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醫師
水腫、蛋白尿與血尿是腎病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它們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先後出現或同時出現。比如腎病綜合徵,可以先出現蛋白尿,隨後出現顏面部與雙下肢水腫;再比如IgA腎病,可以先出現肉眼血尿,隨後出現顏面部或雙下肢輕微水腫;再再比如藥物性慢性間質性腎炎,可以先出現雙下肢水腫,隨後蛋白尿與血尿同時出現等等。
不少腎友喜歡將剛發現腎病時的水腫、蛋白尿與血尿與患者的預後聯絡起來。當看到水腫明顯時,總擔心病情嚴重與預後很差;當發現尿蛋白明顯超標時,也擔心病情嚴重與預後不好;當出現肉眼血尿或明顯鏡下血尿時,也擔心將來會發展成尿毒症。臨床上的真實情況,卻並不是如此。看一看這三個例子就知道了一二:一、微小病變腎病,剛發現時,患者往往都會出現高度水腫,只要積極規範治療,患者幾乎都不會發展成尿毒症,即預後非常好;二、膜性腎病,剛起病時,患者的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可高到8.0克以上的超大量蛋白尿,經積極規範治療之後,患者也很少會發展成尿毒症,即預後很好;三、IgA腎病,往往以突然出現肉眼血尿起病,經腎穿刺確診並規範治療,將患者的尿蛋白降至較低水平,血壓也不高或控制達標,患者也不容易發展成尿毒症,即預後不差。
因此,完全可以這樣說,腎病發現時的水腫、蛋白尿與血尿均與患者的預後無直接關係,與腎病預後直接相關的是如下這五個方面,或者說如下這五個方面才是預後差的關鍵所在。
1.尿蛋白總是降不下來
剛發現時尿蛋白有多高,與腎病預後無直接關係。但是,若患者的尿蛋白一直居高不下且降不下來,往往提示預後差。這是因為,長期蛋白尿是慢性腎臟病進行性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且與尿蛋白升高的水平成正相關。也就是說,尿蛋白越高及持續時間越長,患者就越容易逐漸發展成慢性腎衰竭與終末期腎病。比如,未能將膜性腎病或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的尿蛋白降至1.0克以下,患者的預後就差。
2.合併的高血壓一直高
或許剛發現時腎病患者的血壓是升高的,這隻能說患者的“基礎”不好,經積極治療之後,若患者的血壓降至達標,預後並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然而,合併的高血壓一直居高不下並降不到達標狀態,往往也提示預後差。這是因為,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臟病進行性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樣也與血壓升高幅度與持續時間成正相關。也就是說,血壓越高及持續時間越長,患者就越容易發展成慢性腎功能不全與尿毒症。比如,高血壓性腎損害與IgA腎病併發腎性高血壓等患者的血壓終始在140/90mmHg以上,甚至高到160/100mmHg以上,患者的預後一定不會很好。
3.彩超顯示腎血流量很少
診治腎病,經治醫生都會給患者做腎臟彩超檢查,不僅要看腎臟大小與結構,更需要看腎臟血流與供血情況。這又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僅看腎臟大小,往往容易造成誤判,身高、年齡、性別及胖瘦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患者的腎臟大小,同樣是9.0×4.4cm的腎臟,對有些患者來說,腎臟已經縮小了,可對其他患者來說,腎臟並沒有縮小。腎血流量,則不同。因為腎臟血流訊號好,說明腎臟血供豐富,腎臟的濾過功能就好。反之,若腎臟血流訊號異常減少,則說明腎臟的血流量變少了,意味著患者的腎功能已有不可逆性損傷,預後就差。
4.多囊腎的囊腫越來越大
與腎臟逐漸萎縮不同的是,多囊腎病的腎臟是腫大的。即使患者此時的腎功能是正常的,若多囊腎的囊腫越來越大,它就會壓迫正常腎組織,造成腎血流量越來越少,不僅會導致患者的血肌酐越來越差,而且還會引起血壓逐漸升高,從而進一步加重慢性腎衰竭,預後也是不好的,而且越是到了後期,病情進展速度就越快。雖然未出現蛋白尿或尿蛋白不太高,但是高血壓、囊腫變大、囊腫破裂出血與感染等都是患者預後差的促進因素。
5.腎小球濾過率逐漸下降
與蛋白尿、高血壓及囊腫不同的是,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並不是慢性腎臟病預後差的原因,而是透過檢測或估算得出的參考指標。也就是說,可透過對腎病患者的GFR的檢測或估算,並動態觀察其變化情況,就可以對腎病患者的預後作出初步判斷。若本來患者的GFR處於超過90ml/min的慢性腎臟病(CKD)1期,數月或一兩年後,患者的GFR下降到60-89ml/min的CKD 2期,則說明患者的預後差。同樣,若本來患者的GFR處於60-89ml/min的CKD 2期,一段時間之後,患者的GFR下降到30-59ml/min的CKD 3期,也說明患者的預後差。若患者的GFR已經處於30ml/min以下的CKD 4-5期,預後都不會好。
綜上所述,判斷預後,腎病患者不要總盯住剛發現時的水腫、蛋白尿與血尿,而是看如上幾個方面,並動態觀察病情變化,更能說明病情嚴重與否及判斷預後差不差。
與同名《腎為先》微信公眾號同步首發,文章為周遜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