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一隻豬它最怕的是什麼?
那我會說你:它最怕胖! 因為一旦豬胖到了一定程度,它這一生的最後一站將是屠宰場。
我們老話常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牛怕鞭子狗怕棒。這個道理在國外同樣適用。
在南美洲茂密溼潤的熱帶雨林當中,就有這麼一種肥鳥,由於它體型過於富態,長相又呆萌可愛,因此它被人們戲稱為“行走的煤氣罐罐”。
今天就跟大家講一講它的故事。
這種肥肥的小鳥名叫油鴟,它是夜鷹目油鴟科的鳥類。它跟夜鷹一樣都是晝伏夜出的動物。
它們為啥這麼胖呢?
主要還是跟油鴟的飲食習慣有關。
雖然它們是吃素的小鳥,還很挑食。然而挑食的孩子也可以長得很胖。它的主食是水果,但是吃水果也吃得挺講究,它們只吃這三種植物的果實——樟科,棕櫚科和橄欖科。
而這幾種果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果肉中都含有大量的脂肪,這就是它們長這麼肥的原因。
油鴟為了吃有多努力呢?
由於油鴟的這種飲食習慣,導致它們皮下脂肪層很厚,挺著一個大肚子,行動相對於沒有那些纖細瘦小的鳥類輕快和靈活。
而且由於體格過大,所需要的消耗的能量也就更多,這就導致了油鴟變成了正經吃貨一枚。它們的一生不是在吃東西,就是在找吃的路上。為了食物,它們幾乎從不休息。
由於行動不便,且目標過大,這在亞馬遜叢林中,就很容易成為其他捕食者的食物。
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油鴟們都在夜間成群結隊地覓食。找到它們愛吃的果實,一隻油鴟在晚上會整夜尋找食物,甚至飛行超過100公里。由此可見,它們為了吃的,能有多拼!
而當它們到了繁殖交配的季節,成年油鴟的任務變更重了,不僅為了自己的口糧,還需要把找到的果肉帶給幼鳥食用。
由於食用這些富含脂肪的水果,導致幼鳥吃得也會很胖。而且幼鳥並不具備飛行能力,這就導致了它們被世界上最危險的生物給盯上了。
雖然亞馬遜叢林中有許許多多危險和致命的動物,但是要說危險程度排第一的當然是人類。叢林里居住著許多印第安人,聰明的印第安人就發現,油鴟的脂肪含量很高,況且它們不會飛行,而且由於它們運動量也較少,所以它們的重量和體積甚至是成年油鴟的1.5倍。
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到嘴的肥肉豈能讓它們給跑掉了?於是印第安人也找到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獨特氣質的,且與眾不同的煉油之路。
那麼印第安人是如何捉鳥的呢?
在成年油鴟飛離巢穴後,他們會在巢穴下方支起一口大鍋,並且點上火。並用木棍等工具捅破鳥巢,這樣幼鳥就會一個接一個地掉在地上。而印第安人順手就把它們扔進鍋裡,一個現場直播的煉油術表演就開始了。
而有時候為了方便快捷,他們會直接把油鴟幼鳥穿到棍子上,這樣一個小鳥火把就製作完成了。
據印第安人部落成員敘述,油鴟煉出來的油非常乾淨透明,也沒有異味兒,可長時間存放。所以這種油不光被用作燃料和火把,還可以直接炒菜,那味道,zer的一下就上來了。
而當印第安各部落之間都知道了油鴟的好處,這麼一來,它們差點在21世紀就滅絕了。
然而大自然造物,總是公平的。即使是油鴟,大自然還是給了它們保命的法寶和技能。即使是人類,也只能去抓住幼鳥而不會輕易對成年油鴟下手。如果是去抓成年油鴟的話,人們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它們的保命神器就是嗓門很大,每一隻油鴟都會發出超過一百分貝的噪音,而當油鴟聚集起來,噪音就將呈幾何式增長。
況且油鴟的巢穴一般會搭建在寬敞的洞穴內,由於巖洞的地形構造,會如同音響一般,把聲音放大了好幾倍。況且在夜晚,人們的視覺會更差,而聽覺會比較靈敏。
一群油鴟發出的這種直擊耳膜的叫聲,會導致人類出現聽力障礙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永久性失聰。不過儘管有著失聰的危險,印第安人也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油鴟洞穴內捕捉幼鳥,來提供生活所需油料。
然而人們還發現,油鴟雖然生活在暗淡無光的洞穴中,卻能辨別其中的方向,這令人們十分困惑。
而經科學家的研究調查發現,油鴟在在黑暗環境中叫聲頻率在七千赫茲以上,它們可以透過叫聲來回聲定位,以此來判斷同類以及障礙物位置,從而在夜間外出找食和躲避天敵,而它的回聲定位系統就如同小型雷達一般,因此人們又稱它們為“雷達鳥”。
而由於印第安人早年對油鴟的捕獵,導致對油鴟這一種群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如今,為了保護這種胖乎乎的小鳥,南美洲許多國家對於油鴟的保護工作也逐漸重視了起來。
這樣,油鴟們也從“煤氣罐罐”搖身一變,成為了受保護動物的一員。而各種國家公園以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建立,也使人們也有機會近距離了解,這一為人類發展做出過巨大犧牲的小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油鴟也將恢復昔日的榮光,它們的數量也將不再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