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小男孩、胖子,提起這三個關鍵詞,你想到了什麼?沒錯,就是美國用兩顆原子彈轟炸日本的那段歷史,“小男孩”和“胖子”是這兩顆原子彈的代號。
這次轟炸,不僅僅是讓日本受到重創,迅速投降,更是全世界第一次見識到原子彈核武器的威力。
當一個國家擁有了如此駭人的武器,便引起了全世界國家的人人自危,當時的大國蘇聯也馬不停蹄地開始研究核武器。
那時新中國剛剛建立,別說核武器了,全國人民吃飽飯都還是個問題。
但是國防力量不跟進的話,近代史的屈辱隨時有可能重現。
即使處在物資匱乏科技落後的年代,研究核武器也成功中國迫在眉睫的事業。
為了自保,更是為了發展,一窮二白的中國號召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參與到核事業中來。
在西方的技術封鎖和冷眼旁觀下,中國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一樣摸索著,無數科學家從毛頭小子熬到了耄耋之年,更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由於輻射和過度勞累而撒手人寰。
這是一項隱姓埋名的事業,再多的艱難,再大的犧牲,都不會被看見。幾十年堅持的所有動力,都只能來源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所謂“時勢造英雄”,中國第一朵蘑菇雲的盛開,讓許多人走到了我們的眼前。
錢學森、鄧稼先等等為核事業奉獻了一生的科學家,開始被老百姓看到,開始受到後代的尊敬和崇拜。
然而科學從來就不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我們往往只會看到那些代表人物,殊不知,有更多的人可能等到蘑菇雲盛開,等到新中國不斷強大,都不會被知曉。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王承書”這個名字的故事。
從大家閨秀到巾幗英雄,她的功績和犧牲不輸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
多少物理學家終其一生追求的獎項——諾貝爾獎,王承書曾經離它很近,踮踮腳便唾手可得。
然而受到祖國的召喚,她毅然歸國,撇下所有的榮譽和繁華,開始了一段隱姓埋名的苦日子。
書香門第的二小姐,卻痴迷於數學物理
什麼樣的家庭能被讚譽為“書香門第”呢?家族4代培養出了兩位博士、兩位進士算不算?這便是王承書出生的家庭。
1912年,王承書出生在上海這個時髦的大都市,家境殷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進士出身,還有過出國學習的經歷,學識淵博,見多識廣。
王承書作為家中的二小姐,名字裡蘊含著家人想讓她成為一名知書達理、秀外慧中的標準大家閨秀的期盼。
儘管自小便受到家庭濃厚的書香氛圍薰陶,這位二小姐的天分卻沒用在如何成為大家閨秀上,反而一門子鑽進了數學、物理的科學世界,也算是繼承了家裡的學術基因。
上到老爺小姐,下到僕人老媽子,家裡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這位府上的二小姐是算賬的一把好手,算得又快又準。
別的名媛在吟詩作賦,她鉚足了勁去鑽研數學問題,別的民國大小姐在學做女工,她卻在鼓搗怎麼算賬更快更便捷。
這樣不合群的行為,讓與眾不同的王承書從小便遭受了不少非議。
當時別說整個數學界、物理學界的學術圈子是男人的天下,就連小學算術的數學科目都一直是男生霸佔前幾名。
大家都一致認為,女孩子腦子沒有男生靈光,讀書讀不出什麼前途來,以後嫁個好人家,在家裡相夫教子一輩子就挺幸福安穩的了。
但王承書自小便不信這個邪,她也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女孩子學數學也可以是一等一的。
從入學開始,王承書的數學成績永遠都是第一名,雷打不動。
更讓人佩服的是,因為身體的原因,王承書休學了兩年,回到學校後依舊是第一名。
人人都知道做第一名有多難,稍有失誤便會跌下神壇,但是王承書做到了,還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神話。
這讓我們不禁想象到,一個生病休學的女孩子,儘管身體不適,也毫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一直默默用功努力,這份刻苦的恆心一直伴隨著王承書的學術生涯。
1930年,接受完基礎的初級教育後,這個喜歡數學的女孩子來到了大學,選擇了最艱澀卻也是最熱愛的物理專業。
在燕京大學物理系,王承書是系裡唯一的一位女生,還是保送來的,這讓許多學生都好奇這個女孩子到底有什麼能耐。
王承書絲毫不在意別人怎麼想,在大學她彷彿終於找到了自己大展拳腳的天地,孜孜不倦地學習物理知識,繼續在自己的科學世界中暢遊。
4年的大學生活,王承書也依舊包攬著第一名的位置,這個物理系唯一的女生始終名列前茅,在各項考試中都壓男生一頭。
當時王承書還獲得了燕京大學的最高榮譽——“斐託斐”學位,這個在物理系孤軍奮戰的小女孩,憑自己的實力讓所有師生心服口服。
大學的時光很快過去,但是王承書學習的熱情絲毫不減。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她繼續攻讀了本校物理系的碩士學位,兩年後畢業留校,擔任物理系助教的工作。
