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國軍艦“中建號”去接收一個在臺礁上發育成的沙島,“中建島”由此誕生。
中建島位於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島最西南邊的方向,因為盛產馬蹄螺的原因,因此漁民們又將中建島稱為“螺島”。
作為海南島到南沙群島的必經之路,中建島還有個別名——“半路峙”。
這裡孤懸滄海,一年到頭來都是高溫、高溼且高鹽的酷暑天氣,還有兩百天以上的時間颳著6級以上的大臺風。
幾十年以前,中建島還是寸草不生的“南海戈壁”。
1975年,來自南海艦隊守島官兵登上這裡,自此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發展建設。
後來,官兵們還開始了漫長的植樹造林工程。
24年前,當代海軍記者郭益科也在西沙中建島栽下了一棵椰子樹,不知這棵椰子樹,如今是長成了啥樣?
西沙中建島:南海戈壁灘,西沙火焰山
中建島是一座沙島,地勢低平,四周較高,島上沒有土壤,有的只是珊瑚和貝殼的殘骸。
島上的珊瑚、貝殼經過上萬年的風化後成了一片雪白的沙灘,在陽光的折射下,容易導致駐守的戰士們形成“雪盲症”。
颱風過境時,潮水會淹沒島嶼大部分的面積,海島就此成為一片汪洋大海,戰士們整個駐守的營區也成了一片沙場,中建島成了一個“風島”。
颱風過去、海水退潮之後,中建島在烈日的炙烤下毫無遮掩,又成了一座海上的“火島”。
戰士們登上中建島的第一時間,就是把旗杆豎起來,再把中國的五星紅旗升起來。
在中建島上,還豎著一塊主權碑,碑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中建島”一行大字。
事實上,中建島作為西沙群島最西端的戰略領地,戰士們守衛中建島的任務更是重中之重。
中建島經過圍堰建設之後,不但可人工建設成一座大島嶼,且降雨時沙下2尺左右的地方,還有大量的淡水。
中建島的礁石資源豐富,挖出的礁石還可用來建人工島和機場。
建成這樣的大島之後,中國在南海的地理優勢更是得天獨厚。
再者,從地圖上就能看到,在中建島正西方330公里不遠處的地方,正是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越南峴港。
峴港作為越南的大型海空軍基地,同時也是狹長的越南領土細腰部最大的一座城市。
越南歷來對中國的西沙群島念念不忘,中建島的地理戰略性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作為西沙群島中最具戰略價值的中建島,卻並不像其他島礁一樣擁有繁茂的樹木。
中建島是所有群島中環境最為惡劣的,島上不僅寸草不生,且常年臺風肆虐,想在這個沙島上存活下來,樹和人都極為不易。
樹是島礁的生命
中國軍隊最開始在中建島上駐防的時候,首先就住在一艘舊船上。
島上的溫度時常超過四五十度,入目所見僅有白茫茫的沙灘,連一抹綠色都沒有。
由於沒有土壤且烈日暴曬,因此中建島的地理環境並不適合植物生長。
讓中建島披上綠色彩,是駐守的戰士們共同的理想。
四十多年前,島上的戰士們準備開始著手改善中建島的綠化工作,便從海南島運了890棵樹苗到中建島上種植。
為了讓樹苗存活下來,戰士們想盡了辦法。
每次島上建菜園有剩下的黃土,戰士們都拿來種樹。
大家空閒的時候,還去掏鳥糞給樹苗做肥料。
因為島上淡水資源緊缺,戰士們便“省吃儉用”,有時候只用淡水來擦身子,剩下的水便省下來澆樹。
為了避免颱風過境時把樹苗吹倒,還做了三腳架把樹苗固定好。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還是事與願違。
往往一場颱風過後,戰士們大部分曾經努力的結果都會被“格式化”。
最終,在當時近900棵樹當中,這些條件也只保護了一棵樹倖免於難。
雖然最後的成活率只有這一棵,然而這還是給了駐守的戰士們極大的信心。
想要在這珊瑚沙上種活一棵樹談何容易?
