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營級基層軍官,在將星雲集的軍隊中可謂毫不起眼。但如果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他卻可能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本文的主人公孫銘九就是這麼一位人物,他參與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帶兵活捉了蔣介石,為促成聯合抗日出了一份力。
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為何如此反覆?解放後,他過得怎樣了?讓我們一起從“西安事變”這個大事件中來探尋孫銘九這個小人物的人生軌跡吧。
孫銘九與西安事變
孫銘九於1909年出生在遼寧新民縣,家境普通。後在東北講武學堂學習軍事,與東北王張學良的大弟弟張學銘同窗。
1928年,孫銘九陪同張學銘遠赴日本步兵學校進修。回國後,張學銘任職天津市長,孫銘九在其手下擔任教官。
1931年,張學良途經天津去往北平。孫銘九在整個護送行程中,孫銘九表現出色,進入了張學良視線。張學良還以名錶作為禮品相贈。
從此,孫銘九跟隨張學良左右,成為其心腹嫡系。先後擔任張學良的機要員、衛隊營長等重要職務。
因東北軍元老勢力較大,張學良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仿效“復興社”,於1936年秘密成立了“抗日同志會”的政治組織。
孫銘九與應德田、苗劍秋等核心成員在軍中物色、聯絡了一批思想激進、血氣方剛的少壯派軍官加入。
張學良許多機密事務也喜歡交給孫銘九去辦,比如秘密處決蔣介石安插在東北軍的團長董道源一事,就是由孫銘九執行的。
由此可見張學良對孫銘九的信任和賞識。這種親密關係也為孫銘九在以後的“西安事變”擔當重任打下了基礎。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了東三省,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中。蔣介石卻奉行“攘外先安內”的方針,對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進行數次圍剿。
紅軍被迫進行長征,於1935年秋抵達陝北。蔣介石如影隨行,責令張學良帶兵入陝剿共。
但東北軍出師不利,在勞山戰役中,第67軍被殲滅了兩個團,師長何立中被擊斃;在隨後的直羅鎮戰役中,其精銳部隊109師就損失了六千餘人。
戰局失利,讓張學良猶豫起來,他不願意再充當內戰的炮灰了,開始和共產黨接觸,秘密商談停戰事宜。
此時,全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北平的學生紛紛上街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1935年底,中共在瓦窯堡會議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獲得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中共領導人隨即釋出了《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宣佈開始東征抗日。
此舉獲得了張學良的積極響應,於1936年4月親赴延安與周恩來會談,雙方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
國民黨政府面臨著國內外巨大的壓力,蔣介石必須速戰速決消滅紅軍。他見張學良的東北軍與楊虎城的西北軍都按兵不動,還與共產黨頻頻接觸。
蔣介石在南京坐不住了,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飛抵洛陽,親自督戰。張學良則當面反對進剿紅軍,並請纓北上抗戰,同時勸蔣停止內戰、聯共抗日。張學良的主張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
一個多月後,蔣介石抵達西安,入住在驪山腳下的華清池。.