也正是這個時候,王承書遇見了那個在自己身後默默付出的男人——張文裕。張文裕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才子,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當時是王承書的導師。
兩個步伐一致的人走到了一起,感情生活也十分順利,之後一起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在當時的社會,婚姻既是女孩子美好的人生歸宿,也是女孩子的羈絆和桎梏。結婚之後,身邊的人都認為,鼓搗了這麼多年的數學物理的王承書也該回歸家庭,相夫教子了。
但是王承書沒有停下腳步,幾十年的痴迷和熱愛,讓她越發想要去探索去研究,張文裕也特別支援自己的妻子。
他知道這個女孩跟其他人不一樣,她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她的人生不應該陷於柴米油鹽中。他卻不知,這份支援也促成了後來王承書與自己30年的分別。
出國留學,距離諾貝爾獎一步之遙
在民國時期學習成長的王承書,生活也不總是安穩的。
在資本主義的衝擊下,中國社會的封建思想和固有結構開始瓦解。
上海出生北京求學的王承書思想已經不拘泥於傳統的三綱五常,而是看到了科學的曙光。
在先進思想和科學的指引下,王承書知道自己的國家並不強大,外面有更加發達的文明,這裡腐朽的一切終將被淘汰,中國需要科學來重塑。
王承書意識到,自己喜歡的物理不僅僅是理論,更有可能給自己的祖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懷揣著這樣的信念,王承書決定走出國門看一看。1941年,王承書將一紙申請書遞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巴爾博基金會。
不要忘了,這時的王承書不再是之前孤身求學的女學生了,而是多了一個妻子的身份。
王承書申請這筆美國巴爾博基金會的獎學金,是為亞洲留學女青年特設的,但是他們把已婚婦女排除在外。
王承書沒有被這樣條條框框所嚇倒,還是鼓起勇氣遞交了申請,在信中她言辭懇切地表明瞭自己學習的決心和意志力。
同時也大膽質疑了委員會不應該用婚姻來區分女性,女子的學習之路同樣是與生活並重的。這份勇氣和純粹,讓王承書最終獲得了這筆獎學金。
美國密歇根大學也破例錄取了這位來自中國的已婚婦女,王承書就此順利成為著名物理學家烏倫貝克的學生。
1941年,王承書在張文裕的陪伴下踏出國門,開啟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她的導師烏倫貝克,是美國物理學術界的權威人物。
這位位高權重的教授,也對聰慧的王承書讚賞有加,學習期間,兩人合作完成了多篇高水準的稀薄氣體動力學相關論文,更是創造了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這項偉大成就。
在新的環境下,王承書繼續前行,憑藉自己的學術成果贏得了國際上的聲譽,王承書這個名字,開始成為美國物理學界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
出國留學的日子也不總是順利的,初到美國的中國女孩,少不了的是冷眼和嘲笑,即使獲得了獎學金的支援,異國他鄉的生活也總是拮据的。
這個小時候休學在家仍然努力學習的小女孩,延續著兒時的那份韌勁,在科學的道路上摸著石頭過河,期盼著有一天把這些學識技術帶回家鄉,建設祖國。
隨著王承書這個名字在美國科研界越來越響亮,王承書的生活和科研條件也日漸改善。
3年後王承書順利完成博士學業,繼續在密歇根大學進行博士後的研究學習,期間多次受邀進入到普林斯高階研究所工作。
這時的王承書生活是十分優渥的,獨棟別墅、私家轎車,密歇根大學為了留住她繼續在此科研,給出的報酬十分可觀。
當時破格錄取的這個東方女孩,漸漸開始讓美國感覺自己撿了個大寶貝。烏倫貝克教授常常誇讚王承書,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
在生活的安逸下,王承書的科研工作也開始更上一層樓。
西方科學界普遍認為,只要王承書繼續在這樣的條件下深入研究,必定能獲得物理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
但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
毅然回國,不報效國家獲獎有何用
新中國成立了,王承書心中很是歡喜,自己目前學有所成,終於等到時機回到祖國了。
但回國後和如今在美國的日子可是天差地別,身邊不少人勸王承書留下來。
留在美國再堅持幾年,便有十足的把握摘下諾貝爾這座物理皇冠。
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別說是科研條件了,可能連個安穩工作的地方都難找。
說得再現實一點,一個東方女孩好不容易在美國熬出了頭,住上了別墅,開上了轎車。
生活和工作都十分順心,自己的前途更是無比光明,這一切真的能放下嗎?
一旦決定回國,這裡的研究和聲譽通通歸零。
回國後生活貧困,科研難以進行,真的有必要回去嗎?
就算非要回去,就不能等兩年,等拿了諾貝爾獎後再回去,不是更圓滿嗎?