且不說這裡高溫、高鹽的惡劣天氣,且只有真正挺過颱風的“洗禮”之後,才算是真正存活下來。
為了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戰士們便想方設法地增加泥土和有機肥。
每位回家探親的戰士們,回島的時候都帶著一包包的泥土或者肥料。
再到後來,這已經成了中建島上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
為了種下一抹綠色,戰士們利用各種探親、出差或者回家的機會,一包一包地從全國各地二十多個不同的省份帶來了泥土、肥料和菜苗、樹苗。
一位中建島老兵李華平回憶起一次他帶著雞糞坐車時的經歷。
那時候他從安徽老家帶著兩大袋的幹雞糞去坐汽車,但因為雞糞的味道實在是太臭了,售票員怎麼說都不讓李華平上車。
這兩袋雞糞,正是李華平想著帶回島上去做肥料用的。
無奈之下,李華平只得跟售票員說明了其中緣由。
當得知中建島的實際情況和戰士們的努力之後,售票員也瞭解到這包肥料的重要性,不但讓李華平坐上了汽車,還給他免了這一程的貨運費。
自此之後,每次遇到李華平帶著肥料坐車,當地的車站都會給他“開綠燈”通行。
還有一名在中建島上服役了八年的老兵,前前後後一共背上來將近五十包的泥土。
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島上的戰士們先後種過太陽花、香蕉樹、檳榔樹,或者是法國草皮等植物。
為了保護幼苗的成長,戰士們給這些小生命都搭建了一頂遮陽棚。
但最後無一例外,這些植物均以枯死告終。
縱然如此,戰士們卻還是不死心地試種了一類又一類的品種。
多年以來的種樹經歷,戰士們也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合適的方法:在珊瑚沙上挖好坑之後再放入泥土,這些泥土一部分用來打底,一部分用來蓋頂,再撒上少量的食用海鹽。
撒鹽一方面是為了讓樹苗更快適應當地的高鹽環境,另一方面是因為海鹽裡面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可以幫助樹苗更好地成長。
種好樹以後還要儘快澆水,第一次澆水還要把整棵樹從上到下完全澆透,之後再早晚各澆一次。
用這種方法種出來的樹苗,相對來說存活率要高得多。
除此之外,戰士們還發現島上的海馬草既耐高溫,還抗鹽鹼。
海馬草是一種肉質的草本鹽生植物,不論是在全淡水還是在全海水的環境中,海馬草都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然後正常生長。
把海馬草的枝葉撇開再放進嘴裡嘗一嘗,能發現海馬草的味道特別地鹹,這便是海馬草本身最大的特點。
只要在珊瑚沙上隨便挖一個坑把它埋在裡面,即便是在沙灘上五六十度的高溫天氣,海馬草也一樣能存活下來。
在海馬草水分充足的時候,它的葉子是綠色,暴曬脫水過後,海馬草的葉子又變成了紅色。
發現這個特徵之後,戰士們又利用海馬草的這兩種顏色,在中建島上挖草種字,耗時十餘天和數萬顆海馬草,先後種下了“祖國萬歲”和“黨輝永耀”這幾個大字。
與這八個字遙相輝映的,還有戰士們用海馬草“畫”出的一幅巨大的國旗和黨旗。
在中建島上,“祖國”在戰士們心中具有著至高無上的榮耀與地位。
戰士們登上中建島上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國旗敬禮。
離開中建島的最後一件事,也是向國旗敬禮。
在戰士們不懈的努力之下,椰子樹和馬尾松等植物在中建島上大批大批地活了下來。
寸草不生的“南海戈壁”,也逐漸開啟了一趟藍天碧海的神奇之旅。
24年前,海軍記者在西沙中建島栽了一棵椰子樹
1998年3月,當代海軍記者郭益科偶然得到了一個前往中建島上採訪的機會。
在上島以前,郭益科還特地從三亞買了一棵健壯的椰子小樹苗。
這棵小樹苗剛拿到手裡的時候,郭益科還用塑膠袋裝了十幾斤的泥土,計劃把這棵椰子樹苗帶到中建島上種。
那時候中建島上的植物還不多,機關人員上中建島的時候都要求帶樹苗,成了當地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郭益科回憶起那天上島時的情景:在船上遠眺中建島的時候,只見一片白茫茫的沙灘,還有一座孤零零的營房。
“就好像一座孤島。”
剛登上中建島的時候,和郭益科一起同行的夥伴們都忙著栽種自己帶過來的樹苗。
按照戰士們的引導,郭益科把他帶來的椰子樹苗種在了營房的西邊。
郭益科說,“這個地方看上去好像陰涼一些。”
郭益科在中建島上前前後後一共住了十來天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郭益科每天都會把洗澡水留下來澆灌椰子樹苗。
在他精心的照料下,那棵椰子樹苗的長勢看著也很不錯。
即便椰子樹苗當時的長勢喜人,然而最終想在環境惡劣的中建島上存活下來,卻並非易事。
在中建島上的樹苗會枯死、會被颱風颳走,這些都是常態,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
當時為了給存活下來的樹起個名字作紀念,大家還絞盡腦汁,想到了“天涯樹”、“中建樹”、“長存樹”等各種各樣的名字。
最後,時任守備隊隊長的劉傑奇同志想到了“戈壁春”一名,得到了戰士們的一致認可。
劉傑奇說,“‘戈壁’一詞非常符合中建島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氣候,還說明了戰士們在中建島上駐守的艱苦程度,而‘春’字則包含了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意味,還寓意著中建島上戰士們蔥鬱翠綠的革命精神。”
