色彩的搭配倒有些雅緻,尤其眼下部與眼後的金黃色面板裸露,如鑲嵌一般,不知三星堆那些神秘的人像與鳥像是否受此啟發。
草坪上、樹上的家八哥
英國鳥類學家內森·埃默裡《鳥的大腦》一書,討論“鳥類是否具有前額葉皮層”,這樣一個關乎智力的重要的腦結構時,就以家八哥為例。“家八哥巨大的中央外側核,使得它們能夠迅速適應新環境並且開發新的食物來源,因此得以成功繁衍生息。”因為家八哥被引進世界許多地方,包括澳大利亞。在中國北方,一些野生種群也是由籠養鳥逃逸後建立的。內森·埃默裡指出,“鴉科鳥類和鸚鵡的中央外側核區域明顯大於其他鳥類,表明這一區域在複雜認知能力上發揮著作用。”家八哥和八哥,或許就是依靠大腦中類似哺乳動物前額葉皮層的這個特殊功能區,提高了環境適應能力,使之能夠迅速開拓新的家園。烏鴉的智慧在所有鳥類中是著名的,家八哥和八哥的拓展適應能力,正引起鳥類學家的關注。
家八哥
過馬路的家八哥
黑領椋鳥,我在海口附近的“電影公社”遇見1只。早晨,景區外一片溼窪地裡,白鷺、牛背鷺、大白鷺成群,灰椋鳥和絲光椋鳥混成群吵吵鬧鬧,喧囂不知。1只黑領椋鳥獨自出現。這種椋鳥比其他椋鳥形體大,花色比較鮮明,最顯著的是頸上到上胸部的一整圈黑色,將頭胸部的白色分隔開。眼後與眼下同樣裸露的金黃色面板,與家八哥看起來很像。這樣一種鮮明的標記,說明無愧為都是椋鳥科,有共同的基因基礎。黑領椋鳥據說在高壓線鐵塔上築巢,或者群棲排便,會導致高壓線發生線路故障,嚴重影響電力安全。說明黑領椋鳥同樣能夠適應人居環境,並且意味著其種群數量是可觀的。臺灣的黑領椋鳥,據說也屬於逃逸種群。
黑領椋鳥
清水灣的家八哥,會在樓上窗外活動,鳴叫;亞龍灣附近的草地上,小群家八哥目中無人,一個個都高挺著胸脯,闊步前行。在海棠灣的一條馬路上,幾隻家八哥那才真叫洋洋自得。家八哥這種高挑的姿勢,椋鳥都不及,斑鶇有點像,但遠達不到,鷚類中的田鷚姿態高挑,一看就是一種高度警戒的樣子。八哥行動起來也看著很低調,唯有家八哥是這樣,一副洋洋得意的樣子,它既不是鄙陋之夫也非腐朽之士,只是鳥中一員,一個普通的鳥家族,生來就是如此。沾沾自喜,也許是它的先輩在演化中曾經獨得某種優勢,一不小心,被刻在DNA的目錄中,得以代代展示。
灰背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