旁人替王承書權衡了很多,但是王承書自己非常堅定,如果不回到自己的國家,拿再高的獎項沒有任何意義。
新中國剛剛成立,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王承書盼望了建國這一天許久,回國的心情很是迫切。為了順利回去,王承書還直接放棄了兒子的美國國籍。
對於這一切,丈夫張文裕依然是全力支援,他本身自己也是著名的教授,為了王承書的學術一起跑到美國,如今決定回國,也意味著張文裕在美國的一切成就也將歸零。
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自己的國家。旁人的勸說很好反駁,只要自己內心足夠堅定。
但美國為了留住這位科學人才,所做的一切阻撓才是真的麻煩。
新中國的成立過程本就受到美方的阻撓,成立後更是成為了西方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
一個在美國有著卓越成就的中國科學家,美國當然不會輕易放回去,不能讓自己失去一份科研力量,更不想讓中國多一位人才去建設。
王承書夫婦的數次回國申請,都受到美國政府各式各樣的阻撓和駁回。
在美國研究的各種書籍資料,整整打包了300多件,陸陸續續郵寄了7年才結束。
7年,王承書回國的路比想象中長太多了。
1956年,經歷了太多他人不知的辛酸和艱難,王承書回來了。
她看到祖國的貧困比預期中更加嚴重,住的很破,吃的很糙,但這不是抱怨,而是更加堅定了自己一定要建設出一個繁榮新中國的信心。
這裡是自己的家鄉,即使生活再艱苦,心中總是安穩的,自己的家鄉要靠自己的雙手建設。
一句“我願意”,隱姓埋名30年
祖國的滿目瘡痍,催促著王承書趕緊投身到工作中去,在艱難的環境下她從沒有放棄過科研和學習,自己學了大半輩子的物理,一定要給祖國帶來些什麼。
新中國成立初,把蘇聯當做老大哥,全靠著蘇聯的技術和器械,後來蘇聯毀約,撤走了所有的專家,新中國一時陷入尷尬的境地。
王承書回國時,國家的熱核聚變研究工作是一片空白,急需科學家前去研究。
這與王承書的專業毫不相關,但眼看沒人前去,王承書咬著牙進入了新領域,從零開始探索。
幾年研究下來,王承書靠著自己的天賦和毅力,成功突破了瓶頸,為祖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這時的王承書已經上年紀了,為了新中國的建設,她一直馬不停蹄地工作著,緊抓著時間的尾巴去發光發熱。
1961年,錢三強找到已經50多歲的王承書,希望她前往504廠參與到濃縮鈾研究中。又是新的領域,又是新的探索,再次從零開始。
每一次只要祖國需要,王承書不管多難多害怕,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我願意”,然後趕緊去祖國需要的地方報道。
可是這一去就是30年,隱姓埋名的30年,“拋夫棄子”的30年。一直陪伴著王承書的張文裕,這次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妻子究竟去了哪裡,在幹什麼。
在工廠中誰都不知道這是上海富家的二小姐,只知道這是一位理論很紮實,能力很優秀的女科學家。
靠著自己多年的物理學習經驗,王承書日以繼夜地研究、工作,想著為祖國多做一點,再多做一點。
50多歲的王承書來到這裡,對於很多人已經是中老年的狀態,但在504廠,她彷彿再次度過了自己的青春,為祖國的原子彈事業燃燒了自己的青春。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一朵來自中國的蘑菇雲震驚了世界。
是這些科學家,給了中國人站起來的底氣,我們有原子彈了,再也不怕來犯之敵,我們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回擊敵人。
原子彈有了,但是中國還有太多空白,這並不是王承書事業的結束,隱姓埋名的日子還要繼續。
之後的日子,王承書依舊是無名英雄,她做了很多研究,很多貢獻,參加了很多會議,但是無人知曉。
她再也不是那個在美國聲名鵲起的科學家了,再也沒有人會說“她一定會得諾貝爾獎”,一切榮譽都遠離了她,只有祖國的秘密工作陪伴著。
一直陪著她的張文裕,也被迫缺席了這30年,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在做偉大的事業,所以只能配合,臨終之時才知道,原來妻子王承書比自己想象中還要偉大。
1994年,王承書人到暮年,再也不能工作了,再也不能為國效力了,最終她離開了。
直到這時,她才被世人知曉,老百姓們才知道原來有這樣一個無名英雄,默默奮鬥了一輩子。
臨終了王承書還在囑託,要把積蓄捐給希望工程,要讓孩子們都能上學,學好知識,為國效力。
我們總會感嘆,她犧牲了太多了,榮譽、家庭、金錢。但王承書說:“我沒有犧牲,為祖國工作,不應該被說是犧牲。”
孑然一身者,稱之為先生,心有大愛者,稱之為英雄。王承書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巾幗英雄。
如果說英雄在的時候,不得不隱姓埋名,那等到英雄離去時,偉大事業天下皆知時,請世世代代都記住他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