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12月10日,對我黨來說是振奮人心的一天,但對國民黨來說卻是飽含屈辱的日子,就在這一天,人民解放軍包圍了整個成都,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二人在最後一刻踏上了去往臺灣的飛機,自此,蔣家二人再沒回過國。
雖說這一次蔣介石是敗退到臺灣的,但是早在去到臺灣之前,蔣介石就已經將國民黨的大部分兵力轉移到了臺灣了,且同時他還帶走了大陸的許多金銀財寶,到達臺灣之後,蔣介石再次實現了對臺灣的獨裁,並做起了總統。
和當初的風光不同,就在到達臺灣後的數十年內,蔣介石卻把手中的百萬兵力敗了個乾淨,到最後他甚至還一度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步步為營掌實權
想必大家對蔣介石這個名字都不陌生,蔣介石出生在浙江當地的一個商人家庭中,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便離開人世了,蔣介石是由母親一手帶大的,雖說他的母親不過是一個婦人,但母親對蔣介石卻非常支援。
小的時候蔣介石接受了極為良好的教育,在聽說日本的軍事力量非常發達後,他便動了留學的心思,可當母親為他湊夠了留學的資金之後,當地官府卻告訴他說只有官府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去往日本,就這樣,蔣介石的留學夢破碎了。
所以他只得先找了一所語言學校學日語,一次,在回家探親的途中,他聽說了李鴻章要創辦軍事學校的訊息,就這樣,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該校併成功獲得了該校留學日本的名額,去往日本後,他系統地學習了先進的軍事理論,並加入到了孫中山先生所創辦的同盟會中。
緊接著他便走入了孫中山先生的視野,且以自己傑出的能力成為了孫中山的左膀右臂,就在孫中山去世後不久,蔣介石也很快在國民黨站穩了腳跟。
他之所以能坐上國民黨第一把交椅的位置,除了是因為孫中山先生對他的信任之外,他本人在國民黨的威信也是極高的。當年在討伐陳炯明東征的過程中,蔣介石就曾為國民黨立下過不少大功,在中原大戰和北伐之戰中,他更是利用各個軍閥的不和牽制住了他們,並以最小的犧牲保住了國民黨人的性命。
汪精衛出國之後,國民黨的權利就這麼牢牢地掌握在了蔣介石的手中,雖說後來在白崇禧等人討蔣之時,蔣介石也下過野,可總體來說他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卻一直都是極高的,上臺之後,蔣介石實行了獨裁政策,開始了同共產黨人的鬥爭。
和手握百萬大軍的蔣介石不同,當時的我黨不過是一個小組織罷了,蔣介石手下不僅有白崇禧、胡宗南等大將,且還有許多留洋和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按理來說,共產黨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
可是蔣介石卻硬生生地把這副好牌給打爛了,掌權之後他不僅在黨內搞起了獨裁,且在用人方面他也是頗有偏失的,當時蔣介石手下有許多大將,但是這些人都沒有得到妥善的重用。
在用人方面蔣介石非常注重裙帶關係,他特別鍾情於黃埔軍校出身計程車兵,這樣明面上的偏袒也在國民黨中產生了一股不好的風氣。
除此之外,國民黨內的內鬥也非常嚴重,雖說這些軍閥明面上都是歸蔣介石管的,但是他們的人心卻是不齊的,在抗日戰爭中和解放戰爭中,國民黨中經常會出現友軍被打,但戰友不聞不問的情況。
連蔣介石手下掌管情報的組織也被分為了軍統和中統兩個部門,那些年裡軍統和中統的關係也一度鬧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黨內一盤散沙的情況下,蔣介石還做出了許多有悖於民心的事,比如說在抗日戰爭爆發時消極避戰,再比如說在全中國人民都想休養生息時挑起內戰等原因,都共同導致了他最後的敗退。
苦心孤詣增長實力
雖說蔣介石最終的結局是以敗退臺灣而收尾的,但初到臺灣之時,蔣介石手中的兵力卻仍舊是不容忽視的,當時跟著蔣介石一起撤退到臺灣一帶計程車兵大概有60萬人,再加上路上招來的壯丁之類的人,蔣介石手中可以控制的兵力高達百萬左右。
在決定退守臺灣時,蔣介石也立刻給蔣經國下達了命令,讓他去往上海,親自將黨內財產給轉移過去。
接到命令後,蔣經國立即到達上海,並親自會見了國民黨中央銀行的總裁。
他對總裁俞鴻鈞說:“我是授權委員長的命令過來的,為了保住一線生機,我們想把銀行內,儲存的現金全部轉移到臺灣,以保安全。”
身為國民黨人,俞鴻鈞自然是為蔣介石馬首是瞻的,就這樣,二人以最快的速度將儲存的黃金和美金都轉移到了臺灣地區。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段時間內,國民黨一共從大陸轉移走了九十多萬兩黃金和八千多萬美元。
手中的這百萬兵力和鉅額資金也給了蔣介石極大的信心,他認為自己手中還是有能和大陸抗爭的資本的,因此在剛剛去到臺灣的時候,蔣介石還一直在叫囂著說要反攻大陸,如今我們退到臺灣,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
蔣介石確實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退到臺灣之後,他和蔣經國二人痛定思痛,總結了在解放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並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很快,蔣介石便召集國民黨骨幹成員開了一場軍事會議,讓他們反思之前的過錯。最終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只有重建軍隊,提高戰鬥力,才能夠完成反攻大業。