12月10日,蔣介石召開會議,通過了發動第六次“圍剿紅軍”的計劃。張學良再次苦諫,蔣介石對張學良等人已然失望。
11日晚,蔣介石任命蔣鼎文為西北軍前敵總司令,陳誠、衛立煌也將參與指揮綏東中央各部隊。東北軍和西北軍撤離,由中央軍接替繼續剿共。
張學良和楊虎城無路可退,兩人商量後,決定於12月12日清晨進行兵諫,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由此爆發。
凌晨2點,孫銘九奉命帶領衛隊營的戰士們執行抓捕蔣介石的任務。他首先安排騎兵連將華清池團團包圍,防止外逃,並將保護蔣介石的憲兵繳了槍。
進入蔣介石的住所要經過兩道門,第一道門是由東北軍把守的,孫銘九順利通過了。
凌晨4點,步兵連的戰士摸到了第二道門。這裡是由蔣介石的貼身衛隊警戒的,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槍戰,頓時槍聲大作,蔣介石的衛隊面對突然襲擊,寡不敵眾,紛紛被擊倒。
孫銘九藉著黑暗掩護,繞過貴妃池,衝進了蔣介石所住的五間廳三號房大門。進入臥室後,裡面卻空無一人,但被窩尚溫,黑斗篷、外衣、帽子都掛在架子上,連假牙都還在床頭的杯子裡泡著。
孫銘九意識到蔣介石逃跑了。如果讓蔣介石跑出了包圍圈,抓捕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孫銘九心急如焚。張學良傳來指令:“如抓不到蔣介石,軍法處置。”這時有戰士在窗戶外面發現了一隻鞋子,孫銘九大喜過望,命令戰士朝後山搜尋。
凌晨6點,一名士兵發現一塊巨後面的草叢有動靜,便朝石頭開了一槍。蔣介石的三個貼身侍衛高呼:“不要開槍!”站了起來,狼狽不堪的蔣介石由此被活捉。
因為蔣介石翻牆時摔傷了背,扭傷了腳,無法下山。孫銘九隻得安排戰士們將他抬下了驪山。
孫銘九將蔣介石扶上汽車,坐在蔣介石的左邊,一路護送到位於西安城內新城大樓內的張學良、楊虎城聯合指揮部。
“西安事變”活捉蔣介石的軍事行動成功完成。
“西安事變”中,東北軍和西北軍同時在西安其他地點展開了行動。蔣介石的侄子蔣孝先和邵元衝等人被東北軍劉桂五率領的突擊隊擊斃。
陳誠、蔣鼎文、衛立煌等軍政要員被西北軍扣押。“西安事變”的訊息傳出後,迅速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孫銘九他們或許沒有想到,一次小小的行動,竟然會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甚至會改變歷史的程序。
西安事變後的孫銘九
“西安事變”當天上午,張學良和楊虎城通電全國,提出了包括停止內戰,召開各界參與的救國會等八項主張。中共支援張學良、楊虎城的革命行動,明確當前的“七項任務”,並向蘇聯、美國等國際社會解釋真相,尋求支援。
南京政府於12月16日召開會議,商量對策。一方面派何應欽、劉峙、顧祝集結兵力向西安大兵壓境;另外由宋美齡、宋子文帶隊赴西安進行談判。
雙管齊下,爭取釋放蔣介石。周恩來代表共產黨及紅軍參與了談判,並與蔣介石面談,闡述了團結抗日的主張。
迫於形勢,24日晚,蔣介石同意了張、楊和共產黨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張學良擔心釋放蔣介石會受到內部阻礙,為避免夜長夢多。決定於25日下午親自護送蔣介石夫婦回南京。
26日,飛機抵達南京,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軟禁。蔣介石的背信棄義,激怒了東北軍的少壯派軍人,孫銘九就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他們力主透過強硬的武力手段營救張學良,並揚言,如不放回張學良,30萬東北軍就去投靠共產黨。
但王以哲、何柱國等東北軍高階將領則主張和平解決,認為東北軍只有與蔣介石合作,才會有出路。群龍無首的東北軍內部形成了“主戰派”與“主和派”兩大陣營。
1937年2月2日,孫銘九認為王以哲等人與叛徒無異,他召集苗劍秋、應德田等人秘密開會,商定改造東北軍,除掉上層主和的高階將領。
在與王以哲共乘車輛時,孫銘九藉機開槍打死了王以哲。隨後,孫銘九等人帶領特務團大肆搜捕追殺“主和派”人員,只要與妥協沾點邊的人都格殺勿論。
“主和派”頭領何柱國見勢不妙,慌忙躲進楊虎城的公寓,才免遭此劫。而西北剿總參謀處處長徐方、交通處長蔣斌等人則未能亦倖免於難。這就是著名的“二二事件”。
在國難當頭之際,在內部進行自相殘殺的行徑,引起了將領們的極大憤怒。他們紛紛要求嚴懲兇手。周恩來儘管很生氣,但了保全孫銘九,還是安排將孫銘九等人送到蘇區躲避風頭。