後來,郭益科還將“中建島上起樹名”這件事情寫成了文稿,先後在中國青年報、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數十家媒體得到發表,“戈壁春”的名字也就此在中國上下流傳開來。
2002年,中建島上開始收穫了第一個椰子,這個椰子至今還作為紀念品被存放在中建島的榮譽室裡,這是戰士們努力改善中建島綠化環境最有力的見證。
據有關資料統計,直至2019年底,中建島的綠化面積已高達44%左右。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島嶼最高點的營地周圍,是整個中建島最先綠起來的地方。
除了鬱鬱蔥蔥的馬尾松外,島上還種植著茁壯的椰子樹、抗風桐和羊角樹,海馬草開出的花兒粉嫩嬌豔,島上的椰子樹亦是碩果累累,戰士們還專門開闢出了一片菜園。
隨著“南海戈壁”的痕跡越來越淡,戰士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一片片綠色的植被也成了中建島上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今日的中建島:“海上綠洲”
隨著中國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發展愈發強大,中建島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時隔二十多年,當郭益科重新踏上中建島時,第一時間便急忙奔著去尋找他當年在這裡種下的那顆椰子樹。
與往日相比,中建島的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然而郭益科的心思卻不在此。
他憑著記憶來到當年栽下椰子樹的那個地方,發現當日的小樹苗早已長成了一棵粗壯的大樹,上面還結了果實,抬眼望去還能看到好幾個椰子掛在頭頂。
經過二十多年的成長,小樹苗已經成為了營地裡最高大的一棵椰子樹。
郭益科一邊用手摸著椰子樹上粗糙的紋理,一邊繞著椰子樹走了好幾圈,目不轉睛地觀察著眼前這棵椰子樹。
郭益科還記得當初種下椰子樹的地方,旁邊還有一根單槓。
如今單槓還在,不遠處的營地還在,郭益科基本能確認,這棵椰子樹就是自己當初種下的那棵小樹苗無疑了。
為了求證自己的想法,郭益科還找到了在中建島上生活了十多年的老兵張孝偉同志,最終確認了眼前這棵椰子樹,就是二十多年前郭益科剛等到時親手種下的那一棵。
望著樹上的椰子果實,郭益科直言,“這一切就好似做夢一般,真的太不真實了。”
如果說郭益科第一次上島的體驗是惡劣和落後,那麼時隔二十多年後再次登島,郭益科體會到的無疑是巨大的驚喜和希望。
如今中建島的環境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中建島不但在“東郊松林”種活了五千多棵松樹,在“南苑花田”還有兩萬多平方米的海馬草、爬藤等植被,還有島上的四百多棵椰子樹也是碩果累累。
成片的綠色植被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鬱鬱蔥蔥,中建島儼然成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海上綠洲”。
此外,中建島的交通條件較以往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島上配置了專業的海水淡化裝置,這樣一來,植被的澆灌也不再是困擾戰士們的難題,戰士們也徹底告別了淡水缺乏的窘境。
以前島上的戰士們最常吃的食物不是土豆就是凍肉,想吃口新鮮的蔬菜都是“奢侈品”。
由於長期營養不良,許多戰士們都患上了口腔潰瘍。
蔬菜短缺的時候,為了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病率,戰士們只能把維生素藥片磨成粉之後再拌在米飯中一起吃。
如今軍艦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運送一批新鮮的泥土上島,但戰士們卻依然保持著帶自己家鄉的泥土上島的習慣。
於是在戰士們的菜園裡,土地竟有了好幾種不一樣的顏色,有黑土,有黃土,還有紅土......
這些都是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家鄉的戰士們自己一包包背上來的。
一到休息的時候,戰士們便會拿上自己的工具,在自己的一方田地裡翻地、施肥。
經過一代代中建戰士們的努力,昔日破舊的營房早已是一副煥然一新的模樣,島上裝了發電機,戰士們的宿舍裡也裝上了嶄新的空調。
在祖國和戰士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建島整個生態系統正在趨於完善。
隨著島上綠化面積在不斷擴大,中建島沙子流失的情況亦發生了明顯的改善。
中建島的環境在變,但唯一不變的,是戰士們愛國愛島的那顆赤子之心。
官方參考文獻:
《解放軍報:走近祖國西沙中建島守島兵:回家探親要帶肥料》
《百度百科:西沙中建島》
《人民海軍郭益科記者報道:21年前在西沙中建島栽了一棵椰子樹,如今長成了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