從他們討論出來的這個結果來看,他們的反思方向是完全正確的。蔣介石等人到最後之所以會敗得那麼慘,主要還是因為軍心不齊的緣故。
自國民黨成立以來該黨的內鬥情況便非常嚴重,就連蔣介石本人都在內鬥的過程中都幾次三番地深陷下野的危機。
這些年裡,蔣介石和桂系軍閥白崇禧以及晉系軍閥閻錫山等人的內鬥幾乎就一直都沒斷過,表面上,他們一直都是聽命於南京國民政府的,但真讓他們辦起事來,效率卻是極低的。
就在解放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這些國民黨高階將領居然還將這種內耗的情緒帶到了戰場上,當時還多次發生過友軍被包圍,其他軍隊樂呵呵的作壁上觀的情況。
不僅是這些手握重兵的軍閥,連國民黨的二當家、蔣介石的心腹何應欽也早就對蔣介石多有不滿了,平時他對蔣介石極盡阿諛奉承之事,但在大事發生之時他卻從未和蔣介石站在同一戰線過,他不僅在眾人討蔣之時選擇了沉默,且還在西安事變時意圖謀害蔣介石的性命。
明面上蔣介石擁有的是百萬大軍,可事實上,他手裡握著的不過是一盤散沙罷了,為了改變這一情況,蔣介石苦心孤詣和部下制定了精良的改革計劃。
蔣介石心裡清楚,我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共產黨人心中有一個共同的信仰,而這個信仰正是國民黨人缺乏的,在過去那些年裡,貪汙腐敗之風已經滲入到了國民黨的各個角落中了,為了徹底將這種利己主義的風氣從國民黨革除,蔣介石決定要用政工模式進行強力統治。
就這樣,蔣介石先是釋出了臺灣省戒嚴令,實行了全面戒嚴,緊接著便開始了對島內人的搜查。
蔣介石知道共產黨人所信奉的是共產主義,於是蔣介石便動了讓臺灣全體居民學習三民主義的心思,在他的嚴格控制下,整個臺灣從官兵到普通百姓重新學起了三民主義。
在三民主義席捲臺灣的同時,蔣介石也制定了相關政策,對那些對三民主義提出異議的人給予了重罰。
很快,在蔣介石鐵血手腕的治理下,國民黨的風氣也正了起來。
為了避免之前的內鬥情況再次在國民黨中出現,蔣介石還專門將和自己政見不合的閻錫山、何應欽等人逐出了領導班子,給他們安排了一個閒職,讓他們養老去了。
在這些骨幹人員離開後,蔣介石迅速讓蔣經國提拔了一批心腹坐上了高位,改革進行到這一步,蔣介石父子已經牢牢的把臺灣的控制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了。
從結果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蔣介石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政治人才。就這樣,他讓臺灣居民重燃了信心,幫助瀕臨崩潰的國民黨政權恢復到了往日的風光,雖說當時蔣介石等人不過是在臺灣一隅生活的,但他卻憑藉一己之力實現了“強人政治”。
蔣介石實行的改革政策確實非常有效地解決了國民黨最為嚴重的問題,但他的改革卻確實是有一點矯枉過正了,為了把兵權和民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蔣介石還命令心腹控制著地方的政治生活,並密切監視著普通百姓的生活。
矯枉過正致失敗
高喊著三民主義的蔣介石就這樣將民主丟在了腦後,這也為國民黨日後的覆滅下了一顆巨雷。
在改革環境下,當時整個臺灣都被一股白色的恐怖給籠罩著,在街上也隨處可見士兵抓捕普通民眾的情況。
蔣介石的強硬手腕很快就引起了大批民眾的不滿,而這種不滿也在臺灣1987年解禁之後,如洪水般的反彈了回去。
後來臺灣的解禁是蔣經國一手促成的,很多人都認為將臺灣解禁是蔣經國執政的一大政績,但立足現實來看,在解禁之前,整個臺灣的政治環境都一直是處在封閉狀態下的,過去蔣介石實行的獨裁體制也激化了臺灣的社會矛盾。在蔣介石去世之後,這種矛盾也達到了頂峰,當時民間一片怨聲載道,就算是不將臺灣解禁,蔣經國也撐不了多久了。
從蔣經國宣佈解禁的那一刻開始,臺灣的民主人士便可以自由建黨了,就這樣,臺灣民進黨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當年蔣介石等人苦心孤詣打造出來的國民黨一家獨大的獨裁體制,也一去不復返了。
緊接著臺灣便進入了全面開放的多黨並存時代,而早就失去了民心的國民黨便就這麼被拍在了沙灘上。
其實在民進黨初露頭角的時候,國家的軍權還是在蔣經國的手中的,但在1988年蔣經國去世之後,國民黨獨攬臺灣軍權的時代,也徹底走向了盡頭。
蔣經國離開後,他一手提拔上來的李登輝便登臺了,一上臺這個白眼狼便開始不遺餘力地對國民黨人進行了打擊,他不僅推翻了蔣介石、蔣經國生前制定的軍事政策,且還迅速培養出來了屬於自己的勢力,頂替了蔣家人的位置。
至此,國民黨正式走向了末路,退出了獨裁舞臺。
從國民黨建黨開始,再到後來的解放戰爭、敗退臺灣和治理手段,我們不難看出蔣介石所走的一直都是和人民和歷史規律相悖的道路。
退入臺灣之後,他的大勢也已經去了,而那段時期內,他所制定的獨裁政策也更是將他推向了一條不歸路。
蔣介石戎馬一生,這些年裡為了攬權他可謂是苦心孤詣,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國民黨僅僅傳到他兒子手裡這一代,便走到了盡頭。
關於民主、關於政治模式老化、關於內鬥、關於獨裁、關於腐化,我們已經談了太多太多了,可是究其根本,國民黨之所以會走向覆滅還是因為民心,從選擇和民意背道而馳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失敗了。
本期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非常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