“二二事件”的直接後果是極大地分化了東北軍,蔣介石則趁機恩威並施,支援“主和派”佔據了上風。
東北軍高階將領紛紛與紅軍決裂,效忠蔣介石,東北軍從此土崩瓦解,不復存在。楊虎城獨木難支,在西路軍總指揮部被撤銷後,被迫流亡國外。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張學良可能沒料到,孫銘九這次令親者痛仇者快的行動,導致其一心想壯大的東北軍消失,最大獲益者反而是其痛恨的蔣介石。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直接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此時,孫銘九不方便再留在蘇區。他先是回到天津,在租界躲避了一段時間後,又輾轉來到了上海租界。習慣了吆五喝六的孫銘九,不願意過這種東躲西藏的日子。
1943年春,孫銘九投靠了汪精衛政府,先後擔任參贊武官、豫北撫安特派員等職。因做事賣力,後升任山東偽保安副司令,踏踏實實做了漢奸。孫銘九還積極聯絡東北軍舊部,策反他們為日偽效力。
當年為張學良編寫《抗日理論與實際》教材的應德田,就被他拉攏擔任了汪偽政府的河南教育廳長。當年參與捉蔣的的中堅力量,如鮑文樾、苗劍秋、白鳳翔等都曾經投靠偽軍或降日。
連張學銘都出任了偽軍事委員會委員。只有劉桂五在抗戰中壯烈殉國。目睹這一切,不知少帥張學良有何感想?
1945年,抗戰勝利,孫銘九見勢不妙又投降了國民黨,帶領國民黨東北先遣大隊進攻我軍,一度佔領了賓縣。孫銘九還親自策劃刺殺陳雲,被我軍擊敗俘虜。孫銘九在哈爾濱向抗聯負責人李兆麟提出投降。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市長柯慶施聘請孫銘九為市政府參事。因為之前的漢奸經歷,孫銘九後來受到審查,而之前投靠蔣介石的“主和派”數人卻都身居要職。
這令孫銘九憤憤不平,滿腹委屈。他沒有意識到,國共爭端始終是民族內部矛盾,而投靠敵偽,則是有失民族大義的不齒行為。
幸運的是,政府最終認為孫銘九迫於生計,在抗戰爆發後走了一段彎路。孫銘九晚年還擔任了上海市和全國政協委員。
1990年,張學良在被問到大陸最想要見到的人時,張學良第一個提及的就是孫銘九。而孫銘九在錄影帶中看到張學良時,不禁潸然淚下。由此可見兩人感情之深。
2000年4月8日,孫銘九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其後人低調操辦了孫銘九的喪事,並將其遺體捐獻給了醫學院。
孫銘九一生幾經沉浮,得以善終,結束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孫銘九活捉蔣介石的爭議
“西安事變”中,誰是真正活捉蔣介石的人?
各種報道、史書都採用斯諾《西行漫記》所引用的孫銘九回憶,認為孫銘九是捉蔣第一人。1979年,葉劍英收到一封王玉瓚寄來的申訴信,信中詳細提到了捉蔣的經過,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捉蔣執行者。
為澄清歷史真相,1981年底,全國政協文史辦召開了座談會。孫銘九、王玉瓚及多位當年“西安事變”的親歷者參與了辯論會。
會後得出結論,王玉瓚的衛隊一營是真正的捉蔣者,而孫銘九的衛隊二營是協助者。但因各種原因,這個結論並沒有廣泛傳播。在媒體眼中,孫銘九依然是當年活捉蔣介石的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張學良因此失去了自由,楊虎城則失去了生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如今“西安事變”已過去80多年,或許爭論誰是第一個捉蔣者並不重要。
在歷史長河中,孫銘九們本是一粒小沙,時勢造英雄,他們在特定的歷史事件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終將和事件本身留在後人的記憶之中。
參考資料:
【1】、李義彬,《西安事變史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
【2】、孫銘九 ,《張學良將軍衛隊營長孫銘九自述》,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
【3】、童小鵬,《在周恩來身邊四十年》,